浅谈儒家文化(民俗文化漫谈一文读懂儒)

去衡山旅游时,发现名山大川的神仙佛陀众多,礼敬者众多。

看到大家凭借已有认知,面对各路神仙、众多佛陀,从头到尾,一礼而贯之,不禁莞尔。

虽然时至今日,三教合一已经成为主流思想了,但是,朝拜神仙、礼敬拜菩萨佛陀,所用的礼节还是有所区别的,不少人对此中的道道是不清楚的。

用错礼仪是否会影响“效果”呢?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看法。

笔者的观点是:阴阳一理。俗话说,礼多人不怪。

笔者最近在分享一系列民俗文化知识,今天就同大家简单地分享一下儒、释、道三教神仙佛陀朝拜礼仪的不同。

注:三教的神仙可能是一个人,只是名号的区别罢了。

比如道教神仙的佛号:“清净自然觉王如来”——玉帝;“光圆自在通佛”——吕祖。

比如佛教菩萨的道号:观世音菩萨——慈航大士(慈航真人)。

至于儒家:聪明正直为神,太多了。很多将军、青天都被道、佛吸收了。比如李靖……

ps:三教礼仪虽然不同,但是其终极目的却是殊途同归——让众人由外向内,由行自心,寻找真我本心。

三教合一,礼仪有所差别,目的却同一。

浅谈儒家文化(民俗文化漫谈一文读懂儒)(1)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著名的三教合一寺庙

简单礼仪(基本款)

1、基本的礼仪分为双手合十与作揖。(简单礼仪)

2、佛教用的是合十礼,道教、儒家用的是作揖即抱拳恭手。根据情况可倾身体。

3、作揖指一手为掌,一手为拳,拳可实握亦可虚握。作揖分为吉拜和凶拜,男女稍有区别,正确的作揖方法(吉拜)是,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若两手相反则是凶拜,是吊丧用的,注意区别开来)

以上是简单的朝拜三教神仙佛陀的礼仪。

作揖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它很古老,曾经也有过基于等级的细分。

现代社会,已经剔除了等级思想,简化了。符合基本原则即可。

浅谈儒家文化(民俗文化漫谈一文读懂儒)(2)

孔子揖礼

隆重礼仪(常见于道、佛,升级款)

1、道教

道家较为隆重的常见朝拜礼仪,叫作三礼三叩,以男子为例。

(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作揖)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讲逍遥,但也不排斥仪轨。

用简单的礼仪和复杂礼仪,对道教的神仙门来讲,实质上并无区别。

浅谈儒家文化(民俗文化漫谈一文读懂儒)(3)

一切时空逍遥自在,即为大罗神仙

2、佛教

礼佛隆重礼仪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是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撑起,直腰起立,两手合掌立直。

礼仪简单复杂与否,对罗汉菩萨佛陀来讲,亦无区别,无法分别心……

浅谈儒家文化(民俗文化漫谈一文读懂儒)(4)

佛不推崇偶像崇拜

以上就是儒、释、道三家常见礼仪的区别,仅供参考,视情况而用。

最后,再次强调:礼仪,礼的并非神仙佛陀而是真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