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了,家长不管孩子会怎样(孩子沉迷手机游戏)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爸爸,因为8岁儿子沉迷玩游戏,愤怒的把孩子的平板砸了。

平板是2018年儿子过生日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当时已经预想到他会玩游戏,于是和他约定:可以玩,但是要控制好时间,给他买了定时器。我知道让8岁的孩子控制自己,有些为难,我只是希望他能控制住自己身体里的小恶魔,养成时间观念。

然而,积极地写作业,就是为了早点玩平板,作业答案全都用电脑查,导致成绩下降。一年多来,经过多次的说服教导,仍然无效,为了玩毫无自尊,小小的孩子学会了奉承和察言观色。昨天刚教育完,今天又犯了,只好碎之。

这个孩子的情况,生活中很常见,除了网络游戏没什么能吸引他们,而且一旦玩起来,屁股就很难挪窝。爸爸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手机、电脑、电视等新媒体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小的孩子甚至一两岁就会操作手机。

互联网时代,我们身边充满着各种能上瘾的事物,科技的发展,也导致了上瘾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些行为消耗着孩子大量的时间,但创造上瘾产品的人却不允许自己和家人使用那些产品,因为他们深知行为上瘾的严重危害。

《欲罢不能》一书中有对行为上瘾的解释:行为上瘾,就是丧失了继续还是停止相关行为的自由选择能力(失控),体验到了与行为相关的不良后果,换句话说,当事人无法可靠的预测相关行为什么时候会发生,一旦发生,将持续多久,什么时候会停止。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了,家长不管孩子会怎样(孩子沉迷手机游戏)(1)

行为上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游戏成瘾、刷屏成瘾等都是行为上瘾,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很愤怒,认为孩子没有自制力,实际上孩子行为成瘾的原因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 生理原因

研究人员奥尔兹和米尔纳曾做过一个实验,在老鼠的大脑里植入探针,当老鼠压下金属棒,探针就会产生电流。其他老鼠都会躲开,只有一只老鼠主动追求点击,不吃不喝眼里只有金属棒,12小时后力竭而亡。奥尔兹研究发现,这只老鼠的探针是弯曲的,接触到了隔膜,这部分被称为“快感中枢”,当这部分受到了刺激,老鼠享受电击刺激带来的快感。

神经学家罗伯特。希斯朝一位抑郁女士的快感中枢插入电极,她说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快乐,只要拿掉电极,女士的笑容就消失了。后来这位女士迷恋上了这种感觉,千方百计想植入电极。

所以,行为上瘾的生理性原因,就是大脑的快感。大脑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大脑把多巴胺转换成愉悦感,很快大脑就会把喷涌的现象解释为错误,导致大脑对多巴胺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玩手机上瘾、玩游戏上瘾都是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孩子因此获得快感不可自拔。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了,家长不管孩子会怎样(孩子沉迷手机游戏)(2)

  • 环境原因

心理学家鲁登伯格,为了测量上瘾行为和记忆之间的关联,他用一只松鼠猴做实验。为这只猴子大脑植入电极,并在笼子里放置两根金属棒,一根可以朝快感中枢发送电流,另一根可以投放新鲜食物。和老鼠一样,经过摸索,松鼠猴开始反反复复按下电击棒。当鲁登伯格将松鼠猴带离笼子,过几天后这只猴子就没了瘾,只要回到笼子猴子就开始按压金属棒。

返回到成瘾的环境是很危险的,美国一位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但第二学期他因为压力大开始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后来经过治疗,他摆脱了网瘾,工作人员建议他换个环境,但他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大学,结果没多久他又开始了不眠不休地玩游戏。

环境不是上瘾行为的唯一因素,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算是最顽强的人,处于错误的环境中也会虚弱不堪,即使痊愈期间意志力最坚定的人,重新接触以前的人和地方,也会再度沉沦。

  • 生物学机制

上瘾的根源是心理的痛苦,比如说你很焦虑或者抑郁,当你发现食物、赌博等能缓解痛苦时,就会沉浸其中。如果你很孤独,一款鼓励你建立全新社交游戏的电子游戏很可能会让你上瘾,这些体验都是对自己心理痛苦的治疗途径。

面临压力和挑战最多的时候是成瘾行为的高发期,所以刚成年的时候上瘾的风险最高,因为这个阶段遭遇了大量力所不能及、无法应对的责任碰撞,为了缓解煎熬和刺痛,他们学会了求助于某些物质和活动。大概到25岁左右,很多人都掌握了应对技巧,所以如果在青春期没有上瘾,以后上瘾的几率是很小的。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了,家长不管孩子会怎样(孩子沉迷手机游戏)(3)

游戏上瘾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沉迷于手机或者网络游戏,常常废寝忘食,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影响视力,降低睡眠质量,颈椎受损这些,还会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隐患。

  • 社交大脑变成“腌黄瓜”

视觉研究人员进行过一场著名的实验,解释了小猫的视觉塑造和它余生里大脑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小猫限制在黑色的屋子里,每隔一天就拿出一半的小猫放在只有竖条纹的环境里,另一半放在只有横条纹的环境里,一直持续到5个月大。

之后把小猫放在正常房间里,不管之前接触的事竖条纹还是横条纹,它们都没办法判断自己和实体的距离有多远,它们会碰到桌子腿,假装打它也不会跳开,面对球没反应。研究人员为小猫引入了技术术语,叫“视觉弱视”。

和小猫一样,靠网络养大的孩子,存在“情绪弱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发展不同的心理技能,比如四五岁前,他们能轻松学会语言,过了关键期再想学会就能困难,而学习社交技能、驾驭情绪这些情况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如果孩子错过了面对面互动的机会,他们可能永远都学不会了。

他们的社交大脑一旦变成“腌黄瓜”,就永远没办法恢复成真正的黄瓜。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了,家长不管孩子会怎样(孩子沉迷手机游戏)(4)

  • 对别人不友善

孩子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共情和体谅,没有面对面的直接反馈,共情就得不到发展,而共情又是一项发育非常缓慢的技能。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小姑娘说,同龄人在社交网站上对彼此都都不友善,很多青少年拒绝当面沟通交流,即使吵架也是通过信息展开,原因是:“可以想的更彻底,想好要说什么,用不着当面打交道,不用看他们反应。”孩子们钻进网络世界,就打消了直接跟伙伴进行互动的念头,这让孩子学不会沟通。

  • 出现早熟现象

网络涵盖了五花八门的信息,其中不乏有不健康的,而孩子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好奇,不可避免的也会接触到不适合孩子的内容,这些也可能导致孩子身心发展过快。网络上的不良视觉刺激,很多游戏或电视都会穿插的爱情画面,孩子过早的接触这些内容,也是导致孩子过早的涉入成年人的话题,过早的懂得成年人的世界,出现早熟的现象。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了,家长不管孩子会怎样(孩子沉迷手机游戏)(5)

远离行为上瘾,预防比纠正更有效

孩子更多的时间消耗在手机、电脑、电视等新媒体上,孩子通过电子产品交流的时间比面对面的交流更多,传统的户外活动、阅读等消遣方式减少了将近20%。孩子不管哪方面的行为成瘾,在出现问题之后再做各种努力,都不如防患于未然,俗话说堵不如疏。

  • 自然环境的交流互动

2012年夏天,51名年龄为11、12岁的学生,参加了洛杉矶郊外的一处夏令营,在夏令营的这个星期内,孩子们要把电脑和手机游戏留在家里,他们在夏令营里学习用篝火做饭、分辨可食用的植物、学习使用指南针、徒步。在没有新媒体的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面对面进行交流。

夏令营开始前,他们接受了一项名为“非语言行为诊断分析”的测试,内容就是看照片上陌生人的脸或听陌生人朗读一句话,判断他们处在什么情绪状态。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孩子们平均会弄错14道测试题;但是夏令营结束后,他们的错误率下降了33%。

孩子花时间在一起交流,会不断的通过反馈来解读情绪的线索:如果你以为他拿玩具是想和你一起玩,但当你注意到他的表情,可能会明白他是想用玩具来攻击你。所以,研究人员得出了结论,在自然环境里和其他孩子多相处,远比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守着电子屏幕,在提升社交互动质量上表现的要好。通过自然的交流,就能让孩子回归到现实世界中。

  • 跟孩子面对面沟通

儿童健康发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积极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简单的把电子设备塞进孩子手里,就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而解决过心里难题的年轻人,在应对心理麻烦时表现更好。

现在很多家长倾向于用文字进行表达,因为能减轻压力,比面对面说话,文字能让自己更准确地调整自己的消息,对于担心误解的沟通者来说,文字形式非常理想,因为没有自然而然地表达,产生歧义的空间很小。

喜剧演员路易斯曾说,手机对孩子有毒,因为自己抚养的不是孩子,而是以后的成年人。如果没有面对面的沟通,会导致孩子没有同理心,说话时不会看人的表情,而且会表现的很刻薄。在路易斯看来,面对面沟通很重要,因为这是孩子理解自己的语言对别人有什么影响的唯一途径。所以,家长要和孩子面对面的进行沟通,而不是通过文字。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了,家长不管孩子会怎样(孩子沉迷手机游戏)(6)

  • 限定屏幕使用时间

电子产品会使养育工作变得轻松一些,让孩子看视频、玩游戏,对想要得到休息的父母来说很给力,但是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会让孩子迷失在屏幕世界。婴儿的互动应该是直接的、亲身实践的、具体的,最初的两年为孩子以后怎样和社会互动确立了标准。

有研究表明,儿童健康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是积极地亲子关系,温暖关爱的适龄亲子互动,能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

美国的儿科协会建议,两岁以下的婴儿应该避免电视和其他娱乐媒体,在最初的岁月,儿童的大脑快速发育,幼儿跟人的互动学的最快,而不是电子设备。儿科协会的建议很好,但现实中屏幕无处不在,既然不能避免,现实生活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 父母鼓励孩子,把屏幕世界里的东西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如果游戏的设定是按颜色整理玩具,事后父母可以让孩子说出家里玩具的颜色。这种从屏幕到现实的连接叫做“学习迁移”,它既能重复自己学到的东西,又能鼓励孩子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2. 选择让孩子能积极参与的节目,节奏缓慢的节目比节奏快的节目更好,4岁宝宝看10分钟快节奏的节目,也很难记住新的信息。
  3. 关注内容本身,而不是技术。如果孩子在看故事,关注点应该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自己预想会发生什么,而不是不停的操作技术。

因为担心网络成瘾,所以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玩游戏或者和社交媒体互动时就会惊慌、抓狂,而“平易近人、镇定、知情”的父母,会花时间了解孩子怎样和网络平台互动,常和孩子进行有意义的线下对话,因为他们明白社交媒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与其限制不如设定边界,对于网络成瘾,预防要比纠正要有效的多。

大玉儿,一位有想法的妈妈,用文字传播育儿经验,关注@小天宝大玉儿看更多育儿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