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

“新冠肺炎”疫情给了我们思考城乡关系的新角度。当前的城市生活形态正在使“乡村”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组织化、抽象化和自动化方向的变革。当民宿集群、文创园、理想村、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的发展成破竹之势时,我们开始看到城乡关系已从摩擦碰撞走向水乳交融。乡村生活甚至成为一些城市居民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趋利避害的新选择。而随着中国新乡村、智慧乡村建设的加速,乡村游已成国人出行的“新常态”,人流密度低、拥有优质自然环境的乡村游将获得新的增长点和发展通道。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1)

乡村活力需文旅手段激发

作为“田园综合体”概念的首创者和实践者,致力于推动中国乡村文明化进程的乡伴已陆续开发了一系列相关业态,如连锁民宿“乡伴·原舍”、野奢生态度假目的地品牌“树蛙部落”、亲子教育乐园“绿乐园”、田园综合体开发“理想村”、规划设计“朱胜萱工作室”、工程建造“乡伴建设”、运动设施“滑鼠丛林飞跃”、美食品牌“鄉食餐厅”等,以把乡村的投资、设计、建造、运管的四个链条打通,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其中,“理想村”项目已成为乡村振兴核心的引擎项目。

乡伴创始人朱胜萱将“理想村”的特点归结为借助闲置资源转型文旅体验的,集度假、生活、工作为一体的“乡野度假生活示范村”。他指出,理想村强调高起点设计,在保留原生态的农业、文化、生态、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形成高品质住宿聚落,及各种返乡创业集合业态,如咖啡馆、书店、餐厅、手造、工坊、联合办公等。目前“理想村”的商业模型已在江浙沪复制和推广,有十多个理想村已在全国陆续开业,年人流量20-50万人次。

“通过理想村带动,整个片区形成有效区域引流,并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青年返乡创业,有效实现了城乡互补的资源双向流动。耕耘乡村十余年后,我发现,乡村最需要的不止是建设,而是对乡村的深度理解和广义‘经营’。” 朱胜萱所说的广义经营基于乡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对原生态乡村文明的保护和倡导,他提出了创新性理论——“有机生长的美”,强调在新乡村建设时要注重高设计表达和原生态保护,同时,乡伴还在发展中融入各种跨界人才,以通过多个理想村的联动形成区域城乡网络互联和成型资源联动。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2)

民宿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推手,民宿与乡村的关系被墟里品牌总监胡珊形容为“民宿是我们选择进入乡村的切入口,是乡村对外的发声筒,是乡村生活的提炼者”。墟里的名字便与乡村紧密相连,“它来自古诗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指代着理想的乡村生活。是吸引人来到乡村、体验乡村的基站”。胡珊指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到了今天,国家振兴、文化复兴都决定了乡村是下一片热土,但乡村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资源和硬件投入,而恰恰是爱和创造力支撑下的观念更新,思维再生,以及集开发运营于一体的品牌。短短4年,我们从3间房的民宿到温州、西安等地的整村运营,在逐步实践着我们的乡村理想。” 但胡珊同时强调,单单民宿的力量有限,现在民宿也愈加需要画像清晰、定位准确的品牌区隔力。乡村旅游需要民宿以外的更多业态、更需要政府、企业、村民的合力。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3)

对于民宿等文旅业态与乡村发展间的关系,大乐之野创始人吉晓祥认为,民宿是复兴乡村的重要手段,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独特风情和传统的继承起着重要作用。民宿这个行业刚起步,是乡村游的入口,对村民的致富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在莫干山项目的村子,这几年都发展得很好,老百姓得到了很大实惠,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认知、眼界、价值观都有很大提升。未来,乡村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宿作为其中的小产业,会继续发展,而发展过程中也一定会经历洗牌和更新迭代。”

修旧如旧,透视乡村的发展肌理

正如吉晓祥所言,每个乡村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肌理。而新乡村在开发和建设时首先便是要沿着这些纵横交织的脉络,探寻并记录当地的起源、历史和传统。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4)

法云安缦和大研安缦联合总经理金喜盛(Hunter Jin) 在提及将法云安缦建于乡村的初衷时便说,“自然清幽的选址、舒适宜人和未受污染的环境、周到的服务和地道的美食,让法云安缦在自然美景与人文胜迹的环抱中表达出中国乡村生活的悠然古韵。” 金喜盛认为,古村落对历史、传统建筑和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尤为重要。所以设计师在规划法云安缦时,走访了杭州周边村落、茶园和寺院,延续了湖畔传统村落布局与气息,保留了中国古代村落风貌,修旧如旧。酒店内几座住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百年以前,所有的新建和修缮也都遵照传统工艺,保留古朴的文化,亦加深与周边寺庙的联系,将禅意融入到酒店的设计和活动中。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5)

而青普CEO杨雪山则特别强调,如何在保护乡村原有基础风貌的原则上加入空间创新是巨大挑战。建筑风貌不可改变,同时又要满足现代人对入住条件的要求,所以建筑师的选择就格外重要。以青普文化行馆·南靖土楼为例,在国际知名建筑师华黎的操刀下,土楼行馆保持了原有外观,同时又安装了现代的供暖和排污系统……整体功能追随原结构,植入酒店功能。“取之于乡,用之于乡,也影响了土楼附近的很多民宿开始调整室内和公共空间设置,越来越倾向于品质类民宿体系的形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青普带领了一种生活品质方面‘修养’的提升。”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6)

此外,当下的诸多民宿和酒店品牌还在不断将中国乡村的传统元素在吃、住、行、游、娱等领域渗透。以青普文化行馆·南靖土楼为例,众所周知,福建盛产茶,但如何让游客了解茶、饮茶、知茶,却需要深层次的内容规划。据杨雪山介绍,在土楼行馆,做茶40多年的客家文化导师会亲自带领客人上山摘茶,客人还可动手体验晒青、晾青、摇青等一系列做茶流程,整个过程都有一种“获得感”的满足。此外游客还可跟随青普文化导师体验客家酿酒、陶瓷手绘、客家酸杆茶、食野听茶,或走访田螺坑……青普的沉浸式“此间艺文”体验项目在每家行馆多达几十项,每一项都可让客人获得度假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所得”“所感”和“所获”。同样,法云安缦对寺庙探古之旅和茶园探访项目的开发、对地道食材的选择、对传统烹饪哲学的应用等也是乡村文化传统的具象表达。而金喜盛还推荐了法云安缦每日不同的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书法、剪纸、泥塑、品茶、国画等;以及各类在地体验,如安排游客参与寺庙僧侣的早、晚课,聆听佛法或在百年古村中的龙井茶园采摘、焙制。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7)

为把乡村故事、生活和传统做“活”,一些颇具创意的概念、形式和活动也被引入进来。以墟里的民宿为例,这里只接受整栋出租,每栋都是包含客厅、厨房、餐厅、院落的完整居所,且提供一对一管家服务,营造出“高于日常的家”“拉近亲密关系的独立空间”的整体氛围。胡珊表示,“这种形式的目的是让客人更关注身边人,更回归生活本身,这是充分体验当地的前提。为了让人们‘发现乡村的美与价值’,墟里大都在相对交通不易抵达的乡间,从而保证环境的原生态,同时,我们也强调‘活的乡村’,耕种系统、文化传承、古老技艺都还在。”为此,墟里推出了“跟着节气去乡村”系列活动,以800年古村徐岙底为基站展开,包括和牛比赛犁地、插秧大赛、户外立夏饭、汉服茶会、乡创市集等,深度挖掘和转化乡村的生活方式。“红粬啤”“山草汽水”“山野土蜂蜜”等“墟里山野礼”系列,则是墟里由传统物产创新研发的产品。此外,墟里还推出农耕劳动,自然观察,红粬制作、染布等非遗转化活动……“这些都是墟里在做的。除了‘美’,我们更强调扎根土地,观察、理解和尊重当地,有创新的深度体验。”胡珊说道。

以新谋新,搭建与外界深层连结

朱胜萱创建乡伴的初衷是想与一群有理想的人推动“中国乡村文明化进程”。作为设计师参与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20年后,他发现当时的乡村似乎被遗忘了,而他深知中国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乡村。他认为,20年城市的发展崛起让中国实现了第一阶段经济崛起,“而之后乡村发展的20年应该是文化崛起的20年。城乡关系将从‘二元对立’转向‘相融相依’的陪伴关系。”

记者注意到,在中国的“新乡村”,从老宅到民宿、从祠堂到文创园、从古村落到亲子园,村庄的发展,伴随着新业态的出现,而新业态也带来了新生活和新体验,不断开拓和创造着乡村与外界的深层连接。未来,“乡村旅游还将从简单风光游转向多资源体验游,从小众人群转向全民,从低端转向多元消费。乡村游不是支撑乡村发展的主力,它只是一个带领,用旅游导入品牌和关注、增加区域竞争力,才能实现旅游的产业发展。” 朱胜萱说道。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8)

为顺应乡村度假的趋势,青普建立了“社区共建”的新度假业态。将住宿和非住宿分开又融合;而里墟里则展开了“半农半X志愿者”招募活动,吸引了高校学生、教授,设计师等以技能换取乡村生活体验。大乐之野还创新性地与每个乡村做当地旅游资源的合作,带动农村其他产业发展和多产业融合。“尤其疫情期间,为了助农扶贫,大乐之野的子品牌野有集杂货铺平台上线了与农创相关的好物,如德清特产早园笋、新碾东北大米、农家纯手工腌制咸肉等。” 吉晓祥说道。作为美好生活的展示场景,线下野有集杂货铺提倡每个人都是主角,汇聚了咖啡、艺术品、美食、书籍、手作等文创内容的体验和分享。“我们希望共享美好生活理念,创造并传递一种属于大乐的生活方式(LOSTLIFE)。”但同时,吉晓祥坦言,虽然大乐之野也推出了包括徒步、采摘、乡村手作在内的体验,但实际效果与体系完备的常规景区相比并不理想。但他仍期待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带动更多人做旅游体验的专业开发,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乡村生态产业链。

乡愁治愈系风景(文旅焕活村居光与景)(9)

随着乡村的发展和新业态的出现,“新乡村”吸引了无数人,他们的到来,可能是兴趣所致,可能是责任使然,亦可能受情怀驱使,他们可能是新来的人也可能是返乡的人。“返乡创业”也是乡村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正如吉晓祥和胡珊所说,未来,“住在乡村、工作在乡村”会是一种趋势和潮流。“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生活”,美好的乡村生活是一种体验经济。城市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业态都有可能被自动化取代,但是为人所设计的体验服务和精神满足却是新业态、不可替代且大有可为,民宿已经不单是住的体验,而扮演着“挖掘、转译、创造和分享”的角色。

在温州泰顺800年的古村“徐岙底”,墟里的工作人员艺馨曾写到:“我们修复古建,让它们重现光采,重新思考建筑在说些什么,它想让我们注意到什么?村落和农耕从何而来?是什么衍生出了这一切?当凝视这样的古老村庄,人们会知道,不论外在如何变化,我们能有一个稳定、自信且从容的内核,因为我们共同拥有着一个宏大、智慧、圆满且富足的精神家园。它就在目之所及的一切中。”

本文图源:青普、安缦

来源:环球旅游周刊 赵乾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