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

水至清则无鱼,把糟粕转化为营养才是真智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

这一说法,乍看似乎很简单,但要具体聊聊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可能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为什么?

因为……

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来说,似乎这些精华与糟粕的定义本来就不是一定的,精华也会逐渐变为糟粕。

而且在不同的时空状态,它们的定义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只能在动态中进行把握。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2)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同时也在不停更换车轮

“飞鸟尽,角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听起来好像是个很负面的词汇。但是如果用精华与糟粕的观点来观察的话,角弓和走狗虽然曾经地位很重要,但如果过时了,或者无用了,就成了负担,也就是糟粕。

这个说法看似无情。但实际上,一切历史的糟粕都是这样形成的。

曾经先进的事物最终走向腐朽,虽然起初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后来却成为前进的障碍和包袱,也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小到一枚钢笔尖,大到人类社会制度,概莫能外。

夏朝以前,我们还是原始社会,到了大禹的儿子启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我们前进到了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生产力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3)

商鞅舌战图,新生力量与守旧势力的博弈

在商鞅变法时期,奴隶制已经非常陈旧和落后,封建制度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最前沿、最创新的事物,使当时穷弱不堪的边陲小国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并一统天下。

2000多年来,封建制度也渐渐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引发了王安石、张居正等几位主要改革家的变法,甚至在其垂死挣扎之际,“戊戌变法”还送了它最后一程。

这也正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有它的局限,跨越千年仍然难以摆脱被遗弃的命运,但同时,它又是孕育新事物的温床,推动新陈代谢不断进化升级。

如此说来,一时之间,精华与糟粕并不那么好区分,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标准。精华与糟粕显然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且总是存在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中。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4)

修行不是寻找世外桃源,而是身处污泥之中,心如莲花清净不染。

就像莲花都要生在污泥里,精华也总要伴随糟粕而存在。

长城与金字塔等超级工程在当时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徭役和无休止的征发,现在却成为了伟大的文化与建筑遗产。一切武器的产生都是为了杀生,却是最能带动科技发展和进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5)

落后的都要被淘汰掉。

落后的事物逐渐化为尘埃,新的事物生机勃勃。历史本身就是这样生机与尘埃共存的。历史的前进都是通过不断突破既有的陈旧规则,甚至是法律。科学也是一样。就像必须要突破牛顿定律,才有《相对论》,才有量子力学一样。

再例如,老舍作品《断魂枪》里的孙老者,他引以为傲的“五虎断魂枪”在社会转型的新时代似乎变得不值一提,也被扫进历史的故纸堆。

可见,到一个新的时代,或者新的领域,很多旧的东西,包括旧得经验、旧得观念都要变成尘埃,当然也变成土壤和地基。

不过,糟粕也并非一无是处,不必人人喊打。糟粕如能善加利用,也能够产生不可替代的价值。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对糟粕也适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失败为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对传统文化来说,容易变为糟粕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些形式,而精神内涵则是经得起检验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6)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可见孝道是深植我们基因的,但各个形式不同,精神都是一样的。

近来,人们对描述古人“孝道”故事的二十四孝有很多不同看法。“郭巨埋儿”“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等形式不为当代人们所接受,甚至颇多微词,甚至斥为封建迷信。

在此,我们应该对古人多一些理解。

因为那时候的人的思维观念都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会做出在我们看来比较极端的行为表现。具体事实虽然无法考证,但是心诚则灵的许多古代案例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

无论怎样,他们对父母的这种无比纯真的孝心是必须要肯定和发扬的。如果因此就否定孝道,那就是抬杠了。

说到底,尽孝对人类来说,其实是一项基本的生命活动,是为了庄严自己,最终受益的也是自己。孝道行的不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命质量。这个大家可以自己对照一下。

再比如古代讲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礼乐精神,也就是社会关系与秩序。现在到了讲究人人平等的当代社会,不存在这样一种压迫性了。但是关系与秩序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不然就天下大乱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7)

礼为天地之序,乐为天地之和,礼乐就是天地万物各归己位,各行其道,互动互感,共同演绎天地共振的乐章。

上级与下级、父与子、夫与妻是三对互相依存的关系,离开任何一方,对方也就不存在,所以,必然要有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的区别。所有角色各归其位,家庭社会国家才能正常运转,就像一首歌曲要有音调高低搭配才能形成动听的音乐一样。

当我们定义一件事物为糟粕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更加先进的,能够让人们都感觉更加舒服的新事物来取代它,这才是正常的。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感受到社会关系和秩序的混乱,原因可能要追溯到100年前。当时我们从封建社会解脱出来后,急于砸烂旧世界,甚至有时为了反抗而反抗,意识陷入一种惯性的狂热,醒不过神来,到现在也未能刹车。

过犹不及,矫枉难免过正。砸烂旧秩序,却未能及时建立新秩序。与过去完全割裂和对立,没有意识到现在是过去的进化和升级,新陈代谢也是以过去为原材料来进行新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来生产新事物。

彻底跟过去决裂,想要建立新秩序,当然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更值得注意的是,传承的断裂,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失去了精准的把握。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8)

纲举目张,纲是提网的总绳,决定着整张渔网的方向、位置与发挥、成果。

比如上文提到的“三纲”。其实“三纲”在提出的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为当时的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三纲”的内涵。只不过,后来的人们曲解了它的内涵,并当做压迫的借口。

其实,“三纲”恰恰是在提醒三对关系的前者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水平,以引领后者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

比如,“君为臣纲”而不是“臣以君纲”,很明显“君为臣纲”是在对“君”提要求,而不是对“臣”提要求。所以这句话本来就是要求君要对臣负责任。所以,但凡能够为臣子们负责的君主也都成就了名垂千古的功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

“三纲”是儒家的东西,而儒家的目标是“在亲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是要达到“唯天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是追求自我生命的完善。这才是儒家的真面目,而非搞政治,只不过是被统治者利用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9)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说如果他的道在中国行不通,他就只有去东方君子国了,也就是箕子朝鲜

孔子一生践行并达到了儒家的人生目标,所以他要传播这样的大道,以让天下人受益。他周游列国,并不稀罕那些国君们给的高官厚禄,而是非常看得开,坚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但是为什么儒家这么好,到了近现代,打倒了孔家店呢?因为封建社会就是举着孔子的旗帜和招牌在搞压迫,当然要把这个旗帜打倒,招牌砸烂,不然就无法名正言顺打倒封建社会,就只能继续受压迫。

其他被误解的传统文化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三十而立”“食色性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本义都不是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意思。

说到这个份上,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问题,看来是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的。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对于传统文化,正确理解和运用,就是精华;错误的理解和运用,就是糟粕?

或者说,没有精华或者糟粕地传统文化,只有精华或糟粕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0)

在各种烦恼面前不动心,才能证得菩提

这就如同在佛的眼里,一切烦恼都是菩提,关键看人自己怎样对待。

其实,人自身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难道说我们能只把自己的某一部分保留,然后去掉另一部分吗?答案当然是不行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会如何与精华、糟粕共存和相处,以便于自己的生命得到更好地成长和提升。

水至清则无鱼,这是人们都知道的道理。水只有浑了,能容得下泥土和杂质,才能养出微生物,鱼才有食物,才有生存的机会。

如果全世界一切都是精华,那也就无所谓精华了。

所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把握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并正确理解和运用,避免自己丢弃了非常贵重的宝贝而不自知。对此,我们应该力求有独立的、深刻的、清醒的认识,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那相当于自暴自弃。

中华传统文化是来自本源的积极的生命教育,这样去认识并实践,就能活出人本有的精气神,有自己的灵魂和血肉,不会随便哪里来一阵风吹一下,就跟着跑远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1)

生活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要根扎得深,才定得住,生长出自己的一个生态系统,获得心灵的自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