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简单一首词(辛弃疾的这一首词)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统治区,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他和宋代的许多爱国志士一样,空有一腔的报国热血和满腹韬略,却报国无门,更遭到群小排挤。他以文为词,初读还不觉其妙,多读几遍方可领会取其中之意,如饮美酒、如喝芳茶。

辛弃疾最简单一首词(辛弃疾的这一首词)(1)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最简单一首词(辛弃疾的这一首词)(2)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一事。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五十余万南下侵略宋朝,这时在金国后方的汉民族因经常受到金国的压迫,所以趁机起义反抗,一时间狼烟四起,遍地烽火。此时辛弃疾才二十二周岁。他曾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壮岁:少壮之时。

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在南下归宋以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锦襜突骑:指穿着锦绣短衣的快速奔驰的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戒备。燕:古国名,也是古地名,大致指今河北一带,此时这一带已被金兵占领,所以此处燕兵指金兵。娖(chuò):整理的意思。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汉:代指宋,汉朝之后的许多汉族人民建立的政权都喜欢以汉军自比。。金仆姑:箭的名字。

髭(zī)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平戎策:“戎”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号,平戎策即指平定金国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政治军事战守策略。

东家:东边的邻居,此处未必一定是东边,应该泛指邻居,种树书:表示辞官归耕农田。

辛弃疾最简单一首词(辛弃疾的这一首词)(3)

词大意:

我年轻时候,统率万军,带领着精锐的骑兵渡过长江时。金军的士兵晚上就在整理他们的箭袋,我们宋国的军队在早上就对着金军万箭齐发。

追忆曾经的往事,感叹着如今的自己,胡须已经花白,就算是春风也不能将它再次染黑了。我现在只能把长达万字的平定金人的兵书战策拿去和邻居们换种植树木的书籍。

这首词通过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用叙述的手法写词,不得不说又是对写词手法的一大贡献。以往的人作词,一般是上阕写景,下阙抒情,可是到了辛弃疾这里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这种写法。

这首词尤其是最后两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代爱国将领的无可奈何,胸中纵有满腹的韬略,却得不到重用,自己写下的那些兵书战策,只能拿去和邻居换取“种树书”。

辛弃疾最简单一首词(辛弃疾的这一首词)(4)

​我是文史小论坛,喜欢的童鞋请关注我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