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出必行下一句是啥(言出为什么一定会)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教育为要做一个“言出必行”“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当然,这样的思想也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的脑海中了,我们也没有去深度的思考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秘原因,一直推动着我们潜移默化的去这么做。所以今天要探究的是,“言出必行”之所以能够成立,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怎么样的?

言出必行下一句是啥(言出为什么一定会)(1)

< >

有没有这样一个感受,当你买了买赛马时,在掏钱之前,你会觉得无论哪匹马获胜的机率都是一样的。可是,一但是当你选定了其中的一匹,并且已经购买了它的后,这时候,你的内心会有个神奇的转变,你会莫名的对这匹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觉得这马不错”“一定能赢”“长得就像第一名的样子,看他多矫健”。但实际马还是那匹马,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心理转变呢?这归根结底,其实是“一种心理”在这其中作祟。

尽管,有时候这个选择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但是,没有人会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进行“否定”,不然你不是自己给自己打脸么。你买了这个马的,却希望那个马赢,这不是自我矛盾,前后不一吗。因此,你会想方设法的去证明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对的。当然这个证明,也不是给别人看,只是仅仅为了说服你内心的自己。举个例子,例如,淘宝评价,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收到货之后,会习惯好评。我甚至经常看到了,评论里说“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习惯好评”。没错,这个所谓的“习惯好评”其实归根结底是什么?还不是对“自我选择”的一种“肯定态度”。这是你精心挑选你的商品,虽然可能有点瑕疵或者不如你所期望,但是你还是会给他好评。这时候,已经不是对“这个物件”的评价了,而是你的脑海里对你“自我的一种认定”。毕竟当你不愿意证明或者承认是错的时候,只能说服自己认同了。有句话不是说“自己选择的路,爬着也要走完”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前面谈到了当你一做出选择或者某些承诺,然后你就选择了立场。这个时候,就会有双重的压力开始压制着你,这是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先来看看外部压力,从他人角度来看,没有人喜欢“前后不一”“言出不行”或者“不守信诺”的人。因为人就是社会性的动物,他人对你看法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自己的做法,所以在乎“面子”的我们,迫于外部的压力通常也会对自己的“言出”来“必行”。从内部压力来看,也就是自身压力,这个压力也是巨大的,前面也说了人是很难对自己“进行自我否定”的,因为这要逼迫着你去“承认”

之前的选择或者承诺是错误的。而这种“承认”,是痛苦的,是不开心的,是不好的。因此,在我们的大脑机制中,一般会选择逃避或者远离。

言出必行下一句是啥(言出为什么一定会)(2)

当然,这里还要说明一种情况,也是比较特殊的。那便是,在外界不存在强大压力时候,人们也更会对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感受,在高考前的最后一周复习时,老师说都不上课了,进行自我复习。这时候一瞬间感觉是放空状态,之前有每天学习的压力,做作业的压力,模拟考试的压力等等。虽然来自老师的压力也是一直鞭策着进步,但是当这一切瞬间都没有的时候。我的内心有非常强烈的冲撞,感觉真正是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由此来看,在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之下,我们大脑会选择一种“最舒适”的方式去“适应”“解释”“理解”“说明”,自己之前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会对“言出必行”做出相应一致的行为。归根到底,是你的“自我”意识在操作着一切,并迫使你听从他的指挥。

言出必行下一句是啥(言出为什么一定会)(3)

那了解了这样的一种“言出必行”的背后底层逻辑以及人的心理想法后,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们知道,一旦人做出了“承诺”或者“选择”后,便会像触碰了开关一样,自动播放与承诺一致的行动。那现在我们想达到我们的一些目的,让他人进行自动播放,我们怎么去做呢?

NO.1 把要攻克的“目标”与你心中的“标签”进行匹配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正是有这样的“区分”,才会让人们在各维度去寻找自己存在的“圈层”“标签”“特征”“属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先让你的“目标”与这样的“标签”进行匹配。

例如,在美国加州,一个实验,想在某些家庭的大草坪前立一块“小心驾驶”的警示牌,但由于要放置的位置在中心,很多家庭出于美观原因都不太愿意。但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的环节却让另一组实验成功率提高了百分之八十。他们怎么做的呢?

他们在之前去拜访这些家庭,并让他们签署“保护加州的美丽环境”的倡导书。这样的公益性行为,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人都会同意的。然而在他们想不到的是,在一个月后,这些实验人员再次拜访,请求在他们的草地中心立一块“小心驾驶”的公益牌。此时,答应的家庭居然达到了百分之八十。这样一组神奇的数据,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一个月前签署了“保护环境”这样一个小小承诺,却能让他们同意“立并不怎么美观警示牌”这样的结果。

因为,一旦他答应了某个请求,他的态度就有可能改变,在他看来,他成了做这种事情的人(保护公益爱护环境的‘义士’)。在他心里,已经把自己进行了“标签”“圈层”的匹配。因此他会继续为后来的相关配标签的请求而进行买单。

言出必行下一句是啥(言出为什么一定会)(4)

NO.2 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从“签订请愿书”再到“立警示牌”,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仅因为他把自己与“标签”和“圈层”画上了等号。还有一个原因,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保护环境请愿书”是多么“微不足道”又多么容易“被同意”的请求。所以,最重要的精髓就在于“从小请求入手”,尽量提一些“正能量”“积极”“中立”“不会有威胁性”“不用做出纠结选择性”的小要求,当他人答应了这个“小要求”后,其实就已经进了你的“圈套”,你就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大要求”了。

NO.3 承诺阶段付出的越多,影响人越大

在承诺选择阶段,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付出越多,那么在后期“表现结果”来看,深入的影响也就越大。“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难度越大,也就越珍惜。因此,在承诺选择阶段,可以相应的设置“门槛”,让你的客户觉得这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这个有意义”“这个有价值”。一旦产生这样的“情感链接”,人们内心的那个选择开关,必定会“忠诚”“爱护”“一致”的做出与选择承诺相关的行动。真正做到“言出必行”。

言出必行下一句是啥(言出为什么一定会)(5)

所以啊,为什么言出一定会必行?是因为出于人们内心对于自己做出承诺之后的一种下意识的一致行为,这当然也是由于社会发展进程所带来的,也是人类之所以可以进化为高级动物的一种必要条件。这背后的道理,能否为你能解释一二了呢?

言出必行下一句是啥(言出为什么一定会)(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