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1)

对于其收藏的具体事迹我们从他的一些书籍笔记,如《超然台记》《墨妙亭记》《宝绘堂记》《墨宝堂记》以及《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可以发现很多有关其收藏的记载。

本文试图通过苏轼的收藏往事挖掘出他另一面不为人知的人格魅力,使其形象更具立体感。

收藏缘起和种类

尤其家藏有各类名贵古琴。苏轼的《杂书琴事——家藏雷琴》中记载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纹,其上池铭云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其下池铭云雷家记八日合。不晓其八日合为何等语也其岳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回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2)

北宋 佚名《听琴图》

从小在父亲熏陶下的苏轼在耳濡目染中也喜欢上了收集奇珍异宝,因此对于他的收藏喜好可以说是子承父业。但苏轼的收藏比起父亲苏洵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收藏十分宽泛,涉及书法、绘画、木山、奇石、古砚台墨丸等,可以说只要喜欢的,无所不收。

尽管苏轼一生官运坎坷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之后东山再起然天意弄人,62岁时又被贬到海南,人生跌宕起伏,但这一切都不妨碍苏轼收藏名墨的爱好,并且收藏的数量可观。在其《书墨》中有言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可见苏轼藏墨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这其中,还有他还从学生黄庭坚手中“搜刮”过来的制墨大师李承晏制的半块墨。

除了收藏墨外作为一代文豪,苏轼对书籍自然也是喜好有加。他收藏的各类古籍善本不计其数,并时常捐献一部分。他对于藏书有自己的心得其在《仇池笔记》中表明:“自秦汉以来,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日以苟简,何哉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前人而后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指出当时科举之士书卷起来不读,反而闲谈不暇,言语浮夸,藏书只是为了获得名声,而非为了钻研学问,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所以,苏轼极力夸赞李常捐赠藏书以遗来者的义举,鼓励有志读书的人,要奋力进取,有所作为。

有的时候,买不到书,苏轼也会用手抄,并且感到很满足。如他曾在《海上与友人书》中说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自谓被贬谪到海南儋州以后,无书可读,只是在当地的士人家里抄录得了一本《汉书》,并想象要是再能抄到一本《唐书》,那种感觉就像是穷人于一夜之间暴富。

苏轼还将一方珍贵的龙尾砚赠送时任尚书左丞的蒲宗孟,如龙尾黼砚,章圣皇帝所尝御也。乾兴升遐,以赐外戚刘氏,而永年以遗其舅王齐愈,臣轼得之,以遗臣宗孟东坡好砚,各有铭。苏轼对砚台的喜爱与珍视由此可见一斑。就歙砚而言,苏轼不但为所得歙砚题铭,而且还常将其述诸诗词歌之咏之。苏轼在歙砚上的题铭,多为即兴之作,或描述或品评,用语十分活泼。在一款月形龙尾砚上,苏轼题铭曰萋萋兮雾縠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也哉生明,而运墨也旁死魄,忽玄云之霮,观玉兔之沐浴集幽光于毫端,散妙迹于简册,照千古其如在,耿此月之不没。”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从杭州辩才僧人那里得到了一款五代十国时期的歙砚砚石“细罗纹刷丝歙石,圆径六寸,高寸五分,面有葱色,兔月二像巧若画成,更无凹凸”,苏轼觉得此砚石十分蹊跷,于午睡起身后仍不忘作诗记之:“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作为歙砚的佼佼者,龙尾砚受到苏轼的讴歌自然不足为怪。在《龙尾砚歌并序》一文中,苏轼这样写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

收藏的途径和方式

苏轼这些藏品通过哪些途径得来的呢? 为了得到自己的藏品,苏轼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无外乎以购买、他人赠送、田野搜寻等方式。在宋代,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频繁,我们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交易盛况。繁荣的市场交易产生了牙侩,也就是艺术品的中介人,古玩的交易时常会通过中间人进行。如北宋的《图画见闻志》就记载黄筌的画通过中介人牙侩出售经过:“张侍郎去华黄成都时,尚存孟氏有国日屏展图障,皆黄筌辈画。一日,清河患其暗旧破损,悉令换易,遂令画工别为新制,以其换下屏面迨公帑所有旧图,呼牙侩高评其直以自售,一日之内,获黄筌等图十余面。”苏轼也有很多藏品是通过中间人获得的。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3)

明 张路《苏轼回翰林院图》局部

苏轼大多数藏品也是通过购买而来,在其《四菩萨阁记》中可以看出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板皆吴道子画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为甲。”其中“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说明苏轼足足花了十万钱,才硬是从别人手中把画购买回来。材料上所指的四达八板上的菩萨像是唐吴道子亲笔所绘的,苏轼想见父亲喜欢收藏,于是打算买下,送给父亲。这方面的例子非常之多,不再赘述。

不仅如此,苏轼一生为官,交游广泛,因此有些收藏品还是别人赠送而来的。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互赠礼品,这些礼品往往由可以充当藏品赏玩的东西构成。如,“张安道以遗子由,子由以为轼生日之馈。野人有刀不爱遗余。长不满尺,剑钺之余。文如连环,上下相缪。错之则见,或漫如无。”以上谈到的别人赠送给苏轼的藏品:一是张安道把一个石鼎送给苏辙,在苏轼生日的时候,苏辙作为生日贺礼又赠给了苏轼;后则是苏轼在乡村农夫家看到一把古刀,农夫对刀并不感兴趣,就把它赠给了苏轼。

为了得到想要的古玩,苏轼还下乡亲自考古发掘。苏轼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收藏家,对于奇异的东西不仅注意搜集,还非常注重到田野进行探寻发掘。在《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有载:“建中靖国元年四月甲午,轼自儋耳北归,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祠下。既进竭而还,逍遥江上,得古箭镞,槊锋而剑脊,其廉可刿,而其质则石也。”从中可见,苏轼非常具有探索精神,到古遗址一定会仔细勘察,对文物进行搜罗。他正是具有耐心吃苦的品格,才得到了古箭镞。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4)

南宋 宋徽宗《十八学士图》

其实苏轼这种从田野搜集奇异的东西的意识在小时候就已经萌发他在《天石砚铭》中就记叙了自己12岁时在自家园子里同小朋友玩耍,掘地发现了一块砚石,得到父亲苏洵大加赞赏的事。文曰:“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除了通过以上方法获得藏品外,苏轼还通过交换的方法获得自己喜爱的藏品,《大觉鼎铭》中记载:“乐全先生遗我鼎甗,我复以饷大觉老禅。”还有,“我家铜剑如赤蛇,君家石砚苍璧橢而窪。君持我剑向何许,大明宫里玉佩鸣冲牙。我得君砚亦安用,雪堂窗下《尔雅》笺虫虾。”从材料中可见苏轼对龙尾砚十分青睐,于是就把家藏的铜剑拿出来进行交换。

除了仿制藏品,苏轼也亲自动手制墨。其对墨的喜爱有点近乎着迷,收藏了很多好墨,但总觉得不够,于是自制。“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一日见过,之,得承晏墨半挺,鲁直甚惜之。曰群儿贱家鸡,嗜野鹜。遂夺之。元符二年,苏轼贬官琼州,在儋耳遇到了卖墨的潘衡,他的兴趣又上来了,邀请潘衡和他合作制墨。他们弄来许多松枝,砌起墨灶,打算大干一番。开始因为墨灶砌得不合理,“得烟甚丰,而墨不甚精”。后来把墨灶做了改进果然见效。谁知一时疏忽腊月二十二日夜,墨灶火大发,几焚屋,救灭,遂罢作墨。后在烧毁的灶中,寻到了一些烟,还真制成了墨。他得意地解嘲说:日久胶定,当不减李廷珪。”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5)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局部)

藏品的鉴赏和理念

收藏了大量艺术品苏轼自然需要对藏品加以鉴赏与管理保护,他对收藏可以说是行家里手,在收藏观念上也建构起一套完备的价值体系和收藏理念。这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独特方法。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6)

苏轼 《天际乌云帖》(局部)

苏轼爱砚,平生收藏砚台很多,有端砚、歙砚、凤砚、“天石砚”等。面对诸多砚台,他通过题刻与题诗进行鉴赏。流传至今的“东坡砚”就在砚底刻有行草“轼”字,字后刻有一枚篆字方印“德有邻堂”。除了在砚台上进行刊刻,苏轼还写诗进行鉴赏。他在《书砚·赠段玙》中道:“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此两者常相害,滑者辄褪墨。余作孔毅夫砚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毅夫甚以为名言。”

喜好鉴藏古玩的苏轼,对于收藏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他在《宝绘堂记》一文中回忆说,自己年轻时,尤好书画。家里有的,惟恐失去;别人有的,千方百计想得到。后来想通了:“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从此视藏品为过眼烟云,百鸟感耳,只有快乐没有烦恼。而他认为降低生活品质的收藏不可取,对于收藏品随缘而不强求。如在他的《石氏画苑记》中记述了一位叫石康伯的收藏家,说他居京师四十年,从不骑马出入闾巷,他“耳目谡谡然,专求其所好”。意为耳朵竖起,眼睛雪亮,单关心周围是否有他喜欢的东西。如果恰巧发现,那么他即使典卖衣物、忍饥挨饿,也要把藏品收入囊中,此“乃其一病”。苏轼收藏的本质就是以乐为归宿。在收藏中获得乐趣,才最重要,是收藏的价值与目的所在,而不是把藏品进行占有,这种贪婪的结果势必为物所累,不能快意自足。

苏轼对于收藏到的东西精心呵护,视之如子,定期清理,定时护理,具有很高的收藏维护意识。其对于书画的保存相当到位:“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

近期热文链接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7)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苏轼收藏趣话)(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