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忌讳和讲究(书法的三种习俗应当撇弃)

书法的三种习俗应当撇弃

近几年来,经常关注书法界,偶尔也学着写几个字。感觉有三种书写习惯应当撇弃,提出来与各位探讨。

一、从右至左书写法。

请先看看网上关于改“由右到左”为“由左至右”

写法的阐述:

正式从左到右写是在1919年以后。

我国古代汉字是竖行书写的,这大约和初期的书写材料有关。最早的书写材料甲骨呈狭长形,竖着在上面刻字比横着刻字显然要方便得多。纸张发明前,用毛笔在狭长的木简、竹简上书写,也是从上往下写方便。因此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古代书写方式。

汉代以后纸张虽然发明出来了,但汉字书写的习惯仍然沿袭下来。隋唐的雕版印刷出现及宋代的活字印刷发明后,都是竖排竖行。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符号等情况,汉字竖写就显得很不方便了。于是,知识界开始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的竖行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写排列。

1909年我国已有了用“横行”排版的书,它就是提倡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刘世恩在书中讲解拼音方案,说是“无师自通,兼识汉字”。

1915年出版的《科学》周刊创刊号,也是把汉字“横行”排列的。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刊载了他致陈独秀的公开信,对汉字“竖改横”的做法,发表了见解。他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颇,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方,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兴起,汉字改横写终于渐渐为国人所接受。

以上是引用的网络文章。

在这里补充一点,就是我们在纸上书写时,无论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从右至左法,如果普通人书写,很容易将写好的字而没有干的墨蹭在手上。

这么不方便,且在1919年就不再提倡的书写习惯,为什么我们现代人还要去这样做呢?

二、繁体(异体)字书写法。

国家第一次提倡写简体字是在1956年,以后又多次规范简体字。

书法是一门艺术,古人的书法很美,造诣很深,值得我们传承。本人认为,我们在临习古人的碑帖时,可以按照繁体字临摹,去感受古人的高超笔法和字体结构。可一旦创作作品,就应该用简体字书写。因为,现时代的人,可以说绝大部分不认识繁体字。一副作品,你写出来,99%的人不认识,就你几个搞书法的人认识,还有什么意义?

三、落款天干地支纪年法。

现代人对天干地支纪年法,没有几个熟悉。而且,此法对历史上的时间表述,不准确,换算也很不方便,国家早就用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简明,表述准确。

请大家先看看以下几副照片。

书法的忌讳和讲究(书法的三种习俗应当撇弃)(1)

书法的忌讳和讲究(书法的三种习俗应当撇弃)(2)

书法的忌讳和讲究(书法的三种习俗应当撇弃)(3)

书法的忌讳和讲究(书法的三种习俗应当撇弃)(4)

从照片里不难看出,郭沫若、董必武、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在书法界用公元纪年法了,毛泽东就不用说了,诗歌书法作品中用的都是公元纪年法。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前人早就撇弃了的陋习,书法界还要捡起来用。

综上所述,书法界创作作品时,应该撇弃从右至左书写法、繁体(异体)字、天干地支纪年法三种陋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