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用在哪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文/张冬云

1529年1月的一个清晨,赣江边停泊的一条船上,王阳明坐起身来,对弟子说:“吾去矣。”弟子泪落如雨,问:“有何遗言?”王阳明展颜一笑,只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这颗心是光明的,别的啥都不说了。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所著《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的结尾。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用在哪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1)

《五百年来王阳明》,作者:郦波,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8月

本书采用线性叙事方法,秉承“传统精髓,现代表达”的理念,以精短的篇幅和精到的阐释,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揭示出“阳明心学”的精华。文字深入浅出,非常好读。

该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恐怕是王阳明忍辱负重、遭遇不公仍不断追寻自我的努力,是他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生。他的理论建树,来自于自我修炼和实践锻炼。他找到内心的光明,亦致力于帮助更多人发现内心的光明。“他的发现是自悟,他的功德是救人。”

阳明心学最为人熟知的,应是“知行合一”。我们平时常说“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王阳明认为,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知道就是能做到,知、行是一个整体。由“知道”到“做到”,会有个巨大的跨越。这个跨越的桥梁,郦波称为“沉浸式体验”。沉浸进去,才能由“真知道”到“能做到”,达到“合”的境界。不惟学习,包括做事,这种沉浸式体验,都很重要。

读至此,我忽然想起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几十年前首创的“心流”概念,意即我们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会让人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事情完成后,我们会有一种非常满足的享受。西方现代的“心流”理论,和王阳明提出的由“知”到“行”、由“行”到“合”,异曲同工。

王阳明生前,心学已是显学,之后数百年余绪不绝,至今仍有大量拥趸。持久、蓬勃的生命力,源自何处?郦波认为:“阳明心学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又是一种向前的推动。个人层面上,它可以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族群的层面上,它可以让我们反思历史,追慕先贤,获得中华民族超越时空不断进取的巨大力量。”

通过“心外无物”塑造人生气象,通过“知行合一”培养人生智慧,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境界,这也正是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所在吧。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用在哪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2)

《河南日报》2019年6月28日15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