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

一、原文阅读:

乌 鸦 兄 弟

树林里,有一对乌鸦兄弟,他们俩同住在一个窝里。

夏天的一天里,天气它们的窝破了一个小洞。

大乌鸦想:“窝破了,老二会去修的。”

小乌鸦想:“窝破了,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去修。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乌鸦窝的洞变大了,风能吹进洞里。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乌鸦窝的洞更大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窝里,哆嗦地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了。”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得更紧些。

风越来越冷,雪越来越大。破洞的乌鸦窝被风吹散,落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二、 提升练习:

1、为下面的字组词。

缩:( )( ) 嗦( )( )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写出乌鸦窝上的洞的变化过程:先是一个______;后来,洞_____;再后来,洞_____;最后,洞______。

4、为什么乌鸦兄弟没有修补窝上的洞?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1)


三、阅读指导:

1、细读全文,概括大意

这是一篇短小的童话,浅显易懂,第一次阅读之后,就能快速梳理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概括文章大意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按照“谁——做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概括主要内容。

谁——乌鸦兄弟

做什么——窝破了洞,没有修。

怎么样——窝破了,乌鸦冻僵了。

第二种方法:可以根据记叙要素来概括。

时间:夏天到冬天

地点:树林里

人物:乌鸦兄弟

事件起因:乌鸦窝破洞

事件经过:两兄弟都等着对方修补窝上的洞,谁也不愿意主动干活。

事件结果:乌鸦窝被吹散,落在地上,乌鸦兄弟冻僵了。

2、浏览文章,梳理脉络。

根据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要素的把握,可以顺利梳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

这篇短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夏天、秋天、冬天这三个时间标志性词语非常醒目,根据这个提示,可以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可以根据窝上的洞的变化情况,划分出三个部分。

再次浏览选文,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各个自然段的具体内容,更能让学生熟悉文章结构安排,在做题环节,能迅速地找到问题句的所在位置,为快速、准确地解题做好铺垫,打好阅读基础。

3、带题读文,找到问题答案。

第三遍读文章是要针对问题来有选择地读文章语段。根据题意,回到原文,找到和问题句相关的段落来细细品读,搜索答案,完成解答。按照“回原文,找原句;上下文,找答案”的方法,回到原文,找到问题句;再搜索上下文相关语句,找到答案。

四、解题指导

审题时一定要做到:细读题,深理解。读懂题目内容,看清题目要求,分析提问要点,判断答题方向,确定答案内容。

1、为下面的字组词。

缩:( )( ) 嗦:( )( )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汉字组词能力。短文中出现的词语可以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提示,如果学生平时词语积累量够的话,答好这道题不成问题。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学生在第二次读短文梳理结构的时候,就能关注到夏天、秋天、冬天这三个关键词。第二个问题虽然有难度,但是只要学生关注到问题句中的提示性词语“时间”,就能做出准确判断。

3、写出乌鸦窝上的洞的变化过程:先是一个______;后来,洞_____;再后来,洞_____;最后,洞______。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把握,根据提示,回到原文,快速浏览,找到关键词“洞”,就能找到各个答案,非常容易。

4、为什么乌鸦兄弟没有修补窝上的洞?

分析:这是短文引人深思的关键问题所在,也是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的一道难题。学生虽然清楚答案,但是,能不能简洁地叙述清楚原因,是考查重点。所以,引导孩子想到“对方”这样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是很重要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分析:读一篇文章,不应该只了解内容,还要从中获得启发,那就是一种精神收获。这道题就是要考查学生阅读短文后能否读出自我,提高认识。答这道题,关键之处在于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吸取乌鸦兄弟互相推诿造成悲剧的经验。答案关键词是“懒惰”,答出这一点,就是阅读收获。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2)

五、参考答案:

1、缩:缩小 蜷缩 嗦:啰嗦 哆嗦

2、夏天 秋天 冬天 时间顺序

3、小洞——洞变大了——洞更大了——洞被风吹散到地上

4、因为他们都在等着对方来修补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能懒惰,依靠别人。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3)

一、原文阅读:

蚂蚁和螳螂(tánɡ lánɡ)

在夏天里,蚂蚁们每天一大早便起床,在树林里辛勤地工作着。螳螂呢?天天“叽哩叽哩”地唱着歌,游手好闲地过日子。

螳螂看到蚂蚁工作,感到非常奇怪。“喂!蚂蚁先生,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呢?稍微休息一下,像我这样唱唱歌不是很好吗?”可是,蚂蚁仍然继续工作着,说:“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做准备呀!”螳螂听蚂蚁这么说,就不再理蚂蚁。“哎!真是麻烦,干吗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呢!”

快乐的夏天结束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

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下着绵绵的雪花,到处都是雪。螳螂一点食物都找不到,消瘦得不成样子。螳螂蹒跚(pán shān )地走在雪地上,心想: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

二、提升练习: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积存——_______ 勤劳——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3、蚂蚁们是怎样努力工作的?

4、没有食物的螳螂在冬天里变成了什么样子?

5、你喜欢蚂蚁的生活方式还是螳螂的生活方式?为什么?


三、阅读指导

1、细读全文,概括大意

这篇小的童话,非常简单,第一次阅读之后,就能快速梳理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概括文章大意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按照“谁——做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概括主要内容。

谁——螳螂

做什么——在夏天游手好闲。

怎么样——在冬天才知道后悔。

第二种方法:可以根据记叙要素来概括。

时间:夏天到冬天

地点:树林里

人物:螳螂、蚂蚁

事件起因:螳螂蚂蚁辛勤劳动

事件经过:螳螂游手好闲

事件结果:到了冬天螳螂没有食物,后悔没有像蚂蚁一样储存食物。

2、浏览文章,梳理脉络。

根据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要素的把握,可以顺利梳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

这篇短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秋天一笔带过,夏天、冬天的内容详写。夏天写起因,冬天写结果。因此,可以将文章分为两个个部分,中间表示时间的段落是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带题读文,找到问题答案。

第三遍读文章是要针对问题来有选择地读文章语段。根据题意,回到原文,找到和问题句相关的段落来细细品读,搜索答案,完成解答。按照“回原文,找原句;上下文,找答案”的方法,回到原文,找到问题句;再搜索上下文相关语句,找到答案。

四、解题指导

审题时一定要做到:细读题,深理解。读懂题目内容,看清题目要求,分析提问要点,判断答题方向,确定答案内容。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积存——_______ 勤劳——__________

分析:找近义词的问题简单,但是,要在文章中找出近义词,不熟悉文本内容或者读书习惯走马观花的学生就会吃力。因此,答题之前的阅读一定要做到至少读两遍文章之后,再读题,做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分析:这道题设定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在降低解词题的难度,只要学生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就好。

3、蚂蚁是怎样努力工作的?(说出两点)

分析:这道题的解答容易出问题。学生容易只看到第一段中的内容,而忽略第二段中蚂蚁听了螳螂的话仍然继续工作不休息的内容。因此,试题后面给了答题提示,希望学生能够注意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找答案内容,再概括写出。

4、没有食物的螳螂在冬天里变成了什么样子?

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没有食物”“冬天”,只要回到原文,找到相关文段,就可以轻松找到其中的一个答案。第二个答案,也需要学生概括回答。有一定难度,但是,却更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你喜欢蚂蚁的生活方式还是螳螂的生活方式?为什么?

分析:这道题涉及到了文章写作目的层面。这个故事,到底是让我们学习勤劳的蚂蚁还是懒惰的螳螂,一目了然。学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第一个问,也要完整回答;第二个问,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还要契合文章主题。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4)


五、参考答案:

1、积存——贮存 勤劳——辛勤

2、只知道玩乐,什么都不做

3、①蚂蚁们每天一大早便起床,辛勤地工作着;②从来不休息。

4、①消瘦得不成样子;②走路蹒跚

5、喜欢蚂蚁那样的生活方式。因为蚂蚁勤劳工作,让未来的生活有保障。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5)

一、原文阅读

冼(xiǎn)星海在巴黎

一九二九年,二十四岁的冼星海,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了。他在远洋轮船上找了一个工作,就趁(chèn)这个机会到法国巴黎去,实现他学习音乐的愿望。

在巴黎,冼星海的生活很艰难(nán)。他在饭店洗碗,在理发店扫地,还给别人看孩子、守电话、抄乐谱(pǔ),甚至拉着提琴到街头和咖啡店去卖艺(yì)。

在那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他好几次在楼梯上晕(yūn)倒,在马路上饿倒,但这都动摇不了他学习音乐的意志。

后来,冼星海的音乐天才和苦学精神,得到了巴黎音乐家的赏识,他们给冼星海很多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冼星海终于考进了巴黎音乐高级作曲班。他是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东方人。

二、提升练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

( ) 艰( ) 乐( ) 倒(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赏识——( ) 愿望——( )

艰难——( ) 意志——( )

3、“卖艺”的“艺”在短文中的意思为 ( )

A才能、技能 B艺术 C限度 D手艺

4、冼星海去巴黎的目的是什么?

5、为了实现音乐梦想,洗星海经历了哪些磨难?请概括写出两点。

6、冼星海是第一个考进巴黎音乐高级作曲班的东方人,更是我过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6)

三、阅读指导

1、初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做课外阅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读”。读对,也就容易答对。怎么读?认真读!读几遍?读三遍。是的,读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课外阅读,一定要读三遍

初读文章,一定要细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个过程一定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文章中写了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特点;或者是文章写了谁,在做什么,结果如何。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住这个主题,后面的答题才不会走偏。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了在冼星海在巴黎求学时的艰苦经历和非凡成就,表现的是作者对冼星海的敬仰。

2、再次浏览,梳理文章结构。

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再梳理文章就不难。浏览文章,注意每个段落开头和结尾的关键性语句,整理语言,概括出段落大意,就能准确地梳理文章脉络结构。在答题的时候,回到原文找相关问题句就会非常轻松。

3、带题读文,找到问题答案。

第三遍读文章是要针对问题来有选择地读。根据题意,回到原文,找到和问题句相关的段落来细细品读,搜索答案。按照“回原文,找原句;上下文,找答案”的方法,回到原文,找到问题句;再搜索上下文相关语句,找到答案。

四、解题指导

审题时一定要做到:细读题,深理解。在心里一字一字把题读完整,明确题意。看准问题句,找到关键词,判断出答题方向和范围。有些理解性试题,需要再回原文进行最后一次阅读,找到相关语句,充实答案。然后打好腹稿,再下笔答题。总之,就是要:读懂题目内容,看清题目要求,分析提问要点,判断答题方向,确定答案内容。

1、给加粗的字注音。

( ) 艰( ) 乐( ) 倒( )

分析:这道题是常规题型,有一个多音字“晕”需要注意判断字音,注意使用环境,其余都很简单。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赏识——( ) 愿望——( )

艰难——( ) 意志——( )

分析:写近义词也是常规题型,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训练中,常常会出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赏识”可能会让学生困惑一点,寻找答案的时候也许会费一点神。需要让学生知道的是,如果对一个词语的意思不太好把握的时候,可以用“拆字组词法”来解释。比如“赏识”就可以拆开组词“欣赏”“认识”,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它的近义词是“欣赏”了。

3、“卖艺”的“艺”在短文中的意思为 ( )

A才能、技能 B艺术 C限度 D手艺

分析:这道题是解释词语意思,给了选项,学生可以用排除法,寻找最合适的答案。

4、冼星海去巴黎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这道题是文章中的内容理解。需要学生回到原文去找问题句,再结合上下文相关内容,确定答案。答题的关键词是“目的”,而不是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的含义范畴,才不至于多答或者答错。

5、为了实现音乐梦想,洗星海经历了哪些磨难?请概括写出两点。

分析:这道题题意好懂,答案也好找,但是要按要求写就需要提炼语言,使之简洁、概括。因此,让学生学会用缩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回答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

6、冼星海是第一个考进巴黎音乐高级作曲班的东方人,更是我过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分析:读任何一篇文章一本书,都要读进文本,读进书中,然后再走出来,审视它,思考它。这道题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文本,以一个亲历者的心态来讲述触动心灵的感悟。开放性试题,依照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7)

五、参考答案:

1、趁(chèn)艰难(nán)乐(pǔ)(yūn)倒

2、赏识——赞赏 愿望——期望 艰难——困难 意志——志向

3、A

4、实现他学习音乐的愿望。

5、①做过很多辛苦的工作②常常晕倒、饿倒

6、围绕“只要坚持梦想,总能战胜磨难”或者“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就能获得成功”来回答即可。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8)

一、原文阅读:

仁慈天使

南丁格尔出生在一个英国很富有的家庭,她从小就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她从不把玩坏了的布娃娃丢掉,而是把布娃折断的手或脚重新缝好,细心地加以照料。长大后的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当了一名护士,热心地照顾、帮助病人。

后来,英国和别的国家爆发了一场战争,大批伤员在战地医院里死去,因为战地医院仅仅是一座座肮脏易感染的帐篷。南丁格尔来了,她把这里变成了干净的病房,不允许细菌滋生。 她细心地为伤员们包扎伤口、清洗身体、喂重伤员吃饭,她为他们唱歌、读圣经……让伤员们忘了伤病的痛苦。每个夜晚,她都提着灯笼,一张病床一张病床地去巡视,慰问和鼓励一个又一个伤员。伤员们都说,南丁格尔就是一位真正的仁慈天使。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逝世,享年90岁。南丁格尔终身未嫁,她的一生为护理事业做出了超人的贡献。1912年。国际护士会倡议定于每年5月12日----南丁格尔诞辰日举行纪念活动,并将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二、提升练习:

1、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1)提 ( ) ______ ( ) ______

(2)重( ) ______ ( ) ______

2、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慰问——_______

(2)反义词:善良——_______

3、国际护士节是哪天?是为了纪念谁而设定?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南丁格尔拥有一颗______、______的心,热心地______、______病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

5、南丁格尔在战地医院都为伤员做了哪些事?写出三点即可。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9)

三、阅读指导

1、初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初读文章,一定要细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阅读过程中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文章中写了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特点;或者是文章写了谁,在做什么,结果如何。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住这个主题,后面的答题才不会走偏。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了南丁格尔在战场上为伤病员的付出和她在护理事业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现的是作者对她敬仰。

2、再次浏览,梳理文章结构。

第二次阅读文本,采用浏览的的方式来阅读即可。要注意每个段落开头和结尾的关键性语句,整理语言,概括出段落大意,就能准确地梳理文章脉络结构。在答题的时候,回到原文找相关问题句就会非常轻松。

本文第一段,介绍了南丁格尔的出身和善良的性格。

第二段,写了南丁格尔在战场上对伤病员的细心呵护。

第三段,写了南丁格尔因为在护理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受全世界人民敬仰。

3、带题读文,找到问题答案。

第三遍读文章是要针对问题来有选择地读文章的某个段落。按照“回原文,找原句;上下文,找答案”的方法,回到原文,找到问题句;再搜索上下文相关语句,找到答案。如果没有原句可以做答案,就要寻找关键性词语来组合答案。

四、解题指导

审题时一定要做到:细读题,深理解。在心里一字一字把题读完整,明确题意。看准问题句,找到关键词,判断出答题方向和范围。有些理解性试题,需要再回原文进行最后一次阅读,找到相关语句,充实答案。然后打好腹稿,再下笔答题。总之,就是要:读懂题目内容,看清题目要求,分析提问要点,判断答题方向,确定答案内容。

1、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1)提 ( ) ______ ( ) ______

(2)重( ) ______ ( ) ______

分析:给多音字组词,重点要区别字音的变化和与之而来的词意的辨别。“提”的字音容易让学生感到模棱两可,平时学习的时候注意区分和记忆。

2、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慰问——_______

(2)反义词:善良——_______

分析:这道题不难,但是容易马虎。要求学生在审题时注意小题要求,不要只看第一题,就想当然地以为两个词语都是写近义词。因此,答题后的检查修改,是非常必要的。

3、国际护士节是哪天?是为了纪念谁而设定?

分析:如果没有这篇短文,很多孩子可能没有机会知道这个节日。因此,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常识让孩子积累下去。答题的时候,回到原文找问题句,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南丁格尔拥有一颗______、______的心,热心地______、______病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

分析:按照原文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这道题的问题句散落在文章的开头和第二段结尾,要求学生回到原文寻找答案需要时间,更需要学生有耐心。不要在考场上因为缺少耐心而心烦意乱,最后胡乱写个词语蒙上。这是很多学生在考场上容易出现的不良情绪,要避免。

5、南丁格尔在战地医院都为伤员做了哪些事?写出三点即可。

分析:这是一道概括题,也属于梳理文章内容的范畴。在第二遍浏览文章、梳理文章结构脉络的时候,是需要完成这个任务的。依然按照“谁,在哪里,做了什么”的思路来完成内容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10)


五、参考答案:

1、(1)tí 提醒 dī 提防 (2) chóng 重复 zhòng 重量

2、(1)安慰(2)丑恶

3、国际护士节是每年的5月12日,是为了纪念南丁格尔而设定。

4、纯洁、善良的心;热心地照顾、帮助病人;真正的仁慈天使。

5、南丁格尔细心照顾伤员:为他们包扎伤口、清洗身体、喂重伤员吃饭,并为他们唱歌、读圣经……让伤员们忘了伤病的痛苦。每个夜晚,她都提着灯笼,一张病床一张病床地去巡视,慰问和鼓励一个又一个伤员。(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11)

一、原文阅读

我爱家乡的银梨。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对家乡的银梨赞不绝口。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我爱家乡的银梨。

二、提升练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婪 ( ) 吮( ) 脆( ) 银( )

2、“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一句运用了( ①比喻 ②拟人 )的修辞方法。(划掉括号内错误的答案)

3、银梨果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

4、银梨的外形和_____相似;味道和______相似。

5、“我”为什么喜爱家乡的银梨?你能说出银梨的几个特点吗?

6、你最喜欢什么水果?用完整的语句说出这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12)

三、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的重要的前提是读。认真读原文,最好要读三遍。

第一遍,通读全文,把握内容。这个过程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文章中写了谁,做什么,怎么样?如果是状物写景的文章,就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住这个前提,答题就不容易跑偏。这篇文章写了银梨抽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和景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银梨的喜爱之情。概括文章内容和确定主题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里一般会点明主题或者交代写作目的。比如这篇文章的结尾段单句成段,就是在点明主题。

第二遍,浏览全文,梳理线索。注意各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这里一般会有段落的中心句,能够概括段落大意;或者可以提炼出文章线索的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梳理文章线索和写作顺序。比如这篇文章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就可以判断出来文章的写作线索是时间顺序。按照这个顺序,可以很快地确定文章的结构脉络。

1、三月,银梨发芽;

2,五月,银梨开花;

3、中秋,银梨果子成熟;

结尾,银梨的味道美极了。

第三遍,带题读文,找到答案。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就可以做题了。一定要逐题解答,先易后难。一般情况下,理解性试题更难,不过,按照“回原文,找原句;上下文,找答案”的思路,就可以准确找到答案。

四、解题指导

审题,就是通过对考题的审视、思考、分析,了解试题的基本要求,确定作答采用的方式、内容和方向。做课外阅读理解的关键一步,就是审题。准确地了解题意、弄清试题要求,是正确作答的前提。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婪 ( ) 吮( ) 脆( ) 银( )

分析:这道注音题中,“婪”是难点,还要注意的是“吮”“脆”的平翘舌音,还要注意“银”的韵母是“Ín”不是“én”。

2、“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一句运用了( ①比喻 ②拟人 )的修辞方法。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方法的认识,因为是三年级试题,所以减低的难度。二选一的试题,实际上是给提示,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3、银梨果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需要回到原文,找到问题句,再判断关键词,组织答案。

4、银梨的外形和_____相似;味道和______相似。

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和上一道题一样,“回原文,找原句”,再找问题中的关键词。不同的是,需要去两个段落中寻找答案。因此,对把握文章结构的作用在这里就显示了出来。

5、你能说出银梨的几个特点吗?

分析:全文写银梨从抽芽到结果的过程,只在结尾描写了银梨的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文章的脉络也要清晰。因此,对文章第二遍的浏览和梳理脉络,非常重要。

6、你最喜欢什么水果?用完整的语句说出这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分析:这是一道半开放性试题,有自主性选择,又有答题范围要求和限制。审题时一定清楚每一个要求,打好腹稿,再答题。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13)

五、参考答案:

1、lán shŭn

2、拟人

3、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

4、苹果 北京鸭梨

5、皮薄、肉脆、水多、味甜

6、示例:我喜欢香蕉。它的颜色是黄色,样子弯弯的,像半个圆形,味道特别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