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65年9月的拉合尔,城外是战机引擎发动的轰鸣声,城内是巴基斯坦人焦躁地叹息。

巴基斯坦军方指挥官很清楚:绝对不能让印度军队进入拉合尔

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工业城市,旁遮普省省会,东临印度旁遮普邦。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

拉合尔

若印军突破拉合尔,巴基斯坦广袤的腹地将暴露在印军的铁蹄之下,也许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将会从地图上消失,生死存亡之际,巴基斯坦人想到了他们的朋友。

中国收到巴基斯坦的求助后,国家领导人相当重视,中国绝对不能袖手旁观,在经过反复的商讨后,毛主席轻轻地说:“给印度72小时撤军。

宗教民族 纷争不止

自从17世纪,第一批英国船队在印度半岛登陆开始,英国人通过各种或卑劣或残忍的手段逐渐对印度进行了殖民统治,到20世纪40年代已300余年,期间犯下的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英国数百年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半岛的人们造成的苦难数不胜数。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2)

印度独立日

终于,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摆脱了英国人的统治,大英帝国走了,但显然他们并不甘心,又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挖下了一个大坑。

1947年,东南亚盟军总司令,时任大英帝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关于南亚次大陆独立的“蒙巴顿方案”,方案决定将原英属印度根据当地居民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其中印度绝大多数人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信仰伊斯兰教,后世普遍认为,这一方案为此后印巴纷争埋下了火种。

而纷争的核心则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蒙巴顿方案”并未明确克什米尔的归属,而是让人民根据意愿,自主选择归属于印度或巴基斯坦。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3)

蒙巴顿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面积广阔,人口约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口的77.11%,印度教徒占总人口20.12%,其位于亚洲心脏,分别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尤其是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来说则更是不可让步的利益,克什米尔地区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及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均不超过1200公里,印度将其作为影响中亚的桥头堡,印度总理尼赫鲁曾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对于印度而言,克什米尔或许只是其逐鹿中亚的据点,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其得失将关乎国家存亡,因为克什米尔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侧边缘,地势高耸,可俯瞰巴基斯坦。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4)

尼赫鲁

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曾将克什米尔地区比作巴基斯坦头上的帽子,他说:“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夺走我们头上的这一顶帽子,那么我们将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所以,从“蒙巴顿方案”提出的那一刻开始,印巴之间,在克什米尔地区,动乱、流血、战争就从未停止。

8月,克什米尔查谟地区20万穆斯林被印度教徒杀害;10月,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爆发,1500名士兵阵亡,无数平民流离失所。时至今日,克什米尔地区也仍是战争热点,冲突不断。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5)

战火重燃

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五分之三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而巴基斯坦只控制了五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巴基斯坦人当然并不甘心,他们发誓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掌控巴基斯坦人自己的命运。

经过16年漫长的忍耐,他们决定用飞机和枪炮掌控自己的命运。

1965年8月初,一批自称“自由战士”的武装袭击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军事设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事件立刻以不可控的态势升级,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正规军很快卷入其中,8月末该事件已升级为两国的全面战争。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6)

阿尤布·汗

8月31日晚,时任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亲自下令出动正规部队对印军展开打击,不得不说,面对有备而来的巴基斯坦,印军全无招架之力。

此次代号“大满贯”的军事行动,巴基斯坦取得巨大战果,不仅解救了大量“自由战士”武装人员,还占领了约500平方公里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土地,可谓是人财两得。

但很快,胜利的天平迅速倾斜,1965年9月6日,印军立刻发起反攻,越过印巴边境开启新战场,兵锋直指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7)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巴军

面对全面动员的印度,巴基斯坦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是人口、资源等方面,巴基斯坦都与印度有不小的差距,拉合尔危矣,巴基斯坦已退无可退。

患难与共 施以援手

我国与巴基斯坦的交往由来已久,早在唐代时期,著名僧人玄奘就曾到过巴基斯坦境内,并在此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国交往始终在友好互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1961年,巴基斯坦政府在联大会议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投票赞成,为两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8)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从1965年到1971年,连续6年,巴基斯坦都作为提案国,在联大会议支持恢复我国合法权利。

事实上,从与印度的战争爆发之初,时任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便请求我方出兵支援。

我方基于两国关系及当时的国际局势,迅速做出反应,1965年9月6日,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便回应道:“我们应尽快采取必要行动支持巴基斯坦。”

仅间隔1天,又提出:“我们觉得巴基斯坦遭受侵略之际,同时也是打击印扩张主义的好时机,且可促进印度内部发生变化,影响亚非对印舆论,打破美帝、苏修插手阴谋。”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9)

毛主席

1965年9月17日凌晨,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仍旧灯火通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冲突引起了我方高度的重视,经过反复讨论,主席轻轻地说:“给印度72小时撤军。”

一如他向来的沉着,无论多急多大的事,脸上都不会泛起一丝涟漪。

随即,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大使递交了强硬照会:

“严正要求印度政府在收到照会后3天内拆除中锡边界印军入侵工事,立即停止印军一切入侵活动并保证不再骚扰。”

其强硬,今日读来仍旧霸气十足,可惜的是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印度大使收到该照会时的表情,想来一定是冷汗不止的。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0)

远不止如此,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给印度的照会,并着重强调了我方对印巴战争的立场:

“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支持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对巴基斯坦反侵略斗争的支持。”

毫无疑问,以上消息对巴基斯坦而言无异于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对于印度而言,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无论对于哪一个国家来说,面对一个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地球上仅有的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面对他们的坚决反对,都不得不再仔细审视自身,尤其是3年前,自己被对方差点儿打到首都的惨痛经历下。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1)

同时,中方迅速在中锡边境集结军队,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最近的时候,我方部队距离印度阵地不到500米。

9月19日,5名印军侵入我国都木契列地区,我方很快将其打退并迅速控制了该地区印军修建的几十处军事要塞。

印度见状,也不再敢贸贸然进行军事行动,最终,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于9月23日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2)

最后通牒的背后

以后来者的眼光回看1965年的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显然那时是我们最为艰险的时刻之一,与美国持续的对抗,未见缓和之机,与苏联关系破裂,世界上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几乎都站在我们的对立面,还有比这更艰难的情况吗?

其实,在中国向印度发出72小时撤军的通牒后,迅速引起了美国的关注,他们不认为中国会武力干涉印巴战争,但是朝鲜战场的经历又时刻提醒着他们,中国是他们判断不了的国家。

面对印度“一旦中国进攻印度,美国将会干涉,并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要求,美国断然拒绝,此刻他们只想尽快让这场战争结束。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3)

无论过去多久,朝鲜战争都是美国不愿回首的往事,他们当然也不想再在亚洲,再和中国人进行一场战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确定自己能赢。

警惕印度

时至今日,克什米尔仍未回归平静,那些关于杀戮、关于血腥、关于战争的故事依然占据着这片土地。

克什米尔人不会也不应忘记,这些痛苦来自谁,那个操着咖喱味英语的南方邻居实在是给周边的人们造成太多苦难了。

近年来,中印冲突、印巴冲突、印尼(尼泊尔)冲突,与之接壤的国家不胜其扰,究竟是何原因使印度不断与周围国家制造冲突?

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965年巴铁险遭灭国)(14)

长久以来,印度自诩南亚霸主,不顾国际秩序,视周边国家为傀儡,种种行为让人愤怒。

但另一方面,印度这些行为无不暴露出其妄图称霸甚至进一步更直接、更野蛮地侵略他国的可能性。

而我国作为大国,也直接与印度接壤,必须警惕其越来越狂妄的军事扩张思想,有备而无患,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措施,必要的时候剪下他虚张声势的獠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