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盆镇民间艺术孝灯(民间艺术漳县)

皮影漳县民间称“灯影儿戏”’人物戏”或“牛皮影子戏”,清朝中后期传人并开始流行县境。

山盆镇民间艺术孝灯(民间艺术漳县)(1)

山盆镇民间艺术孝灯(民间艺术漳县)(2)

先用牛皮为材料刻制成彩绘戏剧人物作为表演道具,俗称“人物”,由艺人用小杆操纵表演。皮影戏一般在夜间借灯光演出,有时也利用白天阳光投影表演。演出内容主要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演出时,用一块白纸或白布作为投影面,俗称“亮子”。在“亮子”一方利用灯光或阳光使人物道具在“亮子”上落下投影,艺人于下方手持小杆操纵人物道具做出各种动作,伴以音乐、唱腔和道白。观众于“亮子”另一方观看。漳县皮影戏唱腔以碗碗腔为主,也有秦腔、眉户等地方戏剧,有的还吸收了民歌的成分,具有粗犷雄浑的特色。

山盆镇民间艺术孝灯(民间艺术漳县)(3)

伴奏乐器大致与秦腔相同,有时也因陋就简,一把板胡加简板等即可表演。皮影戏班一般三至五人,民间有“三紧四慢五消停”之说,意即三人班子演出时,人员紧张,非常忙;四人班子演出要容易得多;而五人班子最齐备的皮影班子,演出能够得心应手,非常轻松。皮影演员都是双重角色,奏乐者要连奏带唱,持人物的也要边演边唱,有的甚至一人兼几个角色,对演技要求很高。

皮影戏流人漳县后,民间艺人对其人物和道具制作以及表演方式进行了创造性的完善。人物图案和刻制工艺明显改进,唱腔不断丰富并逐渐突出了地方特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皮影戏的独特民间艺术--漳县灯影儿戏。

民国时期,漳县境内影响较大的皮影戏班有“自乐班”等。自乐班班主陈尕儿,生、且、净、丑皆能,还可左右两手各执三个武将人物对打,技艺十分高超。该班人物道具均为自行刻制,形象通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自乐班在漳县及附近地区巡回演出,享有较高的声誉。当时演出从农历正月初四由今城关柯寨村开始,依次到县内各村及武山、岷县、渭源、陇西等地演出,至五月初五端午节转回县城结東,名曰“春台”,以敬“牛王”神为主。农忙时节停歇一段时间后,又从七月十二日由朝阳(今武当乡)演起,至九月初九日回县城结東,为“秋台”。春台和秋台两次演出先后长达数月,演出数百场演出剧目十分丰富,主要有《香山还愿》《马王传パ安天会》(《大闹天宫》)《武松打虎》《高老庄》等。后陈尕儿传艺油房村(在今城关境内)李氏、龚家坪(马泉境内)龚氏和吴家门(三岔境内)朱氏,各自组建了皮影班子,加上胡家庄胡氏皮影班子,为民国末漳县四大皮影班子。

山盆镇民间艺术孝灯(民间艺术漳县)(4)

山盆镇民间艺术孝灯(民间艺术漳县)(5)

李、龚、朱三家皮影班子唱腔师承自乐班,为碗碗腔,胡家庄皮影班子唱腔为为秦腔。

山盆镇民间艺术孝灯(民间艺术漳县)(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