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

八百里秦川,大雪纷飞。

顶着烈烈寒风,我从秦之阿房到汉之未央,再到唐之大明宫,一日之间我竟穿行了整整一千多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每每提到秦帝国,总是会被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巍巍之势所囊括,即便是曾经隔离天日,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在此刻也会黯然失色。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宫城,我对她的印象不是来自史书,而是来自这篇长赋。尽管她作为华夏民族强势崛起的实物标志,靡费甚巨,但不可否认,她是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她不仅仅是秦嬴氏的无上荣光,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至高点和分水岭,她的地位无可替代。

穿行在纵横交错的林子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阿房宫中曾经的御阶陛道。

微风拂面,叶落如雪。

踢开黄叶,看着一展平原般夯实的台基,我只能将她的一切形制参考文献检索信息加以脑补合成,只是无论如何,她终究没给我带来一丝震撼。

难道,历史的尘埃,真的足以完全掩埋一切过往,曾经的辉煌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了无痕迹?

我有些难以置信……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带着丝丝遗憾,我冒雪来到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遗址。

雪片纷纭,如同当年飞抵未央的捷报。

看着这些,我的心境不由自主地舒展了些。

何况,我也不能免俗,也偏爱"未央"之吉愿,无灾难,无祸殃。未央能在西汉之后,累数朝而不败,想必有其异乎寻常的秘密,我也正好从中谋求制胜之道,洞开似锦的前程。

寒风呼啸,却难以阻挡我急切的脚步。

传说,秦有黑龙出南山,饮渭水,所过之处皆化为山,其头临渭水,尾达樊川。萧何建未央,斩龙首而营之。

我不知这种传说因何而起,但萧何破秦章台之格局 ,就长安之至高地势,精工打造未央宫,却是有据可查。

他大概一直秉持着“非壮丽无以重威"之"形胜"思想,力求以地形制胜,防固防御。未央亭台高啄,山水缦回,扼全城之高点,大有江山在握之意。其建筑形制据说是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对后世影响甚巨,也难怪未央落成,因精美绝伦奢华太过而招刘邦斥责。

汉帝国风起云涌两百余年,未央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而身处其中,她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轰轰烈烈的凿空之旅,更见证了汉之兴隆衰退,就像一个人,有青春年少,也有迟暮时刻。

站在九垒高台,俯瞰方圆数公里的未央故址,我有些迷茫。

如此浩瀚的工程,就算今天也不容易。

平漠林林,却一望无垠。

尽管她与阿房宫遗址一样,了无旧痕,但这往日的一宫一殿,一街一门,铺陈如此大的范围,如此规模,就算是由民居组合,也非同小可,何况还是未央长乐这样的帝王之宫?

巍峨雄伟自不必说,单看这空阔无边的氛围,就足以让我瞠目了……

雪越下越大,我的兴致反而越来越高。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秦统一六国,汉治隆天下,而大唐却将中华文明光大于四面八方。

如果说,我膜拜秦之威武,景仰汉之强盛,那么,我更崇尚唐之文化。

承前启后的大明宫,是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更是我不能不看的文化符号。

我知道,位于长安北侧龙首原的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精神象征,自唐高宗起,先后有十七位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四十余年 。她是唐时最为恢弘的离宫式建筑,承载了数百年皇家生活的记忆和无可替代的中国元素,也是最具代表性和节点性的唐文明载体。

传说,建宫之初,工地曾出土一面古镜,时人皆不识。魏征闻讯,亲去查探究竟。一眼观之,竟是数百年前秦始皇用来清除异己的镇国之宝,名曰秦镜。此镜初看与其他铜镜别无二致,但实则大有其异。其一,能照见人体五脏六腑,纤毫可见。其二,辩别臣民忠奸,甄别国运兴衰。魏征没有多言,在大明宫峻工后,就令人将秦镜悬挂在朝堂之上。一则震慑妖邪,令大唐帝业永祚,二则明辩忠奸,整肃朝纲法度。这也算是"明镜高悬"的起始。果然,其后数年,大唐文治武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尽管这类传说不免牵强附会,但唐的繁荣昌盛,却无庸置疑。

来大明宫,有唐人国门之称的丹凤门是不可不看的。尽管她不是真正的复原建筑,但形制上却具备原来门阙的所有特点。

“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

丹凤门开,白日方明。

可见丹凤门在唐时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门外绕了很远又进到门内广场,我细细品味她的每一寸肌肤。

大气唯美。

这是我最直观的印象。

她或许没有那些明清建筑的富丽堂皇,但却自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如同盛唐的诗歌艺术,让人一见则欲罢不能。更像那面秦镜,指引着后世去亲近盛唐。

我素爱山水,来到大明宫,我自然忘不了太液池。

“罗裙虹霓裁,芙蓉向脸开,泛舟烟波面,太液照影来。”很美的诗,很美的意境,的确,太液采莲,那是怎样的风致?

可惜,我错过时节,只看到些许残茎。

漫步池边,我极力寻找着往日的丝丝痕迹。在方丈岛,一组“采莲图”雕塑,突地跃入眼帘。舟中,一女子奋力撑行,一女子俯身采莲,另一女子则仿佛整理所获。岸上,另有一女子背面而立,如同翩然而舞的新荷。她们形体丰润,衣褶生动,其熠熠之辉使得原本清静的太液池,变得活色生香,朝气蓬勃起来。由此几乎可以想见,当年太液池“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的盛况。

池中,宫人相戏,逐于莲间,嬉笑之声,此起彼伏。岸上,唐明皇与杨贵妃相对伫立,含笑不语。

名曰蓬莱的岛上,绿柳飘拂、美仑美奂,“倒影荡摇晴翠长”,仿佛杨贵妃醉酒于西天瑶池,情不自禁地跳着霓裳羽衣舞,顷刻间,那满池的清莲,也瞬间失去了光彩,太液芙蓉开,天人照影来……

此情此景,想必唐明皇不能不醉,李白也会醉而诗之。

我想,昔时的宫城殿建、楼台舞榭皆化尘土,而太液池却能独善其身,再续生机,便是一种文化的存续,源远方可流长,如果没有唐文化内涵其中,她也会与平常者一般骈死于槽枥之间罢。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昔时孟郊登科,一日看尽长安之花,我却是一眼千年,看尽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世间没有永远的春风得意,也没有什么永祚的帝王霸业,唯一能流芳百世的只有文化。所以,莫如心怀清静走向世界,去感受文化,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在平凡的生命中找到无限的精彩!

2022年12月4日于西安,2023年2月8日修改于北京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2)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3)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4)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5)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6)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7)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8)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9)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0)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1)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2)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3)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4)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5)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6)

望明月看长安(一眼千年看长安)(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