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中每个人都个性独特(悟透人性的智慧艺术)

文/莫书

烛之武退秦师中每个人都个性独特(悟透人性的智慧艺术)(1)

《烛之武退秦师》讲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晋国给出的理由是,郑国三心二意,一边侍奉晋国,一边向楚国示好。国家危在旦夕,郑公邀请老迈的烛之武帮助退敌。深夜用绳子把老头掉下城关,进入秦军大营,与秦穆公开展了一番智慧巧妙永载史册的对话。

烛之武并没有就郑国二楚做任何的辩解,因为他知道这是欲加之罪,根本就不是攻伐郑国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吞灭其国。烛之武抓住了牛鼻子,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了郑国对秦国有益处,那么就请大王灭掉郑国吧。

烛之武退秦师中每个人都个性独特(悟透人性的智慧艺术)(2)

接着从四个方面来瓦解秦国对郑国的攻伐:

第一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首先从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一个客观事实,就是灭掉郑国,秦国并不能分得一寸土地,因为中间还隔着别的国家。所以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秦国出兵有先天的不合理性,这是秦退兵的关键要害。

第二 邻之厚,君之薄也。

既然这场战争真正的受益者是晋国,那么晋国壮大,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对手的壮大本身就是对我方的削弱。

第三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有以上两点,还不足以动摇穆公的决心,两国毕竟是大国,有约再先,怎么轻易的撕毁盟约,这一点烛子武看的很透,所以他接着指出,国与国之间盟约的虚伪性,一切都是国家利益至上,而晋国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们早上渡过河,晚上就防备就防备你穆公了,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

第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双更进一步揭露了晋国的“真面目”,这场战争中秦国出兵,得利的却是晋国,打仗向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终削弱是秦国,如果说前面的三条还不能让穆公下最后的决心,那么这一条可以说完全突破了秦公的底线,估计想来想去,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是个大傻叉。后来不用说,秦国匆匆退兵。

而历史并没有结束,《左传》中记载,秦晋关系也因为秦国背约为后续的“吕相绝秦”埋下了伏笔。

烛之武深谙人性之道,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作诗以颂之:

退秦

秦晋合兵伐郑国,垂垂老吏入危城。

一绳系体平国难,三更入营游穆公。

两国相隔难得土,焉用亡郑以陪邻。

郑灭晋肥何所意,请君自知别有因。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