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记情 书信记忆字如其人

来源: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云中谁寄锦书来?书信曾经是相距遥远的亲人好友间相互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工具。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关山万里,云水迢迢,一封书信寄托了漫漫光阴里欲说还休的婉转心事和切切想念。家书抵万金,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倾诉,感情才能升温。大小事情,殷殷叮咛,冷热寒暖,开心难过,全都可以诉诸笔端,如缓缓溪水流淌心间,每一个字都是灵动的音符,拨弄着心弦。

书信记情 书信记忆字如其人(1)

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体现一个人的性情和内心。当书信穿越日月风尘送达到另一个人手中的时候,那带有温度的文字,一笔一划地描绘着写信人的喜忧,眉眼和姿态,甚至一声笑一声叹息,见字如面,大抵如此。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更没有相同的字。字是有性格和灵魂的,从心间缓缓流出,在笔端绽放成独一无二的花朵。字在眼前,立即就能认出来,这是人与人的一种默契和相知,是一种美妙的懂得。

书信往来的光阴要溯回到十六七岁,那是一个安静又躁动的年纪,无处安放的心事细细密密地被丢进精美的信笺,折成好看的心形或者花的形状,郑重其事地寄出。接下来是忐忑又期待地等待回信。傍晚或午后,从教室出来,会故意绕到门卫处,站在窗外,看窗下的大桌子上摆着的信件,说不好在何时,熟悉的字就穿越风霜雨雪飞到眼前,就像守着一株花树,根本不知道哪一天它会突然绽放一朵又一朵,惊喜了寂静年华的花。

那时光阴慢,而每一个简单的日子都是曼妙悠长的诗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爱一人……如今,鸿雁依旧在天,而书信往来却停留在了回忆里,谁还有那份闲情和耐心去等待山重水复,然后迎来柳暗花明?即使有闲情雅致,也没有那份静谧的心境了。

不过见字如面的亲切与美好对我来说并没有消失,而是增加了新的主题和趣味。文字于日常生活及工作,占据着多数空间,翻开书本,与文字相见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日程,甚至每晚唯有与文字“闲聊”片刻才能入睡,因此床头书籍高叠,也便高枕无忧。这些书亦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字一句都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已习惯把它们当成书信来读,沉醉其中。

早些年,喜欢看杂志,每拿到手,必定先看目录,看到喜欢的作者名字,恰若收到喜欢的人的信笺一样,心怦怦跳,欣喜万分。近些年,看杂志少了,遇到喜欢作者的书和心仪已久的书,那种喜悦也总让人在心底欢呼一番。读新闻,不能算读书;与字打交道,也不能算。真正的读书,须得你捧起完整漫长的字句,心无旁骛地走进作者设定的世界里,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观别人的不可思议人生,甚至花几个小时,去学别人用一辈子总结的经验和道理。世上只半日,书里过千年,合上书本,已不再是几个小时前的你了,多奇妙。这是另一种深情的见字如面了,且是长长的会晤,与那些智慧的人,智慧的心灵。

《中国文章》一书序言,文末说:“中国先贤从来主张文与人合一,于是写法就是活法。他们相信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们活出来的,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与感受的自然留痕。”文章是这样的亲切,作者像亲人知己,把人生智慧、摸索来的经验、走过的弯路和曲折,不厌其烦地耐心说与你听。宛若阳光雨露,滋养生命。

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潜移默化,多年后,蓦然转身,竟也是兰心蕙质,书香盈盈了。(文图:米广弘 文化学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