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特色一点的方言段子(会泽方言知多少)

馺、靸(sa):音同“撒”

例:靸鞋

在会泽方言中,“馺”是用的比较多的一个动词。实际这个词为汉代方言。

会泽特色一点的方言段子(会泽方言知多少)(1)

《说文解字.革部》说:“靸,小孩履也。”即小孩穿的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八:“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这里已说的十分明白透彻了,西浙人,用草做成的草鞋而无后帮,这种鞋叫“靸鞋”。

会泽特色一点的方言段子(会泽方言知多少)(2)

《儒林外史》第十回:“他靸了一双钉鞋,捧着六碗粉汤。”《金瓶梅词话》九十一回:“衙内听了此言,心中大怒,澡也洗不成,精脊梁,靸着鞋,向床头取拐子就要走出去。”可见早先“靸鞋”作为名词是指无后帮之鞋,但在它的流传过程中,“靸着鞋”已是一个动宾词组了,“靸”在这里变作了动词。“靸”作为汉代方言,传到会泽后,仍保留它的原义和读音,流传于民间。

现表意为“羞”的碜字,在古代是没有义项的。“碜”字最早出现于《玉篇.石部》:“碜,食有沙。”意思是食物里夹杂着沙子。“碜”由最原始意义“食有沙”经发展后也形容眼里落入沙子不舒服。梅尧成《雨中宿谢胥裴三君书堂》诗中就有“夜短竟无寝,困瞳剧尘碜”,这里指的不是口中有沙,而是仿佛困得眼中有沙子,十分难过却无法入眠。

会泽特色一点的方言段子(会泽方言知多少)(3)

“碜”字发展到后期,人们从一个人“口碜”“眼碜”时所表现出难堪、不舒服、难为情的表情中,演绎引申出“碜”的新一层含义,即丑、难看、难为情,如元杂剧里就有“昨日这场出碜的事,只怕送了残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我又没霸占汉子,我倒疢,西瓦厂墙底下的妇人才碜呢!”这些例子中的“碜”字,已经没有“口碜”“眼碜”的原始意义了,它已发展到表丑、难看或难为情的意思了。

趖(suo)

例:趖坡坡

会泽特色一点的方言段子(会泽方言知多少)(4)

骆成骧,字公骕,清同治四年(1865)出生于会泽城郊义通河畔锁水阁。幼年时因家境困窘被其父过继给四川资中来会泽做生意的骆腾焕,取名骆成骧,后随继父回到资中,并在四川中了状元。清朝末年,会泽下城埂的士子胡丕昌赴京城应试落第,无资返籍,困居京城卖文度日。当时骆成骧已授翰林院修撰,知此事后,找到胡丕昌,应邀入状元府。乡亲见面,对于故土,都有说不完的话语。

会泽特色一点的方言段子(会泽方言知多少)(5)

其间,状元公夸赞会泽县城寺庙林立,并回忆了童年时在县城大佛寺“趖坡坡”时的情景,是那样充满童趣和诗意。

会泽特色一点的方言段子(会泽方言知多少)(6)

两位远离故土的学子,是家乡的情结,将他们连在了一起。其后,骆成骧宴请了胡丕昌,赠纹银百两,并四处斡旋,使落榜的胡丕昌到广西任八大州知府。待胡丕昌任满返籍后,深感状元公对同乡之人的情谊,特意打听骆生父的情况,知其生父早已病故,出资选择了西郊姑娘坟处,迁寿域另葬,成为了会泽有名的状元父坟。

来源:《会泽文化之旅—趣话方言》卞伯泽

编辑:樛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