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看到的,和我们未来将看到的,不过是我们过去的重演。

读史,不主张局限于断代史,而应该读通史,更进一步还需要中西方比较,今天就只用两个历史人物的际遇,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帝王心术”。

哪两个人?

一个是西汉的贾谊。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1)

一个是明初的解缙。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2)

这两个人十分的相似,却有不相似的人生。贾谊和解缙,都是少年天才。一个贾谊,少有天才之命,文章写的十分之好,《过秦论》了解一下,十八岁就被时评为才气天下第一。

一个解缙,少有天才之名,十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18岁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名动天下。

贾谊和解缙,都遇到了历史有名的君主,都被重用。

贾谊遇到的是缔造“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贾谊21岁就被汉文帝慕名征辟为博士之职,随侍左右参与朝廷决策核心圈子,人家21岁就进海子里了,被汉文帝十分欣赏,受破格提拔,一年之内连跳几级,升任为太中大夫。

解缙遇到的是开局一个碗、打下全天下的洪武帝朱元璋。解缙乡试第一后被朱元璋看中,也是光速提拔到翰林学士,随侍左右,朱元璋曾对解缙推心置腹的说: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贾谊和解缙,都被皇帝先重用后贬用,人生大起大落。

贾谊年少气盛,恃才傲物,光速提拔后满朝文武侧目,惹人嫉妒。而且贾谊是汉朝主张“削藩”的第一人,引来藩王的集体仇视,最终,被贬。

解缙年少气盛,恃才傲物,受到同僚排挤,而且解缙为李善长等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的人喊冤,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最终,被贬。

这样一看,贾谊和解缙这两个人前半生还真的一模一样啊。

同样的少年天才,同样的被皇帝看重,同样的平步青云,同样的受挫被贬。

然而,戏剧化的不同出现了。贾谊被贬长沙太傅后,锐气大挫,后因梁王堕马,哀伤而死。

解缙被贬后回家闭门读书,锐气大挫,然而他没有放弃努力,十年后他进京成为建文帝的首辅,而且在建文帝被朱棣夺取皇位后,没有和其他人深受建文帝恩情的大臣那样,为建文帝殉死,而是主动投靠朱棣,成为朱棣即位诏书的执笔人,虽然后期也被朱棣赐死,但他的政治生涯中主编了一部泱泱大作《永乐大典》,将自己的名字深深的刻在了中国历史中。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3)

很有对比性的两个人,为何被贬后,在大起大落后有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结局?

一般人都是从他们的个人心理素质出发,毕竟,少年天才,年少成名的人经历大起大落后,能不绝望的确是靠自己的心理素质,贾谊如果能和解缙一样看淡挫折,熬到他重新出山的那一天,以贾谊的本事,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肯定不止几篇诗文。

怀才不遇的贾谊未能像解缙那样尽情燃烧自己,令人唏嘘不已,成为中国后世无数文人骚客缅怀的对象。

很多人把答案归结到他们个人的心理素质,就完了,但我更有兴趣的是,汉文帝和朱元璋对他们的不同。

魔鬼总在细节中,你看懂了细节,你就看懂了政治,也看懂了人性。

我发现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汉文帝贬贾谊的目的,和朱元璋贬解缙的目的,不是一样的。

朱元璋贬解缙的内心目的,很好分析。历史上记载,朱元璋那天和他推心置腹叫解缙多发言时,解缙第二天就上了万言书,直指弊端,很露骨不隐晦,领导一句话,解缙熬夜就做出了万字ppt。唉,这人太直了,领导讲一句话真的字字当真。而且后来朱元璋杀功臣李善长,这种属于政治站队的大是大非上,解缙都上书为李善长喊冤,不得不让朱元璋思考下年轻时解缙的政治智慧。

更无语的是,解缙不仅对朱元璋忠言逆耳,还在朝中大臣也嫉恶如仇,上书弹劾过兵部尚书和御史,朝中同僚对解缙几次围攻,在明初的激烈复杂的权力斗争中,解缙如果没有朱元璋的信赖,这样做是铁定要凉凉的。

特别是当时还是洪武二十多年,朱元璋在杀完李善长后,消停了几年后酝酿了蓝玉案,把一代名将蓝云杀死,并连坐了一万多人,本就杀的差不多的明初开国功臣集团,基本在蓝玉案中被朱元璋一锅端了,老朱可以安心的撒手去死了,底下没人敢造你子孙的反了。

所以,此时的解缙,是很让朱元璋难办的。

解缙一来不会做人,受朝中大臣排挤,二来老朱在酝酿蓝玉案准备大清洗,到时候解缙这样的,岂不是送上门给老朱砍头?

老朱怎么舍得砍解缙的人头呢,老朱那时已经年龄很大了,解缙才二十出头,解缙这样的人才,是老朱心心念念留给子孙用的。

朱元璋对解缙的态度,参考曹操对郭嘉的定位: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所以,就算解缙作死得罪人,老朱也会保他留给子孙用,但是,老朱看到解缙几次逆颜犯上后,就得思考下,这个人这样的直脾气,子孙能不能好好用了。

老朱杀那么多能征惯战的功臣,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怕自己死后温室里长大的朱家子孙驾驭不了这些虎狼之臣吗?

解缙虽然年轻,虽然大才,虽然是个文臣,但他这么刚这么直,自己的子孙能驾驭的了?

为了让他磨炼他心性,让他受挫后知晓厉害,不再那么刚,让老朱的子孙才能好好用他。

所以,朱元璋选择了遣返少年大才子解缙,让他回家闭门读书十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入京面圣,领走孩子: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4)

这是朱元璋处理方式的微妙,细节如何,按下不表,且把镜头转向另一位主角

——贾谊。

老朱贬解缙的目的,是比较好分析的,但汉文帝贬贾谊的良苦用心,是隐秘的。

世人基本上是一边倒的骂汉文帝,说贾谊为了大汉命都不要了主张削藩,汉文帝却抛弃了贾谊,不用贾谊削藩,导致后来七国之乱,你看,这是汉文帝的报应,等等。

王勃骂的比较婉约:“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刘长卿骂的比较含蓄:“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毛泽东是骂汉文帝被谗言所惑:“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李商隐是骂汉文帝对贾谊只约炮不谈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综合来看,文人骚客大致就是说贾谊是个痴心女主,汉文帝是个渣男男主,女主怀才像怀孕一样,要和男主在一起,男主听信小三谗言不要怀孕的女主,最后女主因情自杀,一尸两命。

这个解读可能有点韩剧,还一尸两命……

不过还是很贴切的。

如果男主汉文帝重用贾谊并听了贾谊的削藩,后面还有七国之乱吗?主张削藩的贾谊受贬而死,后面汉朝爆发七国之乱,这不就是“一尸两命”吗?

然而实际上,汉文帝真的没有用贾谊的削藩计吗?

是的,看起来,贾谊是汉朝主张削藩的第一人,他的被贬,就是表明汉文帝不认可削藩,不用贾谊,就是不去削藩。

这,就是汉文帝想让你们看到的“真相”。

说一个对于我们一个真实却难以接受的事实:

对于政治家而言,“言行不一”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褒义词。

汉文帝,就是“言行不一”的人。

说到汉帝国的削藩,人们常常都会想到汉景帝用晁错,汉武帝用主父偃;似乎汉帝国的削藩,就是以这汉景帝和汉武帝主导的。其实,汉帝国削藩的主要策划者是一直不动声色甚至贬了贾谊的汉文帝。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5)

文帝是怎么做的?

汉文帝说很怜悯弟弟赵幽王(刘友)的死。于是,就封赵幽王的两个儿子都当了王;这种结果,表面上是一种恩赐,其实是贾谊削藩论的理论实践,也是后世推恩令的实践。因为,这等于把赵国割成两块,让赵王的两个儿子,一人占一块。

后来,文帝又封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都为王;又封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都为王,这两个诸侯也被汉文帝不动声色的削了。

汉武帝时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鼓励诸侯国内部大搞分裂,最后让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软弱。从问题是,你用法律的形式颁布出来,公然鼓励诸侯内部大搞分裂。,这很容易会引起诸侯们的联合抑制。

在诸侯们势力巨大的汉初,他们联合抵制,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汉文帝选择了不动声色。

周振鹤等当代历史地缘学者就考证过,早在七国之乱之前,汉文帝时期就割过诸侯国的领土了,用学者研究过的话说,就是:

“汉文帝时贾谊所提的“治安策”在当时已经发生作用,因为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后,叛乱七国已经小而无能为了”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有意思吧,主张削藩的贾谊的战略规划,几乎被汉文帝不折不扣的执行了下去,但战略成功最大的功臣贾谊,非但没论功行赏,还受罚被汉文帝外贬了!

这完全没有一个合理的逻辑。

但却是有一个最合理的逻辑。

只有一个解释——汉文帝在演戏!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6)

汉初诸侯王国势力强大,汉文帝虽然认可贾谊的削藩大计,但他不能不考虑政治地震的反噬,毕竟,汉文帝自己本身就是地方诸侯王入主中央的,他不得不陪着小心的去削藩。

他的一举一动无不是在削藩,但他绝对不能让诸侯王们看出他有削藩的意图,所以,在诸侯王眼里象征着“削藩派”的贾谊,被汉文帝贬了。

这是一个烟雾弹,用来迷惑地方诸侯的。

人生的玩笑,尽在于此,提出削藩的贾谊,用他被贬的人生悲剧,掩护了汉文帝的削藩大业。

汉文帝迷惑地方诸侯的烟雾弹,不仅贾谊一个,还有海南王谋反事件。

淮南王刘长,是盗墓小说里的常客,因为他骄奢淫逸,还喜欢盗墓,很多小说写过刘长,不过这个盗墓的诸侯王没死在粽子手上,却自己作死去造反,淮南王造反失败,被绑到长安,听命汉文帝发落。

这可是24kl纯金的造反啊,这可是铁证如山的造反啊,满朝文武皆曰可杀,各地诸侯皆曰可杀。

汉文帝又开始秀演技了。

在满朝文武义愤填膺和各地诸侯王坚决拥护汉文帝的时候,汉文帝死活不杀淮南王。

群臣受不了,集体上书淮南王分裂朝廷,要杀。

汉文帝不肯。

群臣以为汉文帝是顾虑到诸侯王的感受,下不了这个手,于是再度上书,要杀。

汉文帝第二次不肯。

群臣看懂了,果然汉文帝顾虑诸侯王啊,群臣就把戏演足来,第三次上书,要杀。

放在古代,群臣三次上书,就是禅让也该受了,你已经两次不许群臣杀淮南王了,演戏已经演够了,诸侯们都看在眼里,你这下该杀了吧。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7)

结果,第三次上书,汉文帝还是不肯杀!

好家伙,汉文帝不仅在群臣三次上书后还留刘长一条人命,而且还优待造反的诸侯王:

“准请供给刘长每日食肉五斤,酒二斗。命令昔日受过宠幸的妃嫔十人随往蜀郡同住。其他皆准奏。

诸侯王以为群臣三次上书,汉文帝演戏演足了就该杀本家兄弟了,结果让诸侯王们热泪盈眶啊,汉文帝不愧是仁义的好兄弟,这都不杀造反的兄弟,还好吃好喝带女人的供着。

本来还觉得汉文帝在若明若暗削藩的诸侯们,是彻底的放心了。

面上一派仁慈心软的汉文帝,心里在窃喜:

人生在世,全靠演技!

结果没想到造反的淮南王性子很刚,捡回一条命也不珍惜,在流放的车里绝食而死。

淮南王流放的车是有帷幕的,因为被流放很耻辱不见外人,沿路接送的县令送饮食都只能隔着帷幕送,见不到真人,最后淮南王就这样绝食死了。

汉文帝这下怒了,自己演了这么久的戏让诸侯王放心,但淮南王根本不配合他,这下各地诸侯王们都在议论纷纷:

“我还真以为大哥对我们是仁慈的呢,三次上书都驳回放兄弟不死,结果自家兄弟死在流放的车上,这不会是文帝大哥的暗箱操作吧!”

在淮南王流放路上绝食而死上,诸侯王们都有点往“暗箱操作”的方面联想了。

这对汉文帝是很不利的,前面演戏的功夫都白费了。

所以汉文帝行动很快,手段很狠,他下令于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

沿途接送干部,一律问斩。

几十条人命,没了。

汉文帝素来仁厚,曾废除过肉刑,以“仁”著名,他这次却用几十条冤枉的人命去送他那个骄奢淫逸造反的兄弟,真的是不配“仁”之名。

很多人读《汉书》读《资治通鉴》都在这里骂汉文帝。

是淮南王搞的帷幕,不让别人看到他,人家县令送餐的,安分守己的送没做错啊,淮南王自己想死谁也拦不住啊,你却怪那些没做错的人,让几十条人命去给一条人命垫背,汉文帝这样做能算“仁君”吗?

骂的有道理。

但是,汉文帝付出几十条人命,不是为了给造反的淮南王垫背,是为了消弭诸侯王们的猜忌。

如果汉文帝搞大了,对沿途接送的有关干部轻轻放过,那诸侯王们对汉文帝就会猜疑,就会觉得之前一直仁慈的汉文帝不过是演戏,他暗中怂恿了沿途县令令淮南王得不到吃的而死,搞了暗箱操作,这样诸侯王对中央的离心力和警惕心就加强了,汉文帝的削藩大业就不好不动声色的进行了。

汉文帝只有大杀这批沿途接待的人,才能向诸侯王证明,我没有暗中指令他们搞死淮南王,我没有暗箱操作,这样才能保证诸侯王不起疑心,保证削藩大业。

看起来,那几十条人命是给淮南王陪葬的,实际上,那几十条人命是为汉朝的削藩大业而牺牲的。

为了削藩大业,汉文帝选择了这样鲜血淋漓的“牺牲”。

即使这样做,有违汉文帝“仁君”之名,即使这样做,对不起几十条生命,即使这样做,汉文帝留下了千古骂名。

这,就是政治家。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8)

一句话,和外贬贾谊一样,宽大处理淮南王一案,无差别处死沿途接待干部,这些都是汉文帝为掩护温水煮青蛙式削藩而放的烟雾弹。

另外,在汉文帝看来,贾谊是那么年轻是那么刚烈,在外面坐几年冷板凳,磨磨性子,也是完全可以的,等削藩取得基础性成功后,贾谊再回来论功行赏,或者留给自己的孩子用,这完全是一步可走的棋。

不要觉得汉文帝没有想过年轻的贾谊来托孤,要记得,他临终前给他儿子汉景帝就专门说过这样的话:

“国有难,周亚夫可用。”——《汉书》

试想下,如果贾谊不死,用自己坐十年冷板凳掩护汉文帝的削藩大业后,熬到了文帝死景帝立,汉文帝在临终时,肯定会这样对汉景帝加上这样一句:

“贾谊王佐之才,在外冷落十余年,朕甚愧疚,汝速召回,示以深恩,其必当以死效汝。”

参考李世民临终前对儿子李治的教诲,让他如此对开国功勋李勣:

“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朱元璋和汉文帝都好厉害,帝王心术果然牛逼,一个个人精一样。

甚至可能还觉得,汉文帝比朱元璋还厉害,因为汉文帝太演戏了,在淮南王案件前后的表现堪称奥斯卡影帝级别。

是的,我也认可汉文帝的政治水平, 但要说汉文帝比朱元璋还厉害,是不可能滴。

不仅因为汉文帝是守成君主,朱元璋是尸山血海滚出来的开国皇帝,更是因为两人细节处理的不同。

这就是我在解缙那里埋的伏笔了。

朱元璋外贬解缙,解缙没有自暴自弃寻短见,而汉文帝外贬贾谊,贾谊却自暴自弃寻短见了。

这不仅是 两个人个人心理素质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比汉文帝的水平更高,他更懂细节,

朱元璋和汉文帝都不是真正的舍弃解缙和贾谊,他们都想未来还能用这两个天才,但是这两个人都年轻气盛,都性格刚烈,如果外贬他们,他们想不开的概率是很大的。

朱元璋预见到这一点,他预防了这一点。

汉文帝可能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或者就是预见到了,他也没采用什么方式去杜绝这一点。

朱元璋是怎样细节操作的呢?

史料记载: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入京面圣,领走孩子: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是的,两个魔鬼的细节。

朱元璋不是像汉文帝那样,直接当着当事人的面说“你走吧”,朱元璋是把解缙的老爸给叫过来了。

大家看到了,可能会联想到孩子在学校犯错了,老师叫家长来学校领走孩子,家长觉得很丢脸,觉得是这样一个情况。

实际上,放在古代,皇帝是真龙天子,见皇帝是“得瞻天颜”,是皇帝对臣下的隆恩的,普通老百姓更别说见皇帝了,而朱元璋把解缙老爸叫过来,这无疑是莫大的恩隆。

这不是所谓的“老师叫家长来学校领走孩子”,“家长觉得很丢脸”,解缙他爸谢主隆恩还来不及呢。

而且当着解缙的面,朱元璋和解缙老爸说:

“大器晚成,你把孩子带回家多读书,十年后再来,再受大用也不会晚。”

这个更是 给了解缙吃了定心丸了,“原来我不是被皇帝一巴掌拍死,他是要我多历练下!”

这下朱元璋外贬解缙,解缙不会想不开了——“我爸被皇上赐恩召见,皇上还承诺我十年后大用,我干嘛要自暴自弃呢?”

朱元璋用细节,安抚了年轻气盛的解缙,给了大起大落的解缙一个很好的心理缓冲。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9)

反观汉文帝呢?

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群臣嫉妒贾谊,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此时也考虑到了贾谊作为削藩代言人的敏感性,于是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然后,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没有和贾谊进行暗示,贾谊就被贬了。

这和解缙是完全不同的操作,贾谊只会想到汉文帝听信谗言不用自己,不会想到汉文帝是为了掩护削藩大业不用自己。

汉文帝细节没做好。

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入京,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

这里,汉文帝一个细节做得很好。

就和贾谊谈论鬼神。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是政治白痴的诗人的牢骚话,在政治学学者的岱岱眼里,这恰恰是汉文帝的魔鬼细节。

大家都知道贾谊是朝廷的削藩派,他被外放三年,此次被皇帝进京,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一个皇上可能对诸侯王动刀的信号,汉文帝既想见贾谊又不愿意让诸侯王起疑心,他就选择了和贾谊通宵谈鬼神之事,不谈国家大事。

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术(什么是帝王术)(10)

地方诸侯王得到信息后,安心了:“原来召贾谊进去是谈鬼神啊,不是削藩啊,差点吓死!”

但是,这样对贾谊的伤害是很大的,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无双国士,贾谊等了三年才等到汉文帝的再见,一肚子的治国安邦等着对汉文帝说呢,可汉文帝竟然只问鬼神?

难道说他贾谊在文帝眼里只有论鬼神的用途吗?

贾谊心碎了,汉文帝不爱他了。

实际上,这未尝不是汉文帝在保护贾谊啊。

如果贾谊和汉文帝通宵聊的是国家大事,是削藩大业,那第二天消息传出去,不得力,诸侯王和群臣都会对贾谊群起攻之,汉文帝怎么保贾谊?

汉文帝演戏演得很好,可惜,他演戏连贾谊都骗了。

汉文帝还是爱贾谊的。

他召贾谊进京,就是在位贾谊回归政治核心圈铺路: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但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任职所在地更近朝廷,而且梁怀王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

然而,演的太入戏的汉文帝没能释放出让贾谊明悟的细节。

这点上,汉文帝的政治艺术是比不过朱元璋了。

梁王堕马而,贾谊伤心至死!

汉文帝不是渣男,他一直爱贾谊,但贾谊太危险了,政治很多东西是摆不上台面的,贾谊把这些都摆上了台面,汉文帝不得不外贬他保证他安全,召回他聊鬼神也是保护他安全,汉文帝演的一切戏,都是为了削藩大业,都是为了贾谊的王佐之才不被埋没。

可惜的是,汉文帝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政治艺术水平,去释放魔鬼细节让贾谊读懂他的眉目传情。

更可惜的是,王佐之才的贾谊也没能看懂面具下汉文帝的眉目传情。

他用英年早逝,给汉朝留下了莫大的损失,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莫大的感慨。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历史就是这么深刻,这么细节,“史书,处处,尽是帝王术”而所谓的帝王心术,不过只是洞察人性罢了。

全文完

码字不易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