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

国庆长假刚刚过去,怎么样,是不是感到和国庆难舍难分呢!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1)

国庆前夕,孩子的幼儿园教了不少经典爱国老歌,于是这个国庆,我们也跟着重温了不少,比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等等,以前小时候只顾着哼,都没发现原来歌词这么美呢!

但是唱到《爱我中华》的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我和鹿sama都清楚地记得,我们从小到大唱的明明一直都是“56个民族56枝花”呀,可是现在孩子唱的却是“56个星座56枝花”,难道是歌词被改过了?然而,我现在搜遍全网的歌词,却发现原唱就是“56个星座56枝花”,一条“民族”的歌词都没有!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2)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3)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4)

我们问了自己的爹妈、亲戚,问了周围的朋友、同学,所有人都表示,自己很确定歌词就是“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于是大家猜测,歌词应该就是被改过了,老版的是“民族”,新版的是“星座”。

然而,当我们不信邪地翻出了老版的高糊像素视频……

祖英姐姐唱滴就是“56个星座”呀!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5)

还有个更老的91年版本,应该是原版了,是韦唯唱的(现在的年轻人还知道这个曾经的歌坛一姐吗……)。人唱的也是“56个星座”!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6)

鹿sama惊呼:“这个世界果然是由电脑程序操控的!我们的记忆在被重置的过程中出现了bug!”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7)

呐!其实这件事情,还是得从我们的记忆系统讲起。

记忆系统是什么?

记忆可以算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下图)。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8)

无论是何种记忆,都可能出现遗忘,遗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信息不能够得到正确的编码,从而无法进入长时保存;或者是虽然被保存了,但无法从大脑中被提取出来。

但“56个民族”这件事儿,怎么看都不像是遗忘(因为我们能够把歌词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只不过是提取错误了),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现象就属于下面要给大家讲的记忆错觉了。

虚假记忆的由来

记忆研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做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过去事件的记忆与事实不符或出现了偏离。

记忆错觉并不牵涉到遗忘。因为你确实记住了,而且也能够把部分信息给提取出来,但只是在提取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研究者发现了很多可以解释记忆错觉的因素,我就介绍其中的一两个吧。

1、 错误结合效应

这是由心理学家Underwood等人提出的,称为“错误结合”的效应,可能是最能够解释“56个民族”问题的了。那错误结合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忆错觉呢?

Underwood等人通过实验,首先让被试学习一些合成词,如handstand,sbotgun,接着在随后的测验中,被试对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maid)、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gun)进行再认。结果表明,被试对结合的测验词(如handgun)等,比对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maid)和与所学单词无关(如flower)的控制词,容易产生更高的虚报率。

对于记忆中的错误结合,可能的原因就是原有的词组组合中,各部分特征并没有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飘浮。这时,如果有来自其他不同单元的两个更为紧密的特征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导致错误再认。

也就是说,我们的脑子会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重新整合,它会按照自认为更符合逻辑的语义来将语言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

比如,在上述的歌词案例中,关于星座,我们通常的认知是“12个”或者“88个”,并不觉得“星座”这个词和“56个”有什么关系。但我们从小就学习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共有56个民族,这是一个几乎可以脱口而出的常识,一说起“56个”,后面不自觉地就想跟上“民族”。所以,我们的大脑在加工记忆的过程中,自行将“56个”与“民族”进行了匹配,然后觉得好像还是这两个词更配哦!于是虚假记忆就这样形成了。

这类记忆错觉在一些图片再认的任务上也是有可能出现的。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9)

上图就是一个图片记忆的任务——要求被试在记忆再认阶段中将学习阶段中出现过的组合找出。 结果发现,对语义相关的材料,被试的记忆效果更好; 对语义相关的重组材料,被试则会犯更多的错误。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10)

也就是说,听诊器和心脏是语义相关的,枪和防弹衣也是语义相关的,因此在再认阶段中,被试认出他们时往往并没有任何问题。

但在第二组例子中,爆炸和粥,轮胎和罐头,都属于语义不相关,记忆就会更差;甚至于在再认阶段中出现轮胎和汽车的组合时,很多人就会出现记忆错觉了,会认为这个组合在学习阶段中出现过。

2、关联性记忆错觉

大家先试着阅读下面的词表(每个词读一遍):

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炎热、凉爽、潮湿、暖和、南极、火炉、空气

下面请大家不要翻看之前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这些词哪些出现过,哪些没有出现过: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11)

冰雪 发抖 柜子 凉爽 公园 寒冷

56个民族怎么变成56个星座(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12)

好了,下面公布答案——有三个词是之前出现过的(冰雪、发抖、凉爽),而另外三个词(柜子、公园、寒冷)是没有出现过的。

但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寒冷”这个词也曾经出现过的。因为,在这三个没有出现过的词当中,“寒冷”和前面学习过的12个词是关系最密切的,因此也是在测试中最容易被大家搞混(被当作出现过)的词。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关联性记忆错觉,指的是某个单词若与先前学习的单词在意义上相近,人们会觉得它曾经出现过。

怎么样,看完上面这个小测验,你是否还对自己的记忆坚信不疑呢?是吧,所以有时候自己认为的“我记得一清二楚”的记忆,也是有可能会骗人的。

什么都必须记得这么清楚吗——精细加工和梗概加工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玩弄这些小把戏来欺骗单纯的我们呢?其实这也是和我们大脑的特点相关的——每个人都爱偷懒,大脑也不例外!

一般来说,在记忆初步形成阶段(或者称为学习阶段),我们对于需要记忆的材料有两种表征方式,一种是梗概表征(gist representation),即有关项目的意义、对项目的解释,就记个大概,是一种粗加工形式;第二种是字面表征(verbatim representation),这是对项目特异性信息(item specific information)的表征,算是精细加工形式中的一个层次

因此,在记忆测验中,如果我们在学习阶段使用的是梗概加工的话,则更容易发生记忆错觉(因为你可能只记住了大概的信息而非精确区分的内容)。虽然梗概记忆更容易产生虚假记忆,但这种信息加工方式对人类却是具有重大的适应性价值的。

首先, 由于人们并不需要记住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所以以梗概的形式加工信息有助于避免记忆系统超载。例如,老年人在编码阶段面临着认知资源不足的问题, 而以梗概的方式加工信息, 仅需要较少的认知资源就能获取较高的旧项目识别率, 因而老年人倾向于使用基于梗概的加工策略; 其次,记忆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而梗概加工更符合这样的要求——由于未来并非过去的精确复本, 所以机械地记忆过去事件的细节不适合想象未来, 而建构性的记忆就显得更加灵活了。所谓的“经验之谈”,就是大脑能够利用过去事件的梗概信息, 加以提取并重新整合, 结合当前的情况去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

听完老师的一番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记忆系统也是会骗人的,什么时空错乱,平行世界线交叉,什么程序bug,记忆重置,统统不靠谱!不要胡思乱想了,还是好好上班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