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工艺有几种(宫廷缂丝的皇家美学)

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三篇优质文章~本文共1250计字,阅读仅需4分钟~

缂丝在清朝一度被皇家垄断御用,民间几乎不得见。在清朝宫廷内,缂丝常见于绘画、装饰品、服饰等。由于年代距今并不远,所以清朝许多宫廷缂丝制品都完整保留了下来。

缂丝工艺有几种(宫廷缂丝的皇家美学)(1)

清十九世纪《酱地缂丝九龙纹吉服袍》148×206cm

清代宫廷缂丝继承了明代的缂丝技法,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宫廷缂丝发展到顶峰的时候,逐渐成为融缂丝、刺绣、绘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清代帝王对书画艺术的喜爱直接推动了缂丝绘画在清代的全面发展,除了书画和宗教题材的缂丝织品,缂丝服饰、缂丝团扇等宫廷实用品也可谓是精美异常。

缂丝工艺有几种(宫廷缂丝的皇家美学)(2)

不计成本的宫廷服饰

宫廷服饰一般指皇帝、后妃、皇子、皇孙及贵戚、王公大臣们,在宫廷内外活动中,依规定穿着的各种袍服。由于穿戴这些服饰的人非富即贵,所以在服装制作上都极尽巧工,精益求精。在质料选择上所谓“锦若云霞,纱似蝉翼”,至于缂丝、刺绣等工艺更是无不精绝。

据记载,当时一件皇帝的缂丝龙袍,要花上390个工日,何止万金。其制作与管理由内务府负责,整个过程分工细致,管理有序,人员庞大。龙袍的专职织造人员就有2602人。

缂丝工艺有几种(宫廷缂丝的皇家美学)(3)

清嘉庆《香色地缂金寿字团花》(一对) 直径30cm

据清宫《内务府奏销档》和《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等档案记载,皇帝敕谕多次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质量不合格,必须补赔、罚俸或受鞭责。龙袍制作不计成本,用赤金捻线,以雀羽为绒,所以绣出的龙腾图案金光灿灿;而织出的翔凤彩翼斑斓,龙蟠凤逸之姿跃然服上。因而,它们虽为服饰,却也是清代刺绣工艺水平的最高代表之一。

衣冠“禽兽”:清代官服补子

衣冠禽兽一词现在大多被解释为贬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非常直接解释为: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事实上,“衣冠禽兽”一词本为褒义词。

缂丝工艺有几种(宫廷缂丝的皇家美学)(4)

清 缂丝补子 (一对)29.5×29.5cm×2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根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的官服上绣禽,武官的官服上绣兽。根据的不同决定具体绣哪种禽和兽。

补子,就是用金线和彩丝绣成或者织成的这种图象标识。清代基本延续了明朝的“补子”制度。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图》有规定:“文一品官补服绣鹤,文二品官补服绣锦鸡,文三品官补服绣孔雀,文四品官补服绣雁,文五品官补绣白鹇,文六品官补服绣鹭鸶,文七品官补服绣鸂鶒纹,文八品官补服绣鹌鹑,文九品官补服绣练雀,未入流官补服制同;都御史补服绣獬豸,副都御史、给事中、按察使各道补服制同”。

缂丝工艺有几种(宫廷缂丝的皇家美学)(5)

清康熙 缂丝鹤补子 27.9×27.9cm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代补子一般尺寸比较大,素色比较多,底子大多是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清代的补子小且简单,前后成对,一般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华丽。明清时期,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除了缂丝还有织绵和刺绣。

缂丝补子通常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出纹饰,缂工精细,图案和色彩搭配具华贵的气息,较能体现出“一品当朝”的威严。

缂丝工艺有几种(宫廷缂丝的皇家美学)(6)

原文作者:张敏

原文来源:《艺术品鉴》2018年9月刊《清代宫廷缂丝:缂丝的皇家美学》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艺术品鉴》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