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出这些误区了吗(这些常识)

文字整理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你走出这些误区了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你走出这些误区了吗(这些常识)

你走出这些误区了吗

文字整理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记者卢真珍

生孩子吃饱才有力气?天气预报十次有八次不准?生病了吃阿莫西林?是不是感觉这些“说法”很熟悉?看似“常识”的经验之谈是否正确?作为大连市科技周的一项重要内容,8月28日举行的2020年大连市第四届科普达人秀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选拔赛上,27位选手的科普讲解深入浅出,很多题目切中生活中的困惑,也揭开了一些所谓“常识”的真面目。为此,本报特意编发了三位科普达人的讲解稿,以飨读者。

吃饱了才有力气生孩子?

讲解人:马宝杰

我是一名麻醉科医生,很多人会说,哎哟,麻醉科医生不是打一针就完事了吗?为什么去关心女人生孩子吃什么呢?其实,麻醉科医生的主要职责就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舒适化的医疗服务。我毕业后进入一家妇产科医院,在产房工作的时候总是听到有人说,老婆你想吃点什么呀,多吃点,吃饱了有劲儿生孩子等等这样的声音。可是这么做,对吗?

2017年中国分娩镇痛专家共识要求,产妇进入产房后避免摄入固体食物,可饮用高能量无渣饮料。在美国,目前的共识是,分娩期间应禁忌固体食物,适当地饮用无渣的液体饮料,也就是清水、无渣的水果汁、汽水、清茶和不加牛奶的咖啡等。在这里特别提一下牛奶制品,因为牛奶进入胃会遇到胃酸,发生蛋白质变性凝固,是不建议饮用的。

为什么麻醉医生不建议患者吃饭呢?主要是担心发生反流误吸的问题,所谓反流误吸是指恶心呕吐的食物误吸到肺里会对大人和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希望从源头控制好饮食,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减少反流误吸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孩子的安全。

还有很多人会担心生孩子的时候不吃饭会不会没劲?其实女人在生孩子的时候没劲的主要原因,是疼痛和休息不好引起的。有些产妇见到我会说大夫我已经两天没有睡觉了,大夫我疼死了,快来救救我。而吃饭显然不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吃饭的好处可能会让患者胃更舒适,可以为患者提供能量,让患者在心理上觉得自己有了力量,其实胃的食物完全进入肠道需要4-6个小时,然后食物再经过肠道的吸收,再转化成我们需要的能量,可能有些产妇已经生完了。所以我们建议产妇可以在实施无痛分娩后,不那么痛了,好好休息,为生孩子积攒力量。

关于饮食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喝,但不可以吃。作为麻醉医生,我们希望所有的产妇们,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无痛分娩带来的快乐,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

天气预报多数“不准”?

讲解人:范开宇

有人说“天气就像女人的心情,说变就变;天气预报就像男人的嘴,真假难辨”。晴间多云挂嘴边,局部阵雨常出现;预报晴天遇雷电,出门无伞泪满面。天气预报每天占据着各大卫视的黄金强档,却唠着最没底气的嗑。天气预报真的像大家议论的这么“不准”吗?

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制作天气预报就像是烹饪一道美食,可分为三步。

首先是采集数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每天通过全国各地的气象观测站、卫星、雷达来采集最新鲜的气象数据。

接下来就要进行加工处理。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要利用一套复杂的方程进行计算,解这个方程必须依靠每秒运行数千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一刻不停地运算,才能得出大家素未谋面的天气图。

最后,就该摆盘上菜了,也就是预报制作发布。这些复杂又繁多的天气图最终会来到预报员的手中,预报员要用尽毕生之所学进行专业的分析,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

一道气象佳肴就这样出炉了,它是否美味可口,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从食材上讲,观测仪器就像电子秤不可能分毫不差,观测数据也就会有误差;另外,气象观测站分布不均也会影响最终的预报结果。从烹饪过程来说,目前即使再复杂的大气方程、再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准确再现大气的真实运动状态。老天爷的脾气实在太难摸透了,任何一点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亚马逊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就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卷起一场风暴。大气运动瞬息万变,天气预报永远也没法做到100%准确。

天气预报究竟有多不准?我们用事实说话:据统计,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8%,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也在80%以上,这水平已经与美国相当了。其实,人的选择性记忆也没少帮倒忙,人们往往会对不好的事情印象深刻,100次预报,准了99次,但有一次报不准可能就被大家铭记于心了。

有病就吃阿莫西林?

讲解人:李晓丹

设想一下,如果生活在1941年之前,不小心得了细菌性感冒、肺结核、皮肤伤口感染,会怎么样呢?可能会因此丧命。1941年以后呢,大概率是会被治愈。为什么?因为发现了抗生素并用于临床。它的发现使人类的平均寿命提高了10岁。而到了2016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每年会造成1000万人死亡,和100万亿的经济损失。

仅仅相隔75年,抗生素为什么会从救命药变成致命药呢?

要了解抗生素,先聊聊一种地球上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细菌。这种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每天除了吃饱喝足、复制分裂之外,还要跟别的细菌明争暗斗,有些细菌竟然培养了一批打手,把其他的细菌吊起来打。

这些打手就是抗生素。人类把这种神奇的化学物质,通过直接提取或者人工合成的方式,运用到医疗领域,于是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抗生素类药品。

那么,它是怎么打败其他细菌的呢?

第一招,擒贼擒王,破坏细菌的盔甲细胞壁,让它进水、膨胀、变形、最后死掉,青霉素和头孢,用的就是这一招。

第二招,以逸待劳,不让细菌细胞好好合成蛋白质,让它营养不良,氯霉素和四环素用的是这一招。

第三招,釜底抽薪,抑制遗传信息复制和转录,不让细菌生孩子,利福平这种药物用的就是这一招。

这就是抗生素治愈细菌感染的原理,我们多么希望,抗生素打小怪兽的故事,就这样happy ending了,但我们的超级英雄,有两个无法回避的弱点。

首先,抗生素并不是针对特定的细菌发动精确打击,而是无差别攻击。也就是说,杀死致病细菌的同时,人体有益的细菌也会无辜躺枪,导致菌群失调。

第二点是耐药性。在抗生素轰炸过后,那些具有更强耐受性的佼佼者——耐药细菌,会活下来,不断复制、进化,使整个细菌种群更加强大。再遇到同种抗生素,就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所以说,生病了,除非医生让你吃抗生素你再吃,别时不常地就吃阿莫西林,那些在你感冒的时候让你多喝热水的人,可能并不是不走心,而是因为懂得要慎用抗生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