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穷人悲惨的生活(香港年轻人哭穷)

香港穷人悲惨的生活(香港年轻人哭穷)(1)

【橙讯】(文:智经研究中心)近年不少青年人以「废青」一词自嘲,有人被社会定型为「不务正业、一事无成」,成为大学前校长口中「被宠坏的小混蛋」。各种标签的出现,或存在社会偏见,却也反映了新一代对前景感到迷茫,例如是初尝谋生之苦的一群,面对青年失业率长年高于其他年龄组别的职场结构,薪金普遍较低而升幅缓慢,难免自觉陷入困局。

青年发展是今届政府的工作重点,青年贫穷问题亦逐渐得到关注。即将举行的「扶贫委员会高峰会」,以「促进青年人社会上游动力」为大会主题,其中能否开出良方,为香港「青贫族」打气?

失业率攀高「青贫族」涌现

「青贫族」一词源自台湾,用来形容青年贫穷族群。2013年,当地大学毕业生起薪约2.7万台币(约6,400港元),低于15年前。至去年,台湾青少年失业率连续14年超过10%。一海之隔的香港,「青贫族」的生存境况十分相似。据政府统计处今年5至7月数字,本港15至19岁青年失业率为18.3%,为各年龄组别中最高,亦是近年来最高水平。20至29岁的失业率则为6.7%,仍高于整体的3.4%。在职青年方面,今年4至6月(不包括外籍家庭佣工),15至24岁青年的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为1.03万港元,只是整体就业人口中位数1.5万港元约七成,同样是各年龄组别中最低的一群。

官方青年贫穷率:4%

去年当局发表《2013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对青年住户的贫穷状况进行量化统计。报告将青年贫穷住户定义为「贫穷家庭住户内,所有成员皆介乎18至29岁」,按此计算,「青贫族」只有3,100人,贫穷率为4%,按年下跌0.8个百分点,且远低于整体贫穷率的14.5% (政策介入后) ,情况看来不太严峻。

然而,以上数字并未将那些与父母同住,但收入微薄的青年纳入在计算之内,似乎未能反映「青贫族」实况。另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统计,2012年上半年,15至24岁的低收入青年住户的比率达18.4%,高于25至64岁成年住户比率的13%。官方和民间两项数据呈现不同故事,香港「青贫族」的实际处境究竟如何?

年轻一代薪金倒退?

智经曾于2013年进行中产观感调查,当中大部分人认为,就收入而言,「中产」每月总收入应为至少3万而少于6万元。因此,智经在去年发表的青年研究报告中,以职业收入3万元为分界,观察过去20年本港15至24岁青年的收入分布。结果发现,赚取较低收入的在职青年比例,由1991年的99.40%下跌至2011年的99.14%,累计下跌0.26个百分点;赚取较高收入的比例,则在20年间略微上升。

可见无论是赚取高或较低收入水平,比例变化皆不大,低薪青年的比例一直超过99%。需留意的是,年轻劳动力初入职场,对于工作、兴趣的摸索往往迷糊不清,离职情况相对普遍,亦因缺乏经验,赚取高收入的可能性较低,可以理解。但观察过去2001至2011年在职青年薪金中位数的变化,再与全港工作人口比较,结果仍教人失望。

2001及2011年,全港工作人口的每月主要职业收入由2001年1.1万港元,微升至2011年的1.2万港元。然而,青年工作人口收入中位数皆为8,000港元,呈现零增长,2006年更一度跌至7,000港元。若将其间6.1%的物价增幅考虑在内,年轻人的实质薪资似乎出现倒退。

若以每月收入中位数划线,低于该数字一半的被界定为低收入人士,那么2001及2011年少于4,000港元,可被视为低薪青年,人数由30,387人增加至2011年的53,329人。低收入青年的比重,由2001年的8.5%,升至2011年的17.6%。而月入2万港元及以上的青年比重,由2.5%略增至3.3%。仅从这些数字看来,年轻一代低薪问题似有恶化迹象。

在学青年财政压力大

对比过去10年、或20年前成长于经济起飞的上一代,现代青年的处境堪忧。或许也因此,年轻人选择自嘲为「失业世代」、「青贫族」,甚至「废青」,来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到底该如何解开年轻人低薪魔咒?

有一点值得注意,2000年代初,政府当局扩展专上教育,青年整体的就学比率由2001年的50%,增至2011年的63.1%,原本可能会被排除在校园之外,而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纷纷接受专上教育,令从事全职工作的青年人数减少,兼职青年人数增多。政府统计处的分析亦指出,兼职的薪金较低,或是导致青年工作人口的收入中位数在十年间没有变化的原因。事实是否如此?若我们假设收入达6,000元的是全职工作青年,会看到最低收入组别,即6,000至7,999元的青年,比率由2001年的34.9%下跌至2011年的25%,跌幅接近十个百分点。但如果假设收入达8,000元的才是全职工作,又会看到最低收入组别,即8,000至9,999元的青年,比率在这十年间轻微上升了0.6个百分点。

不同假设会得出截然不同结论,因此政府在处理「青贫族」问题时,宜清楚区分在学青年及非在学青年的收入统计。两者一日无法区分,社会便难以辨清「青贫族」的增加,究竟是纯粹因为出现了更多在学兼职青年,还是全职工作青年的收入也同时每况愈下。

不过,即使在学兼职青年确实是「青贫族」表面上增加了的主因,但青年失业率持续高企,仍是不争的事实。再者,假如有大批在学青年加入兼职大军,其实也反映了青年人面对另一困局──每年增加的学费负担,令部分青年除向政府申请学生贷款外,以兼职增加收入。

香港青年协会2013年的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受访大专青年表示在调查前一年内从事兼职,当中超过七成曾获批免入息审查贷款。学生资助办事处的数据显示,大专毕业生拖欠还款的贷款个案,在2003/04至2013/14学年期间大增3.5倍,达1.6万个。智经曾作粗略估算,副学位毕业生的还款额占每月薪金约一成,对他们造成一定经济压力。

为免这些大专毕业的青年受债务拖累而无法预留资金进修,或展开其他人生规划,影响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政府可以考虑改善现时贷款计划的还款标准,例如与收入挂钩,待青年收入达某一水平才开始还款,并以最多五年为限,容许贷款人延迟还款。

英国力推职业教育助青年

在推崇学历至上的社会,仍有一班年轻人站在主流大专教育门外,职业教育,也许是其中一条出路。提到「Apprenticeship」一词,乍听有人或误以为是美国电视真人秀节目「飞黄腾达」(The Apprentice)。面对经济低迷与青年就业问题,与青年相关的议题近年渐成英国政府施政的焦点,跟香港类似,学徒制计划(Apprenticeship)也是议题中的一个重点。

学徒制计划在英国已推行多年,近年当地政府更有意大力推行,期望在2015年至2020年的五年间,创造出共300万个新的学徒岗位。近年香港政府就青年的就业与学历贬值的问题,大打「职业教育」牌,加强推出各种以行业为本的培训及就业计划,与英国的学徒制异曲同工。有见及此,过去数年英国当局对于此计划的检讨及后续推行的措施,能否为香港政府带来借鉴?

有劳工保障受资历架构认可

据英国国会的资料,学徒制意指包括在职培训的全职受薪工作,成功完成有关计划的学徒,可获全国认可的资历。此计划的对象为16岁或以上人士,计划一般需时一年至五年完成,工作类别涵盖工程、会计或公关等多个行业。

一般而言,参与学徒制计划的人士,将获取较低的薪金。当地政府规定,16至18岁学徒的最低工资为每小时3.3英镑,较16至17岁非学徒劳工的3.86英镑少14.7%;学徒并可获雇员法定假期与侍产假。当19岁或以上人士完成首12个月的学徒计划后,他们所收取的薪金则按全国性的最低工资方法来计算。内容方面,学徒制计划的特色还包括,计划的长度至少为期12个月,而除非有特殊的情况,每周需要工作至少30小时;首年同时需要完成至少280小时的指导学习(Guided learning)。

此计划同时符合具认受性的资历架构。如学徒制普遍分为中级、高级及进深三个类别,三者分别等同于GCSE公开试五科合格,或资历架构第二级;A-Level公开试两科合格,或资历架构第三级;以及资历架构第四级或以上。此外,英国政府会向有关机构提供资助,如首次聘用年龄介乎16岁至24岁学徒的小型商业机构,可获得最高1,500英镑的资助,此资助计划将于今年12月届满。

逐步改革政府须介入

创造职位、协助青年就业、以学徒制形式培训年青雇员来贴近市场需要,加上有关计划在设计上结合了资历架构的认可,听起来颇为全面。可是,到底有关计划如何能够以雇主为本,说服商业各界的参与,以至协助他们找到诱因去提供学徒岗位?「机构并不一定有适当的诱因,专责推动适用于行业所需长远、通用的技能。这正是政府须介入学徒制的根本原因。」2012年,英国政府发表学徒制检讨报告,当中提及上述问题症结。换句话说,纵使培训学徒或有助行业的长远发展,但有关好处仍不足以驱使机构以此增设学徒岗位。

报告又指出,学徒制基于现行的集资方式,未能足够地响应雇主的需要,反而过分由资金提供者作主导。因此,报告建议解决的方法需要由三方合作,包括学徒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政府为学徒的培训提供部分资助,雇主提供学徒岗位以及支付所需薪金。

为响应有关检讨报告的建议,英国政府及后推出连串措施,完善以雇主为主轴的学徒制设计,并希望透过提升学徒的质素,加强雇主聘请到合适学徒的信心。有关措施包括:将学徒制的标准水平修订为由各行业雇主议定技术要求;以及在2017年或之前全面推行数码学徒券,以助政府透过雇主将资助交予培训者,让雇主能更容易掌握资源的分配。

在香港,过去政府曾推行各种专门协助青年就业的计划,如劳工处的「展翅青见计划」,便是为15至24岁,学历在副学位或以下的离校青少年,提供职前培训以及为期半年至一年,建立职外及职业技能的有薪在职培训;2013年亦推出对象为18至24岁,学历在中学毕业至副学位程度(或同等学历)人士的「特种警卫训练计划」,专门培训年青警卫及保安人员。

近年港府亦愈加强调「职业教育」,如在2014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投放1.4亿港元推行职业教育,有关措施包括针对人力需求殷切的行业,推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支持计划,即政府和参与的行业在首年的培训期和接续三年的学徒期,向学徒发放助学金或津贴。另由2014/15学年起,向职业训练局提供经常拨款,为所有高级文凭及部分中专文凭的学生提供工作实习机会。

人手缺乏的行业自不然对此措施表示欢迎,但不少行业往往同时面对难以吸引新人入行,以及行业本身资源不足的困局,故如何透过学徒制或职业教育的措施,协助雇主投放资源设立学徒职位,同时保证学徒的质素及雇主稳定发薪,或可以藉英国政府的经验作参考。

惟仍需留意的是,香港在讨论职业教育的时候,有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心,有关措施彷佛引导香港的教育走回头路,重回昔日逐步转型的职业先修学校或工业学校的方向。看清问题症结,聆听多方的专业意见,并按此修订不同措施的细节,这是扶贫峰会完结后,当局需持续跟进的工作。

文章由香港智经研究中心授权转载

橙新闻是来自香港的新媒体平台。理性、客观、有深度、宽视野,重在提供多视角的观点和思想交流。欢迎关注我们的香港橙新闻 HKOrangeNews 我们的网站:www.orangenews.hk 。让您实时了解香港最新鲜的资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