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说话的正确方式(官场中大忽悠的甄别与防范)

官场说话的正确方式(官场中大忽悠的甄别与防范)(1)

官场说话的正确方式(官场中大忽悠的甄别与防范)(2)

官场“大忽悠“的形式

1

---第一, 学习贯彻头头是道,实际落实还是老一套。

这样的官员明知难以自欺,尚且拿去欺人,其表明的只是态度,注重的只是形式,突出的只是过程,是穿新鞋、走老路。

2

---第二, 开会发文事事重要,“党八股”空显水平高。

这种打着“政治规矩”旗号的“党八股”方式,助长了形式主义,强化了官僚习气。

3

---第三, 热衷口号、浮夸虚报,以矛击盾、以盾攻矛。

这种官员敢把将要做的事情说成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意在令下级从之、同级仿之、上级信之。

4

---第四, 蜻蜓点水、不求实效,穿着“皇帝新装”四处招摇。

这类官员不仅使自己疲于应付上级,也使下级疲于应付自己,其结果是“忽悠”者常常也被“忽悠”,受害者常常转身成为为害者。

5

---第五, 编剧排戏、瞒哄领导,程式繁杂看似热闹。

有的官员不抓落实,而是热衷于挖空心思编造“新思路”,杜撰“新经验”,人留下搞形式扎扎实实、做秀场认认真真的印象。

6

---第六, 只顾眼前锣鼓乱敲,饮鸩止渴、金蝉脱壳。

为了在任期内出政绩,动辙采用各种方式动员干部群众“集中精力干大事” 。结果常常是烂尾工程难以收拾,到头来能干者原是“忽悠”者,“忽悠”者竟是为害者,几年过后为害者已成逃离者。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当下的新形式主义作了准确描述。因一切事物都有其复杂性,官场“忽悠”的实际情形千变万化、举不胜举。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反“四风”力度的加大,“忽悠”也在“隐性变异”,更增加了对其识别和防范的难度。

官场“大忽悠”的类型

认识官场“忽悠”,有必要通过归类分型,进一步认清“忽悠”的主体和客体,即弄清楚到底是谁在“忽悠”谁。

1

单向“忽悠”。

主要包括:一是由上及下型。主要指官员对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忽悠”、上级对下级的“忽悠”,如为完成某项任务提出不切实际的“大干××天,任务坚决完成”之类的层层摊派。二是由下及上型。主要指下级对上级不切合实际的虚报、瞒报等,如谎报财政收支指标、造假套取专项资金、掩盖安全生产问题等。三是同向“忽悠”。主要指同级单位部门之间,或官员同事之间彼此“忽悠”,如职能交叉、权责不一的多龙治水现象,干部对同事并无诚意的恭维或“捧杀”现象等。

2

双向“忽悠”。

在某一具体情形中,既有上级对下级的“忽悠”,也有下级对下级的“忽悠”,还有同级或同事间另一方的“反忽悠”。如在扶贫工作中存在上级不切实际的瞎指挥、瞎考核,以某些拍脑袋考核指标“忽悠”下级,而下级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玩弄表格和数字达到目的。

3

复合型“忽悠”。

这种类型主要指“忽悠”有时是单向的,有时是双向的;某个时段是单向的,另一个时段是双向的;有些“忽悠”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隐性的,一方被蒙在鼓里,有些是显性的,双方心知肚明;有些“忽悠”的主客体相互博弈,斗“心术”、分“胜败”,有些“忽悠”的双方装糊涂、对“皇帝的新衣”视而不见。从官场实际以及社会各方状况看,通常的“忽悠”多属于复合型“忽悠”。

官场“大忽悠”的四层包围者

第一层包围者是领导干部的同级和下级。

官场不正之风的形成,已非一日。一些“老虎”“苍蝇”已锒铛入狱,但他们养成的阿谀奉承的风气,却依旧在腐烂发臭。自古以来,凡是阿谀奉承之徒,都是有所图的。阿谀奉承的人多了,就很容易把他们逢迎的对象带到沟里去。

第二层包围者是领导干部的亲戚朋友。

事实上,很多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都与管不住家人、管不住亲友有关。有些亲友甚至打着领导干部的名义进行“忽悠”,而领导干部由于对亲友心存“不忍”,从纵容到默许,最终害了自己。

第三层包围者是商人。

现在的商人,好多都是读书人,而且很多都是读书人中的精英。他们不仅了解领导干部喜欢听什么样的话,更知道领导干部的个人爱好。可以说,在这方面,他们比任何人都敏感,说出的话句句打到你的“痛处”,不由得让你点头。不可否认,老实商人是占大多数的,但奸商也是有的。

第四层包围者是专家学者。

现在跟古代不一样的地方,是古代的“猛人”遇到大事有可以咨询的对象,基本上除了朋友,就是幕僚。而现在的社会,讲究用“外脑”,比如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教授。一些专家学者喜欢揣摩领导的意图,领导咨询,就按照领导的意思来讲,即使相关政策有瑕疵,也绝口不提。这些专家学者也是典型的“大忽悠”。

官场“大忽悠”这种不正之风的存在,主要根源于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扭曲的“重说不重干”的用人导向。

官场风气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机制和导向。贤必公,公生贤。公道正派选人用人,官场就风清气正,“忽悠”者就没有市场。相反,如果选人用人任人唯亲、重“忽悠”轻实干,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一些德才兼备、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受到冷落,就为“忽悠”者提供了土壤和机会,使官员们信奉“朝中有人好做官、做官必须有靠山”的信条,将十分精神中的七分用于上下“忽悠”和逢迎上司,只有三分办正事。而如果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深得老百姓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个性鲜明、不怕得罪人、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干部,那些因风气不正而长期受冷落却始终坚守正道、正派做人、扎实工作、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这样就会使那些热衷于形式主义、搞“关系网”“潜规则”、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场“大忽悠”失去土壤,没有市场。

二是扭曲的官场价值取向。

一段时期以来,老百姓的口碑比不过领导人的一个酒杯,有时候甚至领导人的一个招呼、一个眼色,胜过不跑不送的人干一辈子。因此,官场上流行“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巴交得领导好”的风气。在某些官员的心目中,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某领导的授予,为自己的“忽悠”积累资本和元素。于是乎,官场上盛行结交权贵之风,一些官员热衷于攀龙附凤,结交有钱的大款,有势的大腕,有权的上级或上级的子女、秘书,甚至结交能预测官运、知风水的“大师”;还有的官员热衷于参加那些变了味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党的原则、国家法律被用于“忽悠”的江湖义气所替代。从近些年来发生在一些官员身上的违法违纪案件来看,一些人蜕化变质,与其结交的不三不四的所谓关系有关。他们通过这些所谓的官场关系来进行“忽悠”,其目的就是进行利益交换,谋取个人好处,获取晋升、“批条”等种种“寻租”。而一些被“忽悠”者,往往有自我保全的心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怕的就是万一“忽悠”者真有大后台,自己不给方便的话会影响官位和升迁。官场上这些庸俗失范的价值取向和心态,正投那些心术不正的“忽悠”者之好,为“忽悠”者提供了“大忽悠”的空间。

三是扭曲的评价和考核官员的政绩观。

一段时期以来,评价考核官员看指标、重数字,由此衍生出“数字出官、官出数字”。那些老老实实不善言辞者、说真话者,年终考核时就成为“落后”,就要挨上级板子,甚至升迁无望、官位难保;而善于“忽悠”者、会包装炒作者,却能顺风顺水、加官晋级、抢占风头、赚得快钱,如此结果,助长了“忽悠”之风,于是乎官场上“忽悠”当道,诚信黯然一隅。官场上报喜不报忧,经济数据凭空造假,灾情伤亡层层瞒报,“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成为上“忽悠”政府、下“忽悠”百姓的光环,一些地方的官场上“忽悠”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

当前,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官场“忽悠”层出不穷,短期内难以绝迹;与官场自身特点密切相关,短期内不可能绝迹;与信息不对称密不可分,短期内不会绝迹。我们应聚焦突出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充分认识官场“忽悠”的多样性、变异性和危害性,充分认识到官场“忽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表现,紧密联系具体实际,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官场相关的各方都应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要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从具体问题抓起,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久久为功,尽可能使官员不“忽悠”、不折腾,让民众反“忽悠”、反折腾,共同坚持和践行好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官场说话的正确方式(官场中大忽悠的甄别与防范)(3)

编辑|尹泽轩

美编|范玺艳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论坛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