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华佗死于曹操之手,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华佗以及他被杀的原因。

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 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其是外科,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在《后汉书·华佗传》中,这样描述他的医术:“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精于方药”。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1)

可就是这样一位医术精湛的人才在当时只能算得上一个江湖郎中而已,地位低下。

而身为“天下奸雄”,权倾朝野的曹操,又为何会容不下一个江湖郎中呢?还因此背负了斩杀神医的罪名,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

让曹操头痛欲裂的“头风病”

据史料记载,被人称为“一代奸雄”的曹操生前患有严重的头风病,他的后半生被该病折磨得非常痛苦。那么曹操是如何患上头风病的呢?

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身患头风病的由来是这样描述的。

自从关羽战死后,曹操每次晚上准备睡觉时,一闭眼就会看到关羽的身形。

为此,曹操向百官询问有什么解决办法。

百官告诉他,这可能是因为住的是旧宫殿的原因,才会有奇怪的事发生,可以建造一座新宫殿搬进去。

曹操听后决定建立一座新宫殿,起名建始殿,但很快就因为没有合适的建筑人才而担忧。于是,贾诩就把苏越举荐给了曹操,说苏越的本事完全可以胜任建造宫殿的任务。

很快,宫殿的雏形有了起色,但就在准备新的材料时,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情。跃龙洞附近有一颗大梨树,很适合用作建筑材料,但当他们准备砍伐这颗树时,发现“锯解不开,斧砍不入”。

曹操得知这件事后,非常的好奇,于是来到跃龙洞想要亲自试试。他拔出剑砍梨树,没想到竟“铮然有声, 血溅满身”,这可把曹操吓坏了。

夜晚,曹操想起白天发生的事,总觉得很怪异,当晚便做了个噩梦。第二天醒来之后,便头痛欲裂,不能忍受。

于是,他立刻下令遍求良医寻求治疗。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2)

借此机会,华歆便把神医华佗举荐给了曹操。

华佗给他把过脉后说:“大王头痛欲裂,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 枉服汤药, 不可治疗。”

随后,华佗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法,先喝下华佗发明的“麻沸汤”,之后用锋利的斧子把脑袋砍开,取出脑中的风涎后,头痛便可以跟除掉。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3)

听到这种治病方法,生性多疑的曹操便开始怀疑华佗是故意要害自己,目的就是想为死去的关羽复仇,于是便下令把他关进了大牢里,最后将其斩杀。

因此,很多人认为华佗是因为给曹操治病,但曹操觉得被戏耍才将其斩杀,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华佗给曹操治头风病一事在《后汉书·华佗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曹操闻而召佗, 常在左右...”

也就是说,华佗在当时已经是曹操身边的侍医了。每次在他头风病发作时,都会找来华佗,“佗针, 随手而差...”在华佗为他针灸后,即刻便会好起来。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4)

但从《后汉书》与《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华佗一生真正待在曹操身边,为他治病的时间并不长。

而且在曹操病重,最需要他的时候,华佗却提出“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想要回到家中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华佗在给曹操查看病因后,说到:“恒事攻治, 可延岁月。”

也就是说,曹操现在的病情十分严重,只有长时间的治疗,才有可能延长寿命。

因此很有可能是因为华佗找不到曹操的病根在哪里,没有办法根治,又害怕曹操一气之下怪罪自己,所以才找借口坚持回家,逃避惩罚。

华佗回家的理由是“乃就操求还取方”,而但他回到家后,却“因托妻疾, 数期不反”。

华佗以妻子生病为借口,告假回家,再也没有回来。

这可把头痛的曹操气坏了,《后汉书》中记载曹操:“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他多次写书信催华佗赶回来。可并没有得到华佗的回应,之后曹操又让当地郡县的官员到华佗家中去催促。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5)

在出发前,曹操告诉派去的使者:“如果发现华佗的妻子真的有病,那就“赐小豆四十斛, 宽假限日”;可如果他的妻子没有病,那就把他抓回来问罪。”

结果就是,华佗被抓回了洛阳许都的监狱,没过多久便被下令处死。

由此看来,华佗的死另有原因。

根据《后汉书》与《三国志》中记载的内容来看,华佗之死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欺骗了曹操,才被斩杀。而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因为提出想要劈开曹操的脑袋而被杀。

毕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欺君之罪罪不可赦。为了彰显律法的力度,曹操也只能将他处死。

史料中称华佗犯了“不从征召罪”“大不敬罪”。这也就有了荀彧为华佗求情,但曹操还是依据汉律处死了华佗的情况。

但关于曹操斩杀华佗的原因,还有着其他说法。

华佗自持医术高明“要挟”曹操?

在东汉末期,华佗所处的社会中流行读书当官,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就连华佗也受到了影响。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着,华佗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医术高明而且兼通数经,在当地名气很大。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6)

还因此受到沛国相陈珪和太尉黄琬的赏识,两人都举荐华佗为孝廉,想让他入朝做官。

但据说华佗比较自负,并且认为自己才气很大,根本不屑于去做小官,于是拒绝了两人。

而另一种说法是,华佗此时已经迷恋上了医学,他不愿意因为当官而抛弃自己的喜好。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医生的地位却很低。《三国志·方技传》中写到华佗“以医见业, 意常自悔”,因此推测华佗在以医生做职业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医生地位的低下。

相比与其他人,华佗对地位差距的体会更为明显。这是由于他医术高明,请他前去看病的大多都是高官权贵。

然而,就是在和这些权贵们接触的过程中,他明白,医术再高明也只是一个医生而已,和权贵们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华佗因此变得更加失落,性格发生了改变。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人性恶,难得意”,这表明华佗的性格跟他的死或许相关。从此,他也就有了弃医从政的想法。

很快,曹操便因为头痛找到了医术高明的华佗。于是,便有了一种说法:华佗因为想当官,便以治病为由要挟曹操。

结果就是,曹操没有看到华佗能从政的才能,没有给他封官。

华佗一气之下回到家中,并找借口不回去,而这也是他第二次要挟曹操的说法。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7)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难道华佗真的是这样的人吗?这是曹操杀他的原因吗?

其实,史料中也给出了答案。

在当时,想要入朝为官,只有世袭制和举荐制两条路,而且每条路都要从孝廉做起。如果说华佗热衷于仕途,他又怎么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呢。

由此可见,华佗对于当官并不感兴趣,也绝不是人们认为的会去巴结权贵之人。

包括对待曹操也是这样,可以给他治病,但不想长时间留在曹操身边。

而所谓的“厌食事”就表明,他不愿意留在权贵身边,受到他们的驱使。

因此,华佗为曹操看病是为求官的说法并不合理。

除此之外,华佗想要弃医从政的说法也存在问题。

在《三国志·华佗传》中说的“以医见业, 意常自悔”,是在“太祖闻而召佗, 佗常在左右”,这句话之后。

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中写到的“为人性恶, 难得意, 且耻以医见业”这句话也是在“曹操闻而召佗, 常在左右”之后。

因此可以判断,华佗并不是以医生这个职业为耻,而是在曹操身边做一个随叫随到的侍医让他感到卑微。

更何况,曹操曾经为了给父亲报仇,杀掉了全徐州城的百姓,这让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华佗对曹操早有不满,更不要说专门做他的侍医了。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8)

所以,不能只从“以医见业, 意常悔之”就断定华佗有弃医从政的想法。而关于华佗回家要挟曹操的说法就更不准确了。

先不说华佗本就没有想当官,从“以医见业, 意常悔之”就可以看出,华佗为曹操治病时,已经上了年龄。如果为了当官而冒着欺瞒曹操的风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华佗推辞归乡的真正原因可能就像王立群先生所说的一样,一方面是不想给曹操当侍医,另一方面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了。

那么,曹操斩杀华佗的真正原因除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这与他的用人政策有关吗?

答案是有的。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唯才是举”是他在政治上最突出的用人政策,赤壁后颁布的《求贤令》更是招揽了更多有才之士。

但除此之外,他其实还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管是用事,还是用人,他的所作所为都体现着一种实用主义精神。

相比于一些不现实的假设,曹操更在意的是能看得到的结果和事实。这与他说过的:“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相对应。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9)

不仅如此,从《后汉书》和《三国志》所记载的内容看,曹操的一生中还体现着矛盾的双重人格。一方面他嗜杀成性,为了替父亲报仇,征伐徐州陶谦,死伤无数,为了保全自己,还残忍杀害了吕伯奢全家。

另一方面,他又很照顾百姓及将士们,在赤壁大败后,百姓流离失所,许多将士无家可归,于是他下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 县官勿绝廪, 长吏存恤抚循”。

此外,曹操在《军谯令》中写道“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由此看来,曹操对死去将士们的家人也照顾有加。

而这种矛盾的性格很好解释,那就是“有用则留,无用则诛”。

曹操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重用张绣、张鲁一辈,不计前嫌;曾经为袁绍起草讨贼檄文的陈琳也因为才华被他任命为秘书。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无论那个人多么有才,都会毫不留情的处置。

“融知绍、操图汉室,不欲与同”,这是《后汉书》对孔融立场的描述。除孔融外,杨修、荀彧等人也都是汉末名士,但即是再有才,最终也因为拥护汉室被曹操斩杀。

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荀彧,在曹操刚起家时,荀彧就已经跟随他了。他作为曹操的重要谋臣,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提出多种谋略意见,还为曹操规划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可以说曹操前半生的基业有一半都是荀彧的功劳。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10)

然而,当曹操基业稳定后,想要废汉自立,荀彧身为汉臣和他唱起了反调。也就是在此时,荀彧对曹操来说已经是无用之人了。

《后汉书·荀彧传》中记载了荀彧之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也就是说,曹操在发现荀彧站到与自己不同的立场时,他已经决“赐死”荀彧。

当时荀彧已经病重,曹操派人给他送点吃的,可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空无一物。随后荀彧就服毒自尽了。这里提到一点,为什么荀彧看到空盒子会自尽呢?

这里有两个说法,第一就是“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另一种就是盒子里空空如也,意为“尽”,也就是自尽的意思。

就连跟随自己一生的谋士,都可以做到如此狠心,更不用说一个地位卑微的华佗了。

在曹操的眼中,华佗借口返乡不回,是不愿意为自己治病,他已经是对自己无用的“鼠辈”了。再加上华佗触犯了自己的威严,曹操便更没有留下他的必要。

曹操是怎样杀害华佗的(曹操当年为何非要杀掉华佗)(11)

曹操杀人一般是不会后悔的,哪怕后悔也不会表现出来。不过,在曹冲得病时,他后悔了,意识到华佗对自己还是很有用的,因此才会说出:“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如果当初没杀华佗,曹冲会死吗?历史又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总之,曹操斩杀华佗,并不全是因为曹操的个人想法,更多的是因为背后的政治原因。虽然现在都认为曹操斩杀华佗是正确的,华佗之死与他“性恶”也有关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华佗身上。

“华佗之死”看似是一个偶然发生的历史悲剧,但其映射出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士的无奈。身为治病救人的医生,在皇权之下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一届“鼠辈”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