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大全是什么(北京地名概说)

原创 牛汝辰

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金时代是北京开始从一个军事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时期。自元代正式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至今,在这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城区的地名也是随着城区的布局和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1]。

唐代,北京称幽州城,在今北京西南,城周二十五里,可见当时面积较小。整个城区分为二十八坊,如罽宾、肃慎、卢龙等坊。其中有些坊名是取自中国边远地区的地名或族名。此后坊制一直延续至清代。唐代后期起,幽州城设两县分治,东为蓟县,西为幽都县。辽代,燕京城内分二十六坊,每坊都有坊门,上书坊名。有些沿袭唐代坊名,辽不仅沿袭了坊的制度,也沿袭了两县治,东为析津,西为宛平。当时城内大小街道整齐端直,“大康广陌,皆有条理”[2]。

北京地名大全是什么(北京地名概说)(1)

金代,北京称中都,城周围在35至37里之间。中都城内规划整齐,共分62坊。城的东半边共20坊,城的西半边共42坊。每坊有坊门。此时城区仍设两县分治,东为大兴,西为宛平[3]。

元代,北京称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门”[4]。城内居民共分50坊,分别属左右警巡院。南城有62坊,属南城警巡院[5]。从大都城内坊的分布来看,很不均衡,南部和中部较多,北部较少,显然坊的划分并非按地区大小,而是按居民的多少。各坊都设有坊正。坊下面有巷、里,设巷长、里长。路→府→院→坊→巷(里)。这是元朝政府管理大都城内民事的行政系统[6]。

大都城内的布局是经过比较周密规划的。全城规则整齐,井然有序。它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灵星门、官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城中央的中心阁。它是全城的真正中心。中心阁在今北京城内鼓楼以北,鼓楼之北是钟楼。钟楼与鼓楼相对屹立。元代中心阁和钟、鼓楼构成了全城的中心区。大都城内的布局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区展开的[7]。全城的街道,都有统一的标准,大街24步阔,小街12步阔。除街道外,还有384大巷,29巷通(按:即胡同)[6]。

北京地名大全是什么(北京地名概说)(2)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对大都的街道十分赞赏:“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全城主要街道是南北向的,小街和胡同则沿着南北大街的东西两侧平行排列。这样,城市居民的住宅,分布在小街和胡同的南北两侧,可以坐北朝南,无论是冬季防寒取暖,还是夏季通风采光,都较为便利[7]。大都以内沿着一定的纵横街道又划分为50坊,每坊各有名称,这就是全城的居住单位。所以总的看来,全城规划整齐,井然有序,为后来城区规划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朝廷的左方是太庙,右方是社稷坛。简单地说,这就叫作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在历史上一切封建帝都的设计中,北京城堪称一个无比的杰作。它抓住了一个主题,通过平面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配制,突出地说明了封建帝王“普天之下,唯我独尊”这个抽象的概念[8]。

到了明代,北京城开始划分为五城,即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这就是今天北京城区的前身。在五城之下有33坊。中城9坊,东城5坊,南城8坊,西城5坊,北城7坊(按:实数有34坊)。坊下又有巷、胡同。共约458个胡同和18个巷名[9]。

清代,北京仍分五城,而坊数大为减少,全城共为10坊,即一城各有两坊。坊下有胡同名896条,巷名26条[10]。总的看来,元、明、清时期的地名分布是有规律的,大地名讲究对称,众多地名具有不同的层次。主要通名分为三级,即城、坊、巷(里、胡同),虽然有些地名今已变更了,如坊制基本消失,但却能清楚地看到古地名的骨架,至今在北京街巷担任主要角色。

目前,北京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辟了许多居民区和交通干线,随之而出现了数千条新地名。在这么多地名中,通名是有限的,主要有街、路、巷、里、胡同、条等市内通名。在市郊,还有店、村、庄等乡村地名通名。这是随着市区的扩建而出现的。

根据宣武区(现并入西城区)地名录的初步统计,街巷名共约760左右,胡同名有220条,里名93条,巷名146条,条名111条,街名114条,路名21条,道名16条。这些通名,初看杂乱无章,细看却是有特点有规律的。

从分布特点看:条名、巷名多具系列性,即一般不单独出现,而是按序列成组出现的。如樱桃头条、樱桃二条、樱桃三条和蔡家一巷、蔡家二巷、蔡家三巷等。由于它具有序列性,便于查找,为群众所欢迎。街名、里名多具有对称性,多用方位词区别地点,如枣林前街、枣林后街、枣林斜街和平渊东里、平渊南里、平渊西里等。这些地名也为居民所欢迎。胡同名多具有片状分布特点,它不像条、里那样具有序列性和对称性,但也不是没有一点规律,而是一片一片的分布着,如宣武区前门大街以西、宣武门大街以东就是胡同名的分布区。但从名称的使用上看,胡同名不如以上两类便于记忆査找。路名的分布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任意性。

北京地名大全是什么(北京地名概说)(3)

从历史来源看:街、巷、胡同名,元代就广泛出现,条名大约是在清代才大量出现。里、路名大量出现,可能是在清代以后,里虽然在中国古代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但可能多用于南方,出现在北京是较迟的。如清光绪年间成书的《京师坊巷志稿》中几乎不录里名。而路名呢?今天大多分布在北京城的二环和三环或新开辟的道路上。可见路名在北京的出现也是近现代的事。

从街巷层次看:在三环路以内,北京街巷以“大街”为主,“街”、“路”次之,巷、条、里、胡同再次。也就是说北京的街巷从层次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街”为市内主干线和商业中心;第三层“巷、里、条、胡同”,为居民生活区;第二层“街、路”介于二者之间,为市区次要交通干线。

北京城的地名富有层次性、对称性、序列性等特点。但历史的长河在前进,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北京城的街巷名称具有新的特点和规律,使北京城更加美丽,就要总结规律、研究特点,使地名的命名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层次性、序列性和对称性是世界上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北京城街巷名称的三个层次,总的来说是反映了北京街巷的实际特点的。当然其中有一些例外,如有一些胡同名实际上指的是次要街道,相当于“街、路”名,如宣武区的铁门胡同、魏染胡同等。有时“街”实际上相当于“大街”,如东、西长安街,确实是北京的一条“大街”。不过这并不影响总的层次性,所以今后在新命名街巷名称时,应考虑这一总体层次和结构。

在以通名区分主干道、次干道和胡同的同时,还可以区分街道的走向,这不仅增加了街路名称的信息载负量,而且正确地反映了道路客观存在的层次。今天有的城市也是按街道的不同方向给以不同的通名。如长春市,南北走向的均称为“大街”、“街”,而东西走向的均称为“大路”、“路”。四平市的一个区域使用一个通名:铁西区通称“大街”、“街”,而铁东区则通称“大路”、“路”。这种通名本身丰富了地名的内涵,对不熟悉街路分布状况的人来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有助于迅速査找指称的实体。

俗话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对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北京来说,全部重新命名地名是不可能、也是行不通的。但不妨碍对新建居民区和街道命名或个别地名更名。在命名和更名时,最好能制定一个原则,即“体现布局,尊重历史,含义健康,方便记忆”。如辽源市在街巷名称命名时,沿用了东吉、南康、西宁、北寿的名称,并作为四条干街路名,即东吉大路、西宁大路、南康大街、北寿大街。东西向称路,南北向称街。四条交汇的广场,命名为“中兴广场”。市中心形成东吉、西宁、南康、北寿四片地名群,如东吉片路的名称一律“吉”字打头,分别叫“吉阳”、“吉光”、“吉普”、“吉照”,尾字连念“阳光普照”,形成横念路名有讲、竖念尾字成词,别有意境[11]。

北京地名大全是什么(北京地名概说)(4)

地名是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对语言、历史、地理及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更重要的价值则在于供人们交往使用,好找易记。这应当成为评价地名命名科学性的首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以往约定俗成的、但毫无内在联系的街巷名称是不科学的。北京的街巷名称数以千计,就是“老北京”也难以记住,这给邮电、公安、消防、交通以及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极大的不便。笔者认为城市街巷名称应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而逐步实现街巷名称的群体化,形成有区域性特征的街巷地名群。所谓群,就是单个的街名与地域总体名称有内在的联系。所谓地名群,是按照有序的科学方法将一定范围内的街巷名称排列组合起来,名称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表现为主从、有序、向心、对称、同族等形式。

敬请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