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向动物致敬(从沈石溪的老虎哈雷说起)

第一次接触沈石溪的作品,是在女儿玉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和同事交流孩子阅读的时候,她说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爱看沈石溪作品,几乎购买了他所有的动物小说彼时,我还没有接触过他的书籍,玉也从来没有看过同事的话勾起了我的兴趣,之后不久,同事就拿来一本《老虎哈雷》让我们母女俩看,并承诺随后将其余的书本也带来不知不觉中,我和几位同事逐渐养成了交换看书的习惯,既让孩子们学会了分享,扩大了阅读范围,同时也充分利用了读书资源,也算是为环保做了一点点小小的努力,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沈石溪向动物致敬?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沈石溪向动物致敬(从沈石溪的老虎哈雷说起)

沈石溪向动物致敬

第一次接触沈石溪的作品,是在女儿玉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和同事交流孩子阅读的时候,她说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爱看沈石溪作品,几乎购买了他所有的动物小说。彼时,我还没有接触过他的书籍,玉也从来没有看过。同事的话勾起了我的兴趣,之后不久,同事就拿来一本《老虎哈雷》让我们母女俩看,并承诺随后将其余的书本也带来。不知不觉中,我和几位同事逐渐养成了交换看书的习惯,既让孩子们学会了分享,扩大了阅读范围,同时也充分利用了读书资源,也算是为环保做了一点点小小的努力。

当我把这本《老虎哈雷》拿给女儿看时,初期她也很感兴趣,翻看了两次之后,十多天内就没有再碰这本书。我以为是家里书本多女儿选择面广的缘故。又过了十多天,我想着要把这本书还给同事,就又催玉看。玉说,妈妈,我不想看了。我看了第一篇,就难过的只想哭。原来不是女儿的书本太多,而是玉无法从情感上接受这本书。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在玉熟睡之后,用三个晚上的时间大致浏览完了这本书。也许真的是母女有心灵感应,我承认我是勉强自己看完这本书的,的确,这本书并不会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感受,反而在内心郁积了压抑、沉闷、惨烈甚至窒息的不快感,即便也有感动的时候,可那份感动,也不是温馨怡人的,反而是悲情的。

不读不知道,沈石溪已是当之无愧的动物小说之王,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也曾入选中小学课本,或被列入中小学必读书录。玉所在的学校就推荐阅读《斑羚飞渡》这本书。

《老虎哈雷》这篇文章,讲的是马戏团为了训练老虎哈雷钻火圈,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是老虎哈雷因为恐惧而拒不配合。于是,请来了从小抚养照顾哈雷的宋大妈,看能不能“说服”哈雷钻火圈。为了表现老虎哈雷的通人性,而塑造了被无人性的儿子多次暴打的宋大妈的可怜形象。而宋大妈为了生活,反复利用哈雷对她的感情,演绎虚假且狡诈的苦情戏,激发哈雷内心深处对她的依恋,从而克服恐惧,奋不顾身地勇钻火圈,去安慰火圈对面的宋大妈。就这样,老虎钻火圈的节目成了马戏团的金字招牌,而宋大妈也据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这篇文章并不长,情节也不复杂,可是却挺给女儿添堵的。文中有这样的片段:“他……他就动手打我,揪住我的头发拼命往铁笼子上撞。”

按我对女儿的了解,玉是非常善良且内心柔软的孩子,可能无法接受屡次被儿子暴打的宋大妈的形象吧。玉从一开始学习语文,老师都要总结出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并让其背诵。那么《老虎哈雷》此文的中心思想应该如何总结呢?以女儿的认知,她能感受到宋大妈用虚假的苦情戏诱导哈雷钻火圈背后的复杂感受吗?

而在看完第二篇《板子猴》的文章之后,我甚至庆幸女儿主动放弃了看这本书。所谓“板子猴”,就是用板子打其屁股的意思,即为了教育出身高贵的明星猴雅娣,而专门代其挨打的角色。取的就是“杀鸡骇猴”之意,只不过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变异为“打猴骇猴”罢了。

别人生病他吃药,别人犯错他挨打。这就是可怜的“板子猴”在马戏团这个拜金主义横行的势力圈存在的必要。对此,文中有这样的解释:“动物行为学家研究证明。对具有一定智商的灵长类动物,只有在同类遭受暴力时才会感受到精神压力,换句话时,只有当着甲猴子的面打乙猴子,才会对甲猴子产生威慑力。”

因为是板子猴,买来就是挨打的角色,所以驯兽员老费打起它来没有任何顾忌,决不心慈手软,每次都打的板子猴发出鬼哭狼嚎的凄厉叫声,以此来教育、震慑贵族猴雅娣。为了免遭毒打,板子猴事事小心,处处留意,刻苦训练,竭力表现,力求少挨打。而在板子猴的刻苦努力和优秀面前,就连屡屡凶横地对板子猴施暴的驯兽员老费面也忍不住叹息说:“唉,莫怪我心狠,我不想打你,我晓得打你是冤枉的。没办法,谁让你长的这般丑陋呢,上不得舞台,只好当陪练,只好挨板子。要怪就怪你爹妈,没给你一副好皮囊。”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雅娣和板子猴站在一起,一个好比是骄傲的公主,一个好比是卑贱的奴婢。”生命原无高低贵贱之分,许多时候,是由人类偏狭的观念来界定的。我看到这里,心里很不舒服,不知道这样的文字在孩子们看来,会做何感想?又会在孩子们无暇的心底留下什么印痕和启发?

在《狼种》这篇文章里,塑造了一个“除了长相不太中看外,其他各方面都很棒”的警犬“大灰”在马戏团而备受委屈、欺凌最终却勇敢救主的义犬形象,读之令人悲愤气郁,为之不平。事实上,这本书也许正是为貌丑而忠诚的“大灰”鸣不平,也许作者正是借助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去鞭挞这种以貌取人的不正常、不公平的价值观,但是作品读起来,怎么就那么让人心塞呐?正所谓千人看《红楼梦》,各有所得,让一张白纸似的童心浸润在这样的作品中,孩子们会得到什么启发?正如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更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相貌,在文学作品中,为了增强反差效果,刻意甚至夸张地强调一个社会对颜值高低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是否真实客观姑且不论,对于小读者来说,会品尝出怎么样的人生感悟和滋味呐?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很好奇。

到这里吧,就到这里。

备注:这是我十年前写的杂感偶记。因为“毒教材”风波勾起了我的感慨,现在看来,孩子们看的儿童读物,家长有时间尽量先看一遍吧,把把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