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山坳归来迟七绝(落花生在俺那儿叫落参)

月出山坳归来迟七绝(落花生在俺那儿叫落参)(1)

提起落花生,大家都不陌生,生活中这东西太平常,哪里都有,随处可见,好吃不贵。而且大家应该知道,它还有几个名字,诸如花生,长果等,剥了壳的或称花生米、花生豆、长果仁。还有一个名字,你或许不知道,或不一定听说,那就是落参,读作luoshen。落四声,参一声。

原本题目想用落参的,因担心大家看到这俩字会懵,还是选作落花生吧。故意用生词吸引人眼球不好,不故意用多音字迷惑人也不好,故不故意一开始就把大家搞懵更不好,所以还是随乡就俗了。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对还是错,但我的用意是想如实告诉大家,落花生在俺老家真叫“落参”,俺老家这地方就是鲁西南地区,准确的说是山东省东明县三春集镇三春村。

为证明我不是信口胡说,我特意查了工具书,辞海、词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一个没有放过,里面都没有“落参”这个词。但现实生活中明明是有的,所以我想填补这个空白。这是我写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倘若大家因此顺便也记住了这个地球上还有一个三春村,那就更好,可算作顺便宣传了我的家乡,一个适合种植期长期种植落参的地方。

从小知道落参。识落参,吃落参,跟着父母种落参、收落参,但很长时间不知道落参就是落花生。因为生长在农村,十八岁之前就没走出过县城。因为只顾着“上学”,而没有好好读书,这个书准确的说应该是课外书,所以也没有专门查校书中的“落花生”是不是老家的“落参”。

月出山坳归来迟七绝(落花生在俺那儿叫落参)(2)

最初知道落花生这个名字,是上小学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落花生》。对,就是许地山的那个《落花生》。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大家印象最深的、记得最牢的,从文学角度来说落花生的话,一定也是这篇《落花生》。因为从我上学时候起(八十年代初),一直到现在,这篇文章还赖在小学语文课本里。

这是一篇记叙散文,许地山从种花生写到收花生吃花生,一家人论花生,通过概述花生的好处,给我们讲述一个基本做人道理。文章大家都太熟悉了,所以我不赘述。只有一点想吐槽,当年的语文老师,只知道让我们阅读课文,划分段落,甚至总结中心思想,他为什么就没告诉我,这落花生就是我们本地说的“落参”呢,害得我四十多年脑子里一直有个问号:落花生到底是啥玩意儿?

之所以再说落花生,是近日读了老舍的《落花生》。四十多年读到同题文章,自然勾起了我的兴趣。而且,老舍与许地山不同,他不说教,完全是怡情,且语言太有趣,前半部分尤其精彩。比如外形上他写: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就足以让我佩服。接着他又说: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这就直接让我跪了,顶礼膜拜呀!能把普普通通的花生写到如此情调,不由人不伸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不但有趣,从中还特别学到一个词,“布尔乔亚”。布尔乔亚什么意思?赶紧翻出手机百度,原来是英译,资产阶级!哦,吃瓜子就是资产阶级,吃花生就成了皇上!可见当时的生活水准!现在我们吃松子儿、吃腰果、吃火锅、吃海鲜,吃……,顶多也就是个小资,也没有老舍先生吃个花生的快活呀!

月出山坳归来迟七绝(落花生在俺那儿叫落参)(3)

小文原本可以到此结束了,鉴于前边说到落花生的多个名称,所以这里还想补充一下,不妨再说出两个“混名”:一个是陪到底,一个是经叨。

这两个混名,是就花生作下酒菜时而言的,不管是油炸花生米,还是水煮五香花生豆,都成。第一个称呼“陪到底”,可能许多地方都用。第二个称呼“经叨”,估计应是河南人的专利。

如此称呼,顾名思义是因为,这道菜通常可以从上席一直吃到最后,陪伴到底吗。至于“经叨”,河南人管夹菜叫“叨”,席间招呼大家动动筷子不说“动筷”、“吃菜”,而说“叨叨呗”。经是经得起的意思,“经叨”就是经得起吃,席间你一直叨估计也叨不完,叨不完盘子就不会空,东家就不至于尴尬。

你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炎热的夏季,夕阳西下,夜市小吃摊前,俩爷们儿光着膀子,一手一大杯扎啤,仰首一饮而尽,一手夹着筷子,指着一盘花生米:哥们,叨,叨叨呗!哈哈,是不是挺有味儿。

月出山坳归来迟七绝(落花生在俺那儿叫落参)(4)

壹点号 用心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