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治庸办关注交通运输(我为群众办实事)

武汉治庸办关注交通运输(我为群众办实事)(1)

武汉治庸办关注交通运输(我为群众办实事)(2)

通过“微治理”“微改造”,武汉市道路交通更加安全畅通。黄成 摄

武汉治庸办关注交通运输(我为群众办实事)(3)

匝道口隔离柱,让车道分流更有序。

武汉治庸办关注交通运输(我为群众办实事)(4)

“警校家”以交警为主导,公安、学校、家长、社会四方协同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

武汉治庸办关注交通运输(我为群众办实事)(5)

市民展示领取的电动自行车车牌和电子驾驶证。

在武汉这座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机动车420多万台,电动自行车也达到220多万辆。交通出行,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武汉交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广泛关注的“关键小事”,回应群众期盼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小切口、微治理、见实效,不断惠民生、保安全、护畅通,以“微改造”服务“大民生”,书写惠民“幸福答卷”。

“小车位”盘活“大空间”——路口微治理 招招见实效 群众获得感更多了

武汉市七一中学位于江岸区黄浦大街旁,早晚高峰期交通流量大。今年5月初,江岸交警在七一中学试点晚高峰“引车入位”措施,在周边路段设置限时单排停放,协调附近企事业单位、沿街商铺门口在放学时段临时开放停车场,以缓解晚高峰临时停车压力。经过两周时间的调整引导,黄浦大街晚高峰时期道路交通进一步改善,秩序井然。

今年5月30日,该措施在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周边道路进行推广。通过 “向路借位”,在解放公园路、绿缘路、解放大道等路段设置190余车位,在放学时段引导家长们限时有序单排停放车辆。育才高级中学学生家长陈先生说:“晚上接孩子放学总是不知道该把车停哪儿,弯弯绕绕好几圈,现在有了临时停车位,再也不用操这个心了!”

近年来,武汉市公安局交管部门大力推广“警校家”护安保畅工作,建立健全以交警为主导,公安、学校、家长、社会四方协同机制,覆盖全市477所中小学校,共同守护了学校上学、放学“最后100米”,受到师生、家长一致好评。近日,“警校家”模式正在升级,将有更多学校周边爱心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家长提供免费停车位。

从早高峰“拉车门”到晚高峰“引车入位”,举措虽小却见实效,校园周边的道路更畅通,孩子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今年起,为了方便市民、企业出行,武汉市公安局交管部门在医院、学校、公厕、银行、农贸市场、地铁站、客运场站等区域,设置限时停车泊位330个,在132条老旧小区周边道路施划1886个夜间、周末节假日限时段停车泊位,在保证道路通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群众停车需求,全力缓解停车难。

从学校到社区,从商圈到景区,从医院到企业,群众出行需求在哪里,保障出行的“马路文章”就做到哪里。

武昌区交通大队在中南医院设置“医的”专用通道,让的士和网约车直接把就医群众送到门诊楼前,再快速驶离。开私家车来就医的车辆另设通行、停放的区域。车辆分类引导通行、停放,打通高效的微循环,医院门前的长队消失了,群众就医更方便了。

青年路上爱尔眼科医院门前是主辅道的交会处,晚高峰时段车辆排队达600米长。经过多次调研、走访,江汉区交通大队分析,辅道上17条公交线路均由此处汇入主道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随即在路口实施了一系列“微创手术”:主道内增设“导流带”给汇入车辆腾出空间,安装“柔性隔离柱”避免车辆抢行。效果立竿见影,车辆长龙不见了,堵点打通了。

改动虽小,枝叶关情。武汉交警坚持“小切口、见实效”,立足实际开展“微治理”,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2021年,武汉市完成了102个路口精致化改造、50处堵点综合治理、15个片区优化提升,交通高峰期路口通行效率平均提高5%,交通违法现象减少20%;主要堵点交通拥堵指数下降30%,拥堵时间平均减少15分钟,部分交通梗阻基本消除,道路通行秩序明显好转。2022年再创建56个精致路口、14个精致片区。

“小设施”防范“大事故”——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

“武汉长江二桥下桥处像拉链一样的标线是什么?可以压越变道吗?”10月5日,网友私信武汉交警微博提问。

市民朱先生晚上开车,发现三环线匝道处新装了一排发光发亮的隔离柱,“这个好,可以提醒过往司机该减速了,希望在更多地方应用!”

近年来,一批色彩鲜艳、样式新颖的交通标志、标线、安全设施在武汉街头亮相。

像拉链一样的标线也被称作“鱼骨线”,通常设置在长下坡、急转弯和事故易发路段,能让人感觉车道正在变窄,提醒驾驶员减速。“鱼骨线”是虚线,可以变道,但设置目的是为了降低车速保障安全,所以驾驶员应尽量避免变道超车。彩色斑马线不仅提升道路颜值,更重要的是明确“各行其道”的通行规则,优化交通秩序,起到提示、警示、防滑的作用,保障行人安全。

关键时刻,一只会发光的防撞桶、一排能点亮的隔离柱、路口红色的“弯月区”也许就能救命。

今年2月1日下午,武汉市三环线姑嫂树立交分流匝道处,一辆小轿车因速度过快撞上防撞桶。新型组合防撞桶犹如减震器一般,大幅吸收碰撞能量,保护了驾驶员。

武汉市公安局交管局设施工程大队副大队长陈伟介绍,发光的防撞桶不仅有警示作用,还能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的能量,降低驾乘人员受伤风险。

2020年起,武汉市公安局交管部门在大货车、工程车等大型车辆出行频繁的26个路口划出红色的“右转警示区”,这种弯月形状的交通标线,是根据路口转弯半径、横截面、车道分布、车辆行驶轨迹实际情况,精准测算大型车辆右转时的内轮差和行驶轨迹施划的“右转弯危险区”警示带,弯月区域内填充醒目的红色,提醒骑车者和行人莫进“危险区”, 防范大型货车视觉盲区引发的交通事故。

今年9月开学季,细心的家长发现,江夏区南岸小学、开发区汉南一中、武汉音乐学院等多所大中小学门前增设了人行横道线、减速震荡标线及学校路段提示标志,学校周边道路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学校老师和家长纷纷为武汉交警细致入微的举措点赞。

对路中护栏的“微改造”,是减少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

2021年初,122报警显示,汉阳区墨水湖大桥机动车碰撞路中隔离护栏的翻车事故接连发生。增设限速标志后,事故压降不明显,车辆剐碰隔离护栏情况仍时有发生。

武汉市公安局交管局事故预防与处理大队、秩序管理大队多次前往汉阳区交通大队调研踏勘,问卷回访事故当事人,邀请专家会商,制定整改方案:在桥面增设震荡标线及提示标志,在中央护栏安装反光条,在两条内侧车道施划纵向减速标线,提醒驾驶员控制车速,并在桥中拱形段施划白实线规范行车轨迹。通过整治,墨水湖大桥路段事故明显减少。

交通微整治工作在新城区、农村地区也广泛推行。

东西湖区汉湖村紧邻107国道,出村道路是平交路口,易发交通事故。经过充分调研后,武汉市公安局交管部门在107国道主线增设交通警示标志、夜间爆闪灯、路面施划震荡减速标线,同时在汉湖村支路增设让行标志、凸面镜、减速垄。一系列“小改造”实施后,交通事故明显减少,居民代表为交管部门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2021年以来,武汉交警在全市10处道路施划车行道纵向减速标线、热熔标记3600平方米;在环线分流处、桥梁匝道处设置433根柔性警示柱;安装组合防撞桶145个、圆形防撞桶290个。据统计,交通设施升级改造后,相关路口平均通行时间缩短5%,擦碰事故平均下降19%,设施“微改造”为交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支撑。

2017年以来,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连连攀升,与此同时,武汉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实现“五年连降”。“一升一降”的背后,是武汉市公安局交管部门不断强化风险防控和源头治理,提升事故预防能力。

武汉市公安局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事故预防上,将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切实把工作基点放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把各种“不确定”的隐患因素转变为“确定”的安全因素,使单起事故的“偶发性”转变为整体事故率下降的“必然性”,最大限度让事故可防可控,让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小程序”破解“大困扰”——走进一个门 办妥所有事 群众幸福感更强了

今年8月,武汉市民于先生为家人购买电动自行车后,花了十几分钟在销售门店办齐了所有手续。于先生既欣喜又感慨,自己骑的车也是几年前在这里买的,当时为了办手续还专门请了假,在上牌点和门店之间来回跑了好几趟,排队大半天才给车办好证,挂上牌。

解码变化背后的原因,关键词是——“民生”。

小车牌连接着“大民生”。电动自行车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广受群众喜爱,武汉市新车上牌量屡创新高,今年10月,武汉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223万辆,每年新增约40万辆。

原有的办牌办证模式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上牌、缴费、领证”往返跑、排队办,逐渐成为困扰群众办事的难题,也成为压在公安机关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群众的事是天大的事,每一件“关键小事”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今年6月,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武汉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带队多次深入行业协会、登记服务点、快递企业调研走访,与市民、经销商、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民情民意,找准症结所在,精准发力解决难题。

武汉公安从科技强警和服务模式入手,研发电动自行车电子行驶证申领小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实现电子行驶证现场申领、审核、生成。以“一站式办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88家电动自行车带牌销售点拓展至440家,群众买车、上牌“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电子行驶证”在手机上“一键亮码”,大大方便了市民、提高了交警的执法效率。

“不仅顾客满意,我们商家也更省心。以往,我们需要安排员工到车管受理窗口跑手续,一整套证照办下来,要来回跑几趟。现在所有信息资料都通过互联网传输,武汉市公安局交管部门后台审核,现场就能办好,大幅节省了我们的人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某电动自行车销售部门负责人说。

电子行驶证一经推出,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欢迎和赞誉,截至今年10月,武汉市已有158136名车主领取电动自行车电子行驶证。

随着公安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改革成果也惠及更多群众。流动车管所上门办业务、网上车管所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警邮服务平台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2019年,武汉市“无人车管所”以24小时全天候自助模式投入使用,集照相、体检、受理、制证等功能于一体,全年不打烊。

车驾管业务服务触角延伸了,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升级,车管所汉口分所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帮助老年人办理车驾管业务;面向上班族的“午间办公”模式,解决他们工作日办理车驾管业务的困难;面向残障人士提供“定制性”培训和驾考服务;针对企业提供批量办理、上门办理的“店小二式”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十年间,武汉交警持续聚焦 “关键小事”,用心用情用力解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今年开展的“千名交警联千企、进千校”工作中, 2230名交警下沉到全市2366家企业,1567名交警下沉到1567所学校,累计下沉1.9万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问题1824余件(次)。

“微警创”实现“大作为”——智慧交通改变生活 让出行更美好

近日,不少司机使用手机导航都会有惊喜:等红绿灯时,导航会自动提醒红灯倒数读秒。

这个“高科技”源于武汉交警与高德导航展开的合作。通过将全市625处信号灯数据读取汇总,借助互联网实时推送至高德地图手机APP,开发出“会说话”的信号灯。信号数据共享,能对导航路径实现更有效的规划,提升城市路网在高峰期的通行效率。

该系统给驾驶员带来的便利也是实实在在的。在跟车过路口时,前面是一辆高大的公交车或大货车,正好挡住红绿灯,跟着过去会不会闯红灯,是走还是停?这时,车内信号灯同步倒数,可减少很多不确定性,司机能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最大程度预判通行时间,并为之做好准备,既消除安全隐患,也提升通行效率。

据介绍,武汉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武汉市“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并整合城市各类公共数据,拓展市民感知度强的特色应用场景。近年来,武汉市公安局交管局以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为引领,紧抓“双智城市”建设机遇,创新应用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目前,武汉市公安局交管局正联合华砺智行等科研单位,开发、推广并完善“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系统。“该系统可根据车辆的位置、速度和方向,以及前方路口的信号灯方案,云计算出一个诱导车速,通过手机APP推送给用户。驾驶员可根据APP建议合理调整车速,在绿灯时到达路口并安全通过。在车路协同技术的助力下,驾驶员可以避免在红绿灯路口频繁启停车辆,推动城市交通破“堵”调“优”,对节能减排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武汉交警在公安部及省市公安机关技术创新类大赛中屡获奖项。武汉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协同路端智能和车端智能,不断探索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场景,打造良好的道路通行环境和城市交通新生活,为武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贡献公安交管力量。

策划: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撰文:李军 李佳

(来源:湖北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