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

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从不替他人着想。在家里他不懂感恩父母,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在学校他不懂与同学和老师处理好关系,工作了也不能与同事很好地协同合作。

他们盲目清高却不能承受挫折,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要寻死觅活,工作中一不顺心就想要辞职。

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偏激表现呢?

问题的根本还是因为从小缺乏同理心,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孩子成长中会接触到父母师长以及身边熟与不熟的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的“看客”的思维方式对孩子这种问题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1)

“看客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幸灾乐祸

我的大侄子今年8岁了,平时父母很严厉,侄子有什么事不怎么会跟我大哥他们说,但很多时候会跟我这个最小的叔叔讲。

这天,他苦着脸跟我说:“叔叔,我今天被老师点名批评了,被罚站了一节课。”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小子平时调皮捣蛋惯了,肯定又是他的问题。

很简单啊,为什么老师不批评别人,就批评你呢?

可实际上,他只是低下头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然后拍同学的后背想要还给他。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

记得小学3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被高年级的人打了,我哭着去找班主任老师,老师的话让我到今天都无法忘怀:

“他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你就没有不对的地方吗?”

多年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我受欺负的原因太简单:那时的我是个瘦瘦小小的小个子,他打我首先是他认为他打得过我。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2)

大二的时候,一个女同学来学校报到的时候,刚下火车一眨眼的功夫,放在地上的背包没了,学费生活费都在里面。

在她非常着急地寻找的时候,旁边的人说:

“丢了多少……什么?带这么多现钱,不是找偷吗?”

“长点心吧,火车站这么多人,为什么不偷别人就偷你?”

事实是她家在偏远农村,汇款不方便,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什么都可以手机支付,我们绝大多数时候也都是使用现金。


之前看到过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女孩在一家火锅店吃饭,被服务员恶意泼水。

视频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个女孩说了什么过分的话。

然而有的网友留言表示:“那么多人在那里吃饭,为什么就泼你?”

“一定是你态度不好!”

“人家做服务员也是人,也希望受尊重,你就不能反思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吗?”


现在想来,如果被打的是老师的儿子、丢钱的是自己的闺女、被泼水的是自己的妹妹,他们还会这么说这么想吗?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3)

我对我的侄子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因为带有成见:他以前老是调皮捣蛋受惩罚。

老师对我说这样的话,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顺便还想教育一下我,提醒我自我反省。

路人和网友的表现则更多的可能是幸灾乐祸。

现在看来,他们只是“看客”,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表现出同理心,而大多数时候甚至是幸灾乐祸。

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面,只会趋向于同类化,让自己也变成他们一样的人。

而相对来说,孩子跟父母的接触时间最多,如果我们一直以这种思维方式跟孩子相处,孩子难免不形成这种行为意识。

人为何会有“幸灾乐祸”心理

说到幸灾乐祸就必然要说到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如果不具备同理心,人们则会更多地表现出幸灾乐祸。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4)

正常情况下,看到别人有不幸遭遇的时候人们常见的反应有两种:同情或者幸灾乐祸。只是前者会容易表露出来,而后者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

就如同我们看到陌生人出糗或倒霉时,会有想笑的感觉,但我们的修养不允许我们当面笑出声。

这个时候,有的人会以同情为主,而有的人会以幸灾乐祸为主。

比如最近国外的疫情爆发和美国种族歧视事件占据很一大部分新闻版块,我们留心文章标题或者下方评论,不难发现,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幸灾乐祸的意思,有些网友对此也是毫不掩饰。

荷兰莱顿大学心理学家维尔科·凡·迪吉克等人的研究发现,越没有同理心的人,在知道主人公的不幸结局后,越容易有窃喜、高兴等情绪。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5)

那如何理解幸灾乐祸这种心理呢?

首先、人都有一种对“优越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恋满足”。我们希望自己是好的、幸运的、优秀的、被眷顾的。在看到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更能找到这种优越感。

其次,有优越感之后,不一定就会得意洋洋、幸灾乐祸,还得有另外一种品质:缺乏同情心。

就算是具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自己的敌人或者竞争对手遭遇不幸的时候,他虽能体谅到对方的痛苦,但难免内心会有窃喜的感觉,只是他不会表现出来给对方加深伤害。

对于恶人遭到报应,我虽然不会幸灾乐祸,但也深觉老天有眼。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因缺乏同理心而来的幸灾乐祸,是自恋满足和同情心缺失的产物

孩子的同理心来自父母的相处方式 

如同成人一样,孩子也有被欣赏、被认同的心理需求,当他们能够被父母恰到好处地满足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自己是自信的、被需要和被信任的。健康的自恋是要能够接受不被满足时的挫折,而且有适度雄心壮志。

相反,如果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他的内心则会努力建立起一种自我信任机制:

第一种,他们会自负、夸大,他们渴望自我表现、渴望被关注、渴望被崇拜。在这背后是他们对失败的恐惧感和深度自卑感,他们一般很难以平常心面对挫折。

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的人的自信心就如同是被吹起来的气球,看似无比膨胀,但只要轻轻一刺便会瞬间消失。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6)

第二种,因为缺乏自信心导致的缺乏主动性,甚至可能有抑郁倾向。他们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人容易产生敌意,而内心却会存在一些完美的幻想,比如希望自己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

现实中,会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非常在意成就、面子、地位等,不仅自己一辈子都在为这些而努力而奋斗,他们也会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

他们缺乏同理心,很少能真正地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甚至潜意识里会要求孩子去满足他们,他们却很难认识到这一点。

在跟这样的父母相处时,孩子被认同、被欣赏的心理需求会一直得不到满足,相应地,他们会形成上面两种心理弱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很少被同理地对待,他们也很难具备同理心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想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换位思考并富有同情心,家长们需要以同理心来对待孩子。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7)

如何让孩子具有同理心

现实生活中,多数家庭在物质上并不缺乏,出于让孩子专心学习的考虑,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只管读好书就行了,其他的我们来做。

出发点是好的,可实际上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却是非常不妥的。

其一,学习本身其实更在于方法和效率,即便不让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也会随时转移。

其二,孩子如果真正接受并拥有了这样的观念,孩子自然很难体会父母的辛苦,不会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会懂得付出,更不会懂得“回报”。更严重的是,对于太小不懂事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形成“你们都是为我的学习服务的”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亲子互动中,家长们注意这三点,能有效帮助孩子获取同理心。

1、鼓励参与

通过观察,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有“参与感”,他们最初的时候会在家长做家务的时候去模仿,去“帮倒忙”,如果父母不制止的话,他们会乐此不彼。

我家2岁不到的孩子,很多时候也会这样,如果我给予鼓励,他便会特别高兴,会屁颠屁颠地帮忙做很多事情。

有时候学会做懒爸妈,学会“使唤”孩子,并不是坏事,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劳动的亲身体会,如此才能理解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8)

2、耐心解释

孩子生下来,我们就应该以同理心去对待他,不论发生什么事,其他人又会有什么反应,只要他有疑问而且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让他了解的话,就应该耐心地解释给他听。

当别人有高兴、伤心、愤怒以及一些奇怪的反应和行为的时候,孩子若有疑问,我们都需要用简单的他能理解的方式来给他说明。

比如爸妈给买了一个玩具车他会开心、而这个玩具车被别的小朋友摔坏了他会伤心、被妈妈误解的时候会愤怒、跟妈妈顶嘴让妈妈生气了会被妈妈收拾等等。

不管是哪一种情绪以及行为,我们都不能用很主观的自我意识来灌输,而要让孩子明白其所以然。

我们也需要跟孩子解释:对于别人的这种情绪和行为我们是怎么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后果又会是什么。

我们不缺乏对事物的理解,缺的可能只是耐心,因为我们大多时候忙于琐事。孩子只有在频繁的这种交流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玻璃心孩子聪明(你幸灾乐祸的样子不仅不美)(9)

3、以身作则

这一点其实每一个家长都能意识到,也都在努力做到。因为我们知道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受到正面影响。

行为准则上,个人更趋向于让孩子真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自己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写在最后

幸灾乐祸其实是人的正常情感,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弱点,而这些弱点我们都需要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幸灾乐祸是因为对方可能的“罪有应得”。作为成年人,我们对事对物都会有成熟而全面的理解,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然而孩子们却不是,他们的见识不够,自然不能对事情有全面的认识,如果不正确引导,他们会形成偏激的想法和思维习惯,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以自我为中心。

由此,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具备同理心、懂得关心他人、懂得感恩回报、懂得直面挫折的人,父母们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更要有良好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而这个榜样身上,不能有明显的“看客思维”。

【文/神逗奶爸 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专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儿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关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