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和九州有什么区别(禹贡及其时代价值)

【领读人】

禹贡和九州有什么区别(禹贡及其时代价值)(1)

陈隆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

《禹贡》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尚书》中的一篇,全文虽仅1193字,但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禹贡》的内容极为丰赡,举凡上古之际政治区划、疆域沿革、山脉河流、田赋土壤、物产道路、部落民族等自然、人文地理状况,莫不兼收并蓄、详加备载。通览《禹贡》一篇,其言虽简约,但却纲目兼备、体系完整,叙事严谨、主次分明,不仅彰显了远古先民地理知识的渊博,同时也展现出远古先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丰硕成果,故被尊为“古今地理志之祖”。

《禹贡》撰著的年代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地理学名著,《禹贡》托名于古代圣王——大禹。大禹在领导华夏各族先民根治了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的巨大灾害之后,区划天下为九州,肇启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之基,依据各地道里远近、土壤物产之别,“制九州贡法”,故有《禹贡》。《禹贡》虽以龙山中晚期东亚大陆华夏各族平治水土以后的早期社会重大转折为背景,但其成书的时代却是比较晚的。关于《禹贡》的撰著年代,学术界虽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战国末至西汉初说”等分歧,但又倾向于认为古代典籍往往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流传后,由前后不同的学者递增辑补而成。其中,“战国说”是较具代表性并且符合《禹贡》撰著实际的观点。史念海首倡《禹贡》为战国时期著作,他认为,从《禹贡》中所反映出的地理形势来看,“乃是战国时期的形势,不应上推到春秋时期,更无论春秋时期以前了”;“《禹贡》这篇地理名著就是魏国人士在这期间于安邑(今山西夏县)撰著成书的,是在魏国霸业基础上设想出来大一统事业的宏图。迁都大梁之后,也许还继续有所增删修订”。

《禹贡》虽撰著于战国之际,但其创作所凭之素材则很可能取自战国之际流传于世的上古口耳相传及文字资料。遂公盨是近年发现的一件著名青铜礼器,口沿下饰有长鸟纹,腹为瓦纹,耳上加有兽纹,圈足,该盨的器形在盨的形制演变序列中属于较早的。该器虽仅存器身,高11.8厘米,口长24.8厘米,但有铭文10行,共98字,经厘定后发现该器“提供了大禹治水传说在文物中的最早例证”。遂公盨铭文开头“禹敷土,随山濬川,廼差地设征”,与《禹贡》首句“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以及《书序》中“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几乎一致。文中的“敷”,意为“分”或“布”,“禹敷土”是说上古洪水横流以后,不辨区域,禹乃为之分别区划以为九州之设。“奠”作“定”之意,禹既划天下之野分为九州,而且还指定出以名山、大川为各州的疆界,也就是说大禹为区分九州的疆域,顺着经过的山脉来疏通河道,并根据各地土地肥沃与贫薄的差别,规定贡赋;大禹为了区分九州的疆界,便在经过的山上插上木桩作为标记,“随山刊木”,为高山大河命名。作为青铜礼器的盨大约是在西周中期偏晚时开始流行的,遂公盨的铭文字体也呈现出西周中期的特征,作器的遂公乃春秋遂国(今山东宁阳西北)国君,传说遂为五帝时代的舜帝之后,遂公作盨追述先王大禹事迹,是要以禹为君王的典范而有德于民。遂公盨铭文与传世文献《禹贡》的对读,一方面证明了古史中大禹治水后划为九州、定贡赋之别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禹贡》在战国撰著之际,其作者仍参阅了经流传下来的上古文字史料。从这个角度看,《禹贡》虽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记载的史实却是有其史料凭借的,因而是可信的。

《禹贡》中的“九州”

《禹贡》结构严谨、叙事完备,通篇可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四部分。它所创立的九州区划观念、山脉水系、植物分布概括、土壤物产差异总结、水陆交通体系叙述,以及五服治理结构等地理观念与地理著作编纂体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禹贡》的第一部分为“九州”。该部分先以河流、山脉、海洋等自然地理实体为坐标,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将东亚大陆较为合理地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自然地理区划,即九州,然后在九州的区划范围内依次叙述九州州名的由来、疆域的范围、山川湖泊的分布、水土平治的经过、土壤植被田赋的等级、部落民族贡品物产的差异等内容。《禹贡》“九州”行政区划的范围与疆界,是根据各地的地理形势特点与地理环境来划定的,这种划分标准反映了先民对祖国境内各种不同地理景观的认识。

以九州之一的豫州而言,“豫”字有安舒之意,《周易》中的豫卦,释曰:“豫者,安和悦乐之义”,说明“豫”应是安舒、和悦之义。以豫州之名来命名今天河南黄河以南、湖北省北部、山东西南隅、安徽省西北角的广大区域,其原因就是上述广大地区属于今天黄淮冲积平原,一般海拔在50米左右,地势低平旷阔,无大山阻隔,无高原起伏,坦荡如砥,在地貌上呈现出舒缓、安平的特点,是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且又处于九州之中央,以豫州来命名自然反映了这一区域内的地理特征与地貌特点。

《禹贡》中的“导山”与“导水”

《禹贡》的第二部分为“导山”、第三部分为“导水”。“导”即治理,也就是平治水土、修治河山。《禹贡》的作者暗示洪水的来源是由于山洪暴发和河道不修,平治水土应从山脉和河流两方面入手。因此,在叙述“九州”之后,便以“导山”与“导水”并述。

《禹贡》“导山”中描述了东亚大陆九州之原野上东西方向纵横展布的四列山系,这四列山系首列是西起岍山、岐山,东经壶口、雷首、太岳、砥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而至于渤海碣石山而止的十二座山脉,首列十二山自西徂东北,均位于渭水以北、潼关以东的黄河北岸。第二列西起青海西倾、朱圉两山,向东经渭水南岸鸟鼠山、太华山、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而止于陪尾山。第二列山系共计八条山脉,均位于黄河南岸。第三列起自今陕西宁强县东北的嶓冢山,向东经今湖北南漳县西北的荆山与湖北钟祥市境的内方山,而至于今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嶓冢山为汉水所出,荆山、内方、大别为汉水所经,嶓冢、荆山、内方、大别四山乃导汉水入长江之通路,第三列四山都在汉水流域。第四列起自岷山之南,经衡山至于敷浅原。第四列的三山都在长江北岸。从导山的内容来看,《禹贡》的作者毫无疑问已经掌握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的山脉构成,以及东亚大陆地形西高东低,山岳分布西部集中、东部分散的空间特征,这是中国山脉学说的源头。

《禹贡》的第三部分为“导水”。在“导水”部分,《禹贡》以东亚大陆的弱水、黑水、黄河、汉水、长江、济水、淮河、渭水、洛水九条大河为纲,遵循从上游到尾闾的叙述原则,凡九条大河之源头、走向、流域所经、支流支津分合及最终归宿,莫不详备。“导水”还记载了雷夏、大野、彭蠡、震泽、云梦、荥泽、菏泽、孟诸、猪野、大陆等十个规模巨大的上古湖泊,完全可以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水文地理学著作。《禹贡》“导水”将丰富而杂沓的河流勾画得脉络清晰而又条理分明:弱水、黑水在九州上游,所以被最先论及;中原地区的水患洪灾以黄河为重,所以次叙黄河;黄河向南莫重于长江、汉水,所以汉水、长江放在黄河之后;黄河以南,汉水、长江以北,古老的济水、淮河都是独流入海的大河,故将其置于汉水、长江之后;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九州其内雍州之水多归于渭水,而豫州之中河流半归于洛水,渭、洛入黄河后最终都归于大海,所以《禹贡》“导水”以渭、洛两水为终结。《禹贡》“导水”中所记弱水、黑水、黄河、汉水、长江、济水、淮河、渭水、洛水九水中,以黄河及其支流水系记载最为详备,已足证大禹治水的地域背景以及远古华夏各族活动的核心地域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

《禹贡》中的“五服”

《禹贡》第四部分为“五服”。大禹平治水土的工程完成后,东亚大陆上九州区域划定,河流疏浚后通达流畅,堤防稳固,海内贡道畅通无阻。九州土地得到较为准确的调查,国家开始根据各地区土地的等第质量制定赋税标准。“五服”中的“服”作服役解,《禹贡》以距离京城的远近确定不同地域的贡赋义务,甸、侯、绥、要、荒五种贡赋规划方案被提出。因此,《禹贡》中的“五服”也可以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政治地理著作。

对于《禹贡》“五服”实际内涵的理解,历代众说纷纭。近年来,有考古学者依据龙山中、晚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特别是聚落空间格局,进一步认为《禹贡》“五服”制度实质是以王都所在地为中心,由内到外可以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圈层。这三个圈层中,内圈是甸服王畿之地,相当于中原王湾三期文化;环绕王湾三期文化的中原龙山文化诸类型,包括后岗二期文化、造律台文化、三里桥文化、杨庄二期类型、下王岗类型、陶寺文化等为中圈,中圈包括侯、绥二服,是大小诸侯分布区域;环绕中原龙山文化的诸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别是东边的海岱龙山文化、南边的石家河文化、西边的客省庄文化和齐家文化、北边的老虎山文化为外圈,外圈包括要、荒二服。《禹贡》中的五服不是古人的臆说,它不仅合于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与聚落分布格局,更重要的是它曲折地反映了龙山时代中原与四邻的相互关系。这一认识对于从历史文献角度深入了解龙山时代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深入探讨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诞生的地域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茫茫禹迹 划为九州

《禹贡》不仅仅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地理学著作,而且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也有着重要价值。《左传》中载有春秋时期东周太史辛甲之言:“茫茫禹迹,划为九州”,意即大禹治水之时,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足迹遍及华夏大地的高山大川、榛莽原野,统一凝聚各区域部族力量,区划九州大地,为“最早的中国”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在龙山文化中晚期之际,中国早期国家与文明不仅在东亚大陆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业已具备雏形,而且以东亚大陆自然地理特征为标准划分出的《禹贡》“九州”区划,还具备了中国早期国家与文明所具有的完整、统一的政治地理特征。《禹贡》中反映统一国家政治空间特征的“九州”区划及其思想原则,于此肇始并流传数千年不绝,华夏九州之观念,逐渐成为炎黄子孙根深蒂固的血脉记忆和牢不可破的国家认同基石:九州即中国,华夏九州是多民族的九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域。这便是古老悠久的《禹贡》所昭示的时代价值,值得后世永远铭记和进一步深入解读。(陈隆文)

主委致辞

禹贡和九州有什么区别(禹贡及其时代价值)(2)

民革郑州市委会主委 梁远森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民革郑州市委会二七三支部和师院支部共同参与组织的“喜迎二十大·团结读书会”品读经典活动,是落实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示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

据文献记载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城岗遗址”考古发现,“禹都阳城”位于郑州登封嵩山脚下,这里是夏王朝的开端。近年来,民革郑州市委会以“大禹故里”为纽带,邀请台湾尧舜禹文化学会,举办了两期豫台大禹文化论坛,旨在传承大禹文化,弘扬大禹精神,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岸同胞情谊,密切了两岸同胞情感认同。

以本次学习《禹贡》为例,当前,我们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共 读

【民革郑州市委会二七三支部】

民革郑州市委会二七三支部前身为民革郑州市委会三联支部,于2019年1月更名为民革郑州市委会二七三支部。现有党员17 人,其中郑州市人大代表1人,郑州市政协委员1人。支部先后荣获“民革郑州市委员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民革郑州市委员会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郑州市民革示范支部”等称号。

支部自成立起,在民革郑州市委会的领导下,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打造社会服务活动品牌,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支部先后开展了慰问抗战老兵,为尿毒症女童和癌症晚期教师募捐,为残障少年免费提供学习工具与艺术培训;参与金城街爱心粥运营,为环卫工人及鳏寡孤独人员提供早餐,覆盖人群约10万人次;为郑州市“7·20”水灾捐款约12万元,联合知名企业为巩义受灾严重的乡镇捐赠帐篷衣物价值300万元;围绕抗疫主题,开展为期近4个月的公益课堂,创作3000余幅抗疫作品;注重宣传二七文化,参与拍摄二七精神宣传片《二七塔下的诵读》等。

【民革郑州市委会郑州师范学院支部】

民革郑州市委会郑州师范学院支部成立于2015年,是一支活跃在高等教育战线的精英队伍,其中教授占比25%,副教授占比25%,博士占比60%,在民革郑州市委会35个支部中,特色鲜明,享有“博士支部”的美誉。

近年来,在民革郑州市委会的领导下,支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员发挥专业优势,多次在思想宣传、参政议政、组织建设上获民革省、市两级委员会的表彰,并于2021年获民革中央授予的“民革示范支部”称号。多位党员荣获“民革河南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优秀党员”“优秀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民革省委智库文化组负责人”等荣誉称号。

近7年来,支部共提交26篇社情民意,其中1篇获民革中央、全国政协办公厅、河南省政协、民革河南省委会采用;承担民革郑州市委会重点调研课题12项,其中1项被民革河南省委会采纳并作为河南省政协全会提案。此外,支部发挥党员专业优势,开展“牵手行动”,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作公益讲座,介绍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极利用支部所长反哺社会。

精彩回放

禹贡和九州有什么区别(禹贡及其时代价值)(3)

团结读书会走进郑州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9月14日下午,民革郑州市委会在郑州市郑好看小剧场举行“喜迎二十大·团结读书会”品读经典活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隆文与会解读《尚书·禹贡》,民革河南省委会二级巡视员刘倬林出席活动并讲话,民革郑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周朝晖致辞,副主委、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院长范红娟,秘书长李志学与机关干部及师院支部、二七三支部共20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二七三支部宣传委员、二七区文化馆馆长董阳主持。读书会上,大家齐声诵读《禹贡》,范红娟、申梓刚、刘伟、邢艳清、董阳等人畅谈对《禹贡》的品读体悟。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继续多读经典,精读经典,以文化涵养道德,以经典浸润人生,以书香助力成长。据悉,本次读书活动是团结报社“团结读书会”在河南站的一次活动,也是民革郑州市委会“书香民革”建设和“深化政治交接、锤炼能力作风、争先出彩二十大”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晓敏)

读书感悟

二七三支部 董 阳:华夏九州自古一体

在《禹贡》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壮阔的大禹分定九州的历史图景。著书之人依据山川地势,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用一千多字精炼概括了我国山川、河流、物产等方面的内容,展示出古人对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认识。从《禹贡》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也掌握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岳分布西部集中、东部分散等特点。如今,华夏九州自古为一体的观念如同烙印般留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也。”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典范之作,《禹贡》有着深远的意义。“南海”二字最早出现在《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禹贡》所述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从古至今,我国对南海的主权毋庸置疑。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域。我们要以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追求团结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郑州师范学院支部 范红娟:《禹贡》所蕴含的文化向心力

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禹贡》表面上以治水为明线贯穿文章、叙述地理疆域概况,实际上是以治国平天下为思想宗旨,研究《禹贡》避不开其所体现的大一统思想。《禹贡》介绍每州之末,皆言其达于帝都之道,诸州虽然远近不同,但皆言其境内之水连于黄河,再由黄河达冀州之境,因为冀州三面环河,如此一来便于运输朝贡,无形中形成强烈的向心力,使人感到“中”的聚合力量,这也是《禹贡》体现大一统观念之所在。

诵读《禹贡》,不能仅仅将其视作简单的地理著作,而应感受其所蕴含的天下一统、万里归心的文化向心力。在当前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征程全面开启的历史时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了寻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从国家意义上讲,《禹贡》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心理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从世界范围上看,《禹贡》所奠定的“家国天下”的责任伦理和价值诉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为解决当下人类面临的诸多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