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1)

王树山书法原文

一七令·茶 唐代:元稹 茶

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2)

宝塔诗,最早见于隋朝,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作为杂体诗的一种,因其风格独特,在中国古代诗中较少见。以一言起,字数如递增数列,由一个字到七字句成韵,两句一韵,逐句成韵。因而宝塔诗又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视之对仗工整,读之琅琅上口,声韵颇为和谐,节奏极其明快。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3)

这首诗是诗人元稹与王起等人为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郡的名义去洛阳送别,于茶宴上即兴所赋(分司:唐制,中央职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职务者,称为分司。东郡即是东都洛阳)。元稹自注:“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4)

宝塔诗是一种建筑美的诗歌形式,有单宝塔诗和双宝塔诗之分,从一字至七字向下延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白居易、元稹、令狐楚等人都曾创作过宝塔诗,这种形式的诗歌不仅深受古代人的喜爱,也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体诗的时候作过宝塔诗。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5)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茶与诗从很早以前便相互交融,据统计唐代诗词中与茶有关大概有500首,宋代诗词中大概有1000多首。元稹的这首宝塔诗仅仅45个字,细致地描绘了茶的形态、功用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堪称茶诗中的经典之作。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6)

这首茶诗具有形式美、韵律美、意蕴美,在诸多的咏茶诗中别具一格,精巧玲珑,堪称一绝。在形式上,全诗巧用汉字形体,搭造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在韵律上,全部押的是险韵,一气呵成,展现了高超的驾驭文字的功力。在意蕴上,用明月、朝霞、罗织、红纱诸意象,给人华而不奢、色彩斑斓而不目眩、纤巧清丽的视觉享受。在寓意上,“慕诗客,爱僧家”,又定出了茶与禅的相通缘由。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7)

元稹的这首宝塔诗,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8)

宝塔诗的第一个字,本身既点明题目,又决定音韵,同时也限定了全诗的阐述对象和范畴。第二句写了茶的本性,叶香芽嫩,也就是味道香,散着动人芬芳,香叶姿态楚楚动人。第三句,为倒装句,说的是茶受诗客和僧家爱慕,也泛指文人雅士。自古诗酒茶均是一家,文人尤爱。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9)

四五句写烹茶,古代烹茶,大抵为饼茶,故先用白玉雕成的茶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箩把茶筛分,然后用带柄的茶铫煎煎成黄蕊色,方盛在碗中浮饽沫。曲尘花,指酒曲所产生细菌,色微黄如尘。这里单指碾碎了的茶叶粉末。

第六句谈饮茶,“明月夜”、“朝霞晨”点出品茗的时间,不论早晚,大有“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的潇洒。结尾点题,指出茶的妙处,不论古今人,饮茶都可以振奋精神且还助于醒酒。最后也是以此安慰白居易,暂别西京,做客东郡,自在自为。

观音山书法真迹(王树山书法宝塔诗茶)(10)

全诗既谈到茶的本性,也描述了唐人煎煮、饮茶的习俗,还提到茶的提神醒酒功效。此“宝塔诗“扣题紧凑,对仗工整,,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这首宝塔诗涵盖了古人品茶的所有元素:茶叶、茶具、茶汤、爱茶人、品茶环境及品茶境界。构思巧妙精致,玩味十足,趣意盎然,堪称古今茶诗一绝。

王树山书法 请书友鉴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