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比兴手法(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

古代诗歌鉴赏比兴手法(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1)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一、兴的区别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

例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例如: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例如:臧克家的诗《老马》。诗人用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古代诗歌鉴赏比兴手法(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2)

二、兴的联系

我们之所以常常“比兴”并提,是因为“比”“兴”实际上很难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观念(“情”、“志”),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了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

至于“赋”,其影响主要在散文方面,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体,故此不赘述。

三、实例运用

诗经中经典之作《蒹葭》是运用“比兴”的典范。诗一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给读者展现了这样一幅凄清的秋容:烟波浩渺,芦荻遍地,芦叶苍青,白霜点点,创造了一种寥廓、苍凉,执着的境界,和抒情主人公的苦苦追求、惆怅、迷惘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蒹葭》全诗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幅苍茫的图画 ,景物单纯 ,表达的情感却很丰富 ,使读者意会到幽深绵长、回味无穷之意境 。《蒹葭》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人的典型物象。

编辑:心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