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

《青禾男高》: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

《青禾男高》是内地电影中极为少见的功夫漫画片,受到港台风格影响,而故事背景发生在伪满洲国,东北人的热血与傲骨都在此有所表现。欧豪饰演的荆浩等人,可以说是七八十年前的斜杠青年,大学生/古惑仔对抗日本同学/军国主义者/武士道,当然还是我方前辈更为纯粹。

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1)

钮承泽监制的《青禾男高》,与徐克监制的《财叔之横扫千军》,都呈现出一种激扬癫狂的血与骨的战斗属性,区别在于主人公的年龄差距极大,石天是个很有趣的怪老头,而欧豪则是痞子生生的愤怒青年。港台动漫文化受日本影响很大,1971年开始,香港漫画大师黄玉郎创作功夫动漫《小流氓》,讲述七个功夫小子为香港低下阶层打抱不平的江湖故事,而《龙虎门》更是将这股潮流推向高峰。待到马荣成发布《中华英雄》,从而形成香港动漫的两大阵容。《中华英雄》和《龙虎门》分别被刘伟强和叶伟信改编为电影,可以说《青禾男高》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两部电影的一些特点,但又增加了在地化。将动漫功夫与故事发生地结合的更为直接,本来就是监制钮承泽的拿手好戏,他导演的《艋舺》就将台湾一条街拍成了青年黑社会版清明上河图,《青禾男高》就是伪满洲国青年人的心灵投影。

如果没有外界的影响,相对一部分沦陷区的青年,就会被教科书和社会公开谈话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吸引,毕竟独立自主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审视判断出历史的真实非常不容易,《明月几时有》里的茅盾、《青禾男高》中柳禾,都是文化人,都可以通过文章和读书会改变青年人。景甜饰演的柳禾,作为一个睁开眼看世界的青年教师,在地下组织读书会,是为了让东北地区的学生能够不忘本,通过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的阅读,在文化的层面实现觉醒。只要中国文化不失传,暂时的沦陷,并不代表东北就没有希望和未来。

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2)

荆浩对于柳禾的爱恋,还像《诗经》中描写的“君子好逑”,辗转反侧后找上门来,虽然有一些荒唐和闹腾,但是也表明了心意,也能够为了爱改变自己。荆浩是本能的力比多的象征,他的打群架、单挑的能力,时间将证明都是有用的。赶走敌人,不能只靠动口和纸笔,很多时候,武器的批判也非常有效,特别是拳拳到肉的终极对决。

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与骨)(3)

1930年代,从清末到民初闯关东两三轮之后的东北,青年人比例极高,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仓,可惜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并不能长久的保护东北,九一八事变之后仓皇退到关内,成全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此时,日本军人、武士、浪人和农垦移民都聚集在东北,试图将东北建设为他们永久的家园。黑木美纱和林遣都饰演的有野心的姐弟,就是为了实现家族复兴和日本东亚霸业的目标而来到东北。他们必要会与荆浩等人直面相撞,一定要打个你死我活才有意义。动漫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为了这场终极决战而做准备。《青禾男高》的荣誉,在乎欧豪的力与美的展现,在于暴力的宣泄,在于骨头更硬和胆量更强、拳击速度更快的表达,国难当头当有勇士如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