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提起马克思(不是吧提起马克思)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马克思。提起马克思,大家总能想起他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不是吧提起马克思(不是吧提起马克思)(1)

还有他在历史教科书里标准的白胡子老爷爷的形象:

不是吧提起马克思(不是吧提起马克思)(2)

对于马克思的成就和伟大,可以概括为——没有任何其他的理论家像马克思那样构成了历史进程,甚至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并且深深的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但是叁叁这里呢,并不是赞美诗,也非批判者,而是将政治的马克思与思想的马克思分开来看。

弱化意识形态的部分——政治的马克思如前苏联和中国、古巴等等,着重讲述——思想的马克思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传播观念,去给大家介绍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和传播学接轨的,它本身的传播思想又是什么。

如果你之前仅仅在政治课本上学过马克思或者只知道马新观,那就要好好看看这篇啦,了解点马克思的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历史,让你可以在研友面前好好吹嘘下~

不是吧提起马克思(不是吧提起马克思)(3)


01

时代的思想家:手持屠龙术的弑神者

李本森在他的《马克思关于社会冲突的一般的和中级的理论》中这样评价过马克思的思想:无可争辩,马克思是一切时代中的最有影响的社会理论家。因此,他的理论的正当性作为“某种类似于”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中心问题而发生作用。

马克思出生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且浸润于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氛围的德国古老城市特里尔城。

他的父亲是一个很富裕的律师,可以说马克思在成长过程中并不为金钱发愁,按理来说这样出身家庭的孩子是“无知”的,因为自身幸福的时候是看不到别人的痛苦的。但是马克思却同情着穷人、潦倒者和受剥削的产业工人。

他在17岁的中学作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的,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就是大佬啊,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思考这样的问题)

不是吧提起马克思(不是吧提起马克思)(4)

这里插一句,也建议大家如果翻翻自己中学时期的作文或者日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呢——我怎么写出这样深刻的内容。说不定我们当中就可能出现了一位“思想家”(叁叁十分看好你们,写不出来也没关系,努力吧骚年们~)

咳咳,言归正传。“弑神”这一概念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当时已然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

它象征着普通人逃离命运的枷锁、权力的织网、宗教的绳索,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马克思的成长经历也存在着弑神情节,从他的中学时期的几篇文章——渗透着人应有的价值、自由、尊严、幸福等终极价值的关怀可以看出,这与宗教不允许教徒追求现世享乐的教诲格格不入。

上了大学的马克思更是在中学想法的基础上立刻就放弃了宗教的信仰,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且贯穿了后来的人生,并且他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看透了宗教本质的马克思,也是资本主义的强烈批判者,在学生时期他就参加过无数次的咖啡馆关于阶级斗争的讨论,且在后来深入实践调查——例如分析工厂的劳动生活(特别是雇佣妇女和儿童的纺织厂),完成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深刻而强有力的几近本质的批判《资本论》。

此刻的马克思,《资本论》如同屠龙术,他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和无神论者,向宗教、资产阶级发起了他的挑战,他——就是一个手握屠龙术的弑神者,将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炸弹”抛了出去。


02

马克思传播思想的发展

当我们有了如此厉害的,针对资本主义的“屠龙术”后,确实在政治领域起到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国家的诞生。

但是我们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关注不能一直局限于其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仅仅将其作为批判和革命的有力工具。它是系统而庞大的思想体系,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欧洲 19 世纪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其发展到 20 世纪,仍旧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光芒,并没有被精彩纷呈的任何一种新的理论所覆盖。

相反,一方面在其基础上延伸出新兴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理论发展(在第三节会提及);另一方面,又为不少新兴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表现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

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关于传播、新闻的思想了解较少,即便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多次充分肯定现代传播工具和传播媒介在社会进步上表现出的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传播学的爸爸“施拉姆”(奠基人)也曾说过“马克思几乎从来没有谈过传播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对于马克思传播思想多么的忽视。

其实马克思的传播观是现代传播学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对新兴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

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中指出,马克思的传播观深深印象了1900年大洋彼岸的传播学的崛起。

那马克思的传播观念具体是什么呢?他最核心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交往观、新闻自由观、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和大众媒介观等。

马克思主义交往观

最具代表性的是陈力丹所著《精神交往论》。他从马克思所感慨的“交往”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地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交往的各方面论述,阐发他们关于各种精神交往形态(舆论、宗教、文艺、宣传、新闻等)和各种交往媒介(语言、文字、报刊等)的基本观点。

社会交往思想萌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确立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可以说“交往”这个概念,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流通,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马克思主义交往观体现在五个方面:

❶ 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角度。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所以,关于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关系的论述,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而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变化和相互作用中考察它们。

❷ 从社会力量综合平衡角度。一旦原始的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的交织状态被冲破,二者相对独立,社会便处于马克思所说的三种因素(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的矛盾中,精神交往作为其中一个因素(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二者的共同制约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

❸ 从“需要的体系”角度。马克思把“需要”分为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和社会需要两大类,前者是“由生产本身产生的需要”,后者是“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

社会需要既决定人们精神交往的程度、水平和内容,又受制于具体的社会生产结构。

❹ 从历史的物质与精神的继承性角度。马克思认为,精神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活动,一旦形成传统,会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延续存在很长的时间。

❺ 从人的本质角度。人与动物的直接区别在于有自觉的精神活动和交往。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这种区别的,昭示了精神活动和交往对人的本体论的意义,即精神活动和交往是人生命存在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人生命的展开部分。

在展开之中,主体不断感知外部世界,完善心理结构,从而构成了主体生命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新闻自由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思想观念,起源于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简单的说是指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是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和运用。

从本质上讲,新闻自由也就是出版自由(这里有个小提示哦,在世界许多语言中,通常没有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之分,比如在英语中,都被称为 Freedom of the Press)

恩格斯指出,出版自由“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很少在出版自由前面加上“资产阶级”的修饰语,在论述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时经常以“(新闻)出版自由”和“人民权利”来说明。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新闻出版自由具有普遍的形式,而一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或徒有虚名。关于具体的马新观的论述,可以看

➤ 七一,来梳理考试必备的马新观吧

马克思的大众媒介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大众媒介观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的大众媒介观主要是体现他在对报刊职能的认识与评价上。

其二,享有出版自由的报刊是社会的“第三种权力”。他认为“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有第三个因素,这个因素是政治的因素,但同时又不是官方的因素 ……这个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的补充因素就是自由报刊。”

另外他又指出:“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和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其三,自由报刊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总进程中考查了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资本大工业生产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以预见到的现实。

与此同时,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人民报刊(自由报刊)起了重要的作用——它需要依靠人民的普遍信任,也要求自身向人民不断提供新的精神产品。

其四,无产阶级党报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的主要精力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因此在他们的报刊实践和报刊理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报刊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特别是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传播观中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的党报观

该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其无产阶级党报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❶ 党的报刊应成为全体党员的论坛,即党报不仅是宣传党的纲领的阵地,还是全体党员发表意见的论坛。并且不赞成把党的报纸都变成党的机关报,后来召开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大会也确实拒绝了把所有党的报刊改为党的正式机关刊物的建议。

❷ 党报党刊有权批评党的领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袖人物进行批评,是包括党报工作者在内的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

恩格斯曾经鲜明地指出:“批评是工人运动的生命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 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

真题导视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深圳大学2020)

马克思提出的报纸和杂志的区别(西南交通大学 2020)

马克思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华中师范大学 2020)


03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其代表性流派

在第二部分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其一是为新兴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表现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发展自身的理论;另一个方面在其基础上延伸出新兴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以社会批判理论为主要特色。那什么是社会批判理论呢?

学术化一点的来说一种关于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理论,它着眼于哲学、社会理论和文化批判之间的关系,并且对社会现实提供一种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并非源自康德的三大“批判”,它将社会视为一种对抗的总体性,这种社会学还没有将黑格尔和马克思排除在它的思想之外,而是自视为他们的继承者,其“批判”概念就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传统做法中生发出来的。

另外,他们并非是完全迷恋于对正统马克思的分析,还慢慢采纳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以弗洛伊德个体的社会心理学的微观层次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解释的宏观框架。

相信大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都有所了解了吧?总共就那么几个代表人物嘛。但是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旧有知识的反叛或延续,加之自己的思考沿革而生的,所以这里,我们聊一聊法兰克福如何继承的马克思主义和对弗洛伊德的发展呢?

谈到继承马克思主义,得先谈谈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的关系:

马克思曾这样认为:“黑格尔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认为劳动的本质,就是那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也就是说,是那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说是思考自身的、外化了的科学”但是,在感性劳动中自为地生成起来的对象性的人,才是历史的真实基础和历史运动的主角。

其实这一段话呢,实际上马克思就是直接指认黑格尔哲学在本质上是无批判的、思辨的实证主义,并且也暗搓搓的表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在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的。

那被称呼之为西方马克思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就心领神会地get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的真实意义,于是他接过了马克思关于把握历史实践之批判的新型“历史科学”的要求。

在1937年发表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明确规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努力的首要目标是扬弃迄今为止的一切“传统理论”的实证主义

在人类认识的理论方式上必须发生一场彻底的革命,即以“批判理论”来取代(此处应该有一段宏大且热血的BGM作为背景)。

另外,法当克福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时候,听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的想法似乎十分离奇。

因为弗洛伊德关于社会变革的悲观主义似乎与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相当大的违和感,似乎悲观的弗洛伊德和热血的马克思有种“画风不同框”的感觉。

但是一切源于学者的兴趣嘛,就这样“暗度陈仓”地滋养起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兴致,霍克海默在其同研究的同事的撺掇下,开始进行研究,直到弗洛姆的加入才由暗转明。

弗洛姆是一个热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认为马克思的框架不完整且同时主张弗洛伊德的观点也需要得到充实——弗洛伊德将社会结构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接受下来,而马克思将心理因素排斥在对于决定社会结构的经济因素的解释之外。

于是他对以上的 两个“主义”进行补充,认为个体的家庭社会化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力量,甚至成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变化的一个手段都是重要的。

但是很可惜的是弗洛姆退出法兰克福学派队伍(所以在法兰克福代表人物中鲜少见到他的名字),且当他主动退出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他进行了攻击(maybe可能是弗洛姆的退出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就像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突然反叛啥的…)。

尽管在40年代弗洛伊德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影响多少有点降低了,但是学者们研究权威和家庭,并最终成稿的阿多诺等人的重要著作《权威人格》带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

总之呢,对于法兰克福这个学派理论的总体论述,就是认为他们的批判理论以启蒙精神为靶子,实际上直指工业文明,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史。

他们对科学技术滥用、工具理性膨胀、工业文明弊端进行批判和矫正,其核心在于对技术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进步主义的批判。

尽管这些批判都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悲观主义文化批判,但对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张扬、人的异化、价值被贬抑的状况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和深刻的思考。(此处可以背上,在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的总结中可用~)


参考文献

[1]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2019.12)

[2]王德峰.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向. 求是学刊[J],2004(04):24-27

[3]许正林,钱峰.马克思传播思想中的四个核心观念.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7(01):79-87

[4]青年马克思:“一代宗师”是怎样炼成的?

https://mp.weixin.qq.com/s/XrK8XVa7wYZaw9FRYj-elw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