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妙解第七章(道德经问答第7章-)

天长,地久。

问:第六章写:“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本章接着写“天长地久”,两者是不是近义?

答:“天长地久”通常解释为天地长久的存在,总觉得这样理解过于空泛,而且与上一章的“天地之根”不一致。我在上一章解读道:“本章是对周易《屯》卦的阐发,屯的篆书上出头通天,下弯曲是根入地,原指农作物的青苗生长期,扎根于土以利后期生长,字的重点在于强调根部的作用。”天地之根实际上是老子借植物生长规律,强调基础的重要作用。按照周易卦的顺序,第七章自然是老子对周易《蒙》卦的阐发了,《蒙》卦与《屯》卦相对应,讲植物向上生长的原理,老子根据这个原理强调如何借力成长的道理,所以“天地之根”和“天长地久”意义相近。

文 | 杨吉德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周易《蒙》卦,“蒙”字有两解,一是《说卦》:“蒙,昧也。”懵懂无知的意思。二是《周易说解》(杨吉德著):“蒙应该指草本攀爬植物生长在棚架之上。”攀爬植物的藤蔓会向前极长的延伸,要做到超长度的延伸,必须常年扎根于土壤。本章顺承《蒙》卦的主旨,以“天”代指生长的藤蔓,有足够的空间加以延伸;以“地”代指扎根于土壤,可以经历无数严寒而不死,为“天长地久”。

从其它章节看,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见之道。”粮食生产为国家之本,国家有粮才会长久,“长久”与人与粮食作物的生长有关联,故言“深根固柢”。本章的“天长地久”同样不会空泛地指天地,而应该具体到与天地相关联的特定事物上。

为什么要写“天”“地”呢?《道德经》凡写“天下”者都与王治有关,而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的天地去理解。也就是说,本章内容既然写了“天”“地”,就与周国的创建大业有关联,应当从战略思想的高度来理解这些文字。

道德经妙解第七章(道德经问答第7章-)(1)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问:“不自生”怎么理解?

答:“不自生”一般理解为天地不是为自己而生的,但从“生”的字义讲,指的是物的生长,而天地是自然存在的空间,没有生长的概念。三十四章:“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三十九章:“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都是讲的万物生长,没有天地生长之句,所以“不自生”肯定不是天地之生。

按照攀爬植物的生长原理,它要依附于石壁或其它植物之上,自身是无法独自在天空生长的。“其”应该指藤蔓,“其不自生”就是藤蔓不独自生长,而是依附于其它植物进行攀爬生长,如此藤蔓才能长长的伸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生”是长长的生长。

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问:帛书甲本:“圣人芮其身而身先;”乙本:“圣人退其身而身先;”王弼本:“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退、后都与先呼应,“芮”字是不是错字?

答:按说乙本和王本都有道理,只有甲本讲不通,其实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道德经》修改路径的范本。因为对“芮”不理解,乙本的抄写者便用同韵字“退”代替;因为“退”的意念不够完满,王弼便用“后”字代替。要让圣人光彩夺目,应该用“后其身”;但要解释老子原义,还是得用“芮其身”。

《说文》:“芮芮,艸生貌。”段注:“柔细之状。”这个柔细之状就是不断伸展的藤蔓植尖,正因为藤蔓的前部柔细,遇到什么样的阻力都会绕过去,所以它总是处在藤蔓的前面。“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圣人学习藤蔓的生长原理,游离于各种势力之间,所以始终处于领导地位。

“外其身而身存,”原义是藤蔓附着于其它植物之上,而使自身得以生存。从延伸意义上看,借用他人的力量,首先要保证他人的利益,才能保证自己利益的存在。

道德经妙解第七章(道德经问答第7章-)(2)

非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问:“私”字从何说起?

答:这句话看上去很好理解,但严格分析却又很难说清楚。陈鼓应释为:“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前面的“私”字作自私讲,后面的“私”字作自己讲,这样理解总是有些不妥,因为这样就把“私”字的概念扩大了。私心和自身不能划等号。

一般意义上说,人皆有私念,而圣人是没有私心的,有私心还叫圣人吗!但圣人果真没有私心吗?这要看是什么时候的圣人。《孟子》:“圣人,百世之师也。”自孟子后,圣人变成了一个概念,成了一个充满圣洁光环的群体,能进入这个群体的都是没有私心的。但如果我们用孟子的标准解读《道德经》中的圣人,可能就犯了历史阶段性错误。

《道德经》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的主题来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故老子笔下的圣人基本可以锁定为周文王和周武王,本章的圣人亦为文王和武王。

“无私”又何指?圣人“芮其身”、“外其身”的前提是无私,依附于别人来发展自己,必先显示自己无私才可实现。《史记·殷本纪》:“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砲格之刑。纣乃许之。……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这些都是周文王无私的历史记载,他用无私赢得了尊敬和支持,广大诸侯纷纷归属于文王麾下,想必当时还有更多的事迹流传而没有被记载下来。所以在武王观兵孟津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成其私”又从哪里说起呢?“无私”是为别人谋福利,“成其私”是自己得利益。《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武王联合众诸侯国灭掉了商王朝,而将大部分封国分给了自己亲缘之人,而且世袭罔替,这不就是最大的私心吗!从这一点说,句子中的“其”字不能专指周文王,也不能专指周武王,应该是二王的合体。

《蒙·象》:“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说是君子以实现最终成果为目的,在日常行为中要多做受人称道的事情。象辞的思想与本章所论述的思想是一致的。

道德经妙解第七章(道德经问答第7章-)(3)

总结

老子的文笔特色是首尾呼应,天长地久其实就是圣人所追求的私。但天长地久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有具体形态的,这个形态就是本章所依据的周易《蒙》卦的蒙——即无限长度的藤蔓。藤蔓需要借助其它植物或物体才能实现自己的生长,故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强大的目标,应学习藤蔓的生存技巧,一是借力,借别人的力强大自己;二是柔细穿越,柔细可得到不同力量的认可;三是让对方得利,对方先得利才能最终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

译文

天给予了无限长度的空间,地提供了长久生存的土壤。

藤蔓之所以在天地间生长的无限长而且久存,是因为它不独自生长,所以能长长的伸展。

根据这个原理,圣人用柔细的生存之道而使自己处于众人之前。自己不处在利益的中心而使自己得以生存。

难道不是因为没有表现出私心的缘故吗?所以能够最终成就自己的私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