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习(后的第一复习季)

“双减”政策落地后,

转眼间,

一线教学将面临——

“第一复习季”。

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

“双减”背景下的复习季

应有何种样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

重新定位。

第一:明确复习的动机

动机就是内驱力,动机就是生命力。

在做一件事之前,人总要明确“为什么做”。“双减”背景下的复习动机,至少有以下三个需要激活与关注的焦点:

1.注重落实“双基”

“双减”,并不是“不要学习”。相反,更要精准学习。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就是需要落实的“双基”。以小学统编教科书为例,每一册课后的“生字表”“生词表”“语文园地”等,都是复习时,“双基”的“储存系统”,自然成为复习的重头戏。

这些知识能不能“过关”?这些能力有没有列出检测“清单”,这些都构成检测教师复习时最为基本理念的“试金石”,也是复习效果的基本保障。

因此,重提“双基”,认识其存在价值,就是重启动机的第一步。

2.认识学习的规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链条”:学习新知——复习旧知——学习新知。之后又是“复习”……很关键的“复习”环节,就是这一链条中的“接扣”,串联起前后两次学习。让学生投入主动性与精力进入复习,就是感受学习内隐的规律,也是学习效果的保障。

双减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习(后的第一复习季)(1)

因此,让学生明确复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规律,就是激活动机的环节之一。

3.启动对未来学习的好奇

复习,不是炒冷饭,不是重复旧有。复习,更重要的是引申学习,拓展边界,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好奇。复习后将引来考试,迎接漫长的假期,学生是否能够继续学习,都看复习的效果。

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的“神话单元”,在复习时就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山海经》的兴趣,继续了解其他的神人、神事、神迹。

好奇心一旦燃起,将成为燎原之势。学习的兴趣浓厚,不仅能轻松复习,对未来的学习也更充满信心,更显得自在潇洒。

02

第二:优化复习的策略

“双减”前的复习策略就是练、练、练,重复练。而“双减”背景下的复习策略,可以分三个方面实现优化。

1.内容优化:确定“少而精”的复习内容

如同新授课前要备课一样,建议各校的教研组,组织教师在复习期间,举办专项的教研活动。列出每一课需知道的关键知识,需掌握的核心能力。可以使用“过关清单”,对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进行重新规划。

例如,复习统编三下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使用“过关清单”就可以明确知道本次习作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是:学生需能够捕捉并概括人物的特点;写出身边某个人的特点。

本次习作的专项能力评估为:1.能借助教材页面的对话、插画,用词语来形容人的特点。2.能通过日常观察,交流对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印象以及相关事例,为习作准备素材。3.能用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作为习作的题目。4.能联系观察所得,选一位身边的人写清楚他的特点。

本次习作还有常规能力评估:1.能主动朗读习作,和描写对象分享交流。2.能主动使用日常积累的词语,增加人物特点的表达效果。3.能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根据表达的需要,注重使用引号等标点符号。

这样就不至于将“写出一个人”当做是完成复习,同时还可以借助学习效果自查表,有针对性地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估。

双减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习(后的第一复习季)(2)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过关清单

2.形式优化:成立专项复习工作坊

充分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可以将班级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模块区分为各个工作坊,实现小组合作协力,资源最终共享。

例如成立生字词复习工作坊、阅读能力复习工作坊、习作能力提升复习工作坊等。各工作坊的复习资源来自教科书,倒逼学生以更为投入的方式,对教科书知识进行梳理。单元导读页面就有阅读能力要素,单元习作页面就有习作能力要素,口语交际页面的黄色提示条,可以让学生知道口语交际的要素究竟是什么……

工作坊除了梳理知识点,还可以准备典型的案例,也可以借助小组中擅长的方式来展示复习的结果。例如有小组就设计了“沉浸式剧本杀”,让倾听能力、表达能力、知识点记忆等,在有意思的体验中得到复习巩固。

双减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习(后的第一复习季)(3)

3.方法优化:打出“组合拳”

以往的复习,也许是单一的方法——不断记忆。类似于在拳击比赛中,不断出直拳,直拳,还是直拳……这样的方式不仅无效,还很容易疲劳。

“双减”背景下的复习“组合拳”,就是以“练习”为核心,融合了情境、评价、活动三个元素,实现了复习时的时空重合。将整个复习活动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下,及时给予反馈与评价,同时不以“纸笔练习”为唯一的模式,融入了各种各样的闯关、攀登、越级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复习时的乐趣。

双减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习(后的第一复习季)(4)

第三:致力于复习的创新

所谓“创新”,不仅仅指之前所说到的形式创新,策略创新,方法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创新”。具体说,在复习时,可以尝试三个方向的转变:

1.从过去的“炒冷饭”到“想方设法去激活”。让学生从心里觉得复习课有意思,复习课有用。

2,从过去的“重复机械训练”到“致力于复习后的提升”。复习,不再是对旧的知识反复记忆,而是在认知层级上不断迈向深度,让学习不断迈向高阶。

3.从过去的“压实”转变为现在的“灵动”。之前的复习,不断的提示学生要牢固掌握知识。而“双减”之下的复习,要“既往”,更要“开来”,还要实现边界拓展。因为复习也好,学习也好,“双减”背景下的减负提质,只有一个核心目标——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

文章作者|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