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作品离骚节选(离骚节选)

离骚[1](节选)屈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屈原的作品离骚节选?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屈原的作品离骚节选(离骚节选)

屈原的作品离骚节选

离骚[1](节选)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2],朕皇考曰伯庸[3]。摄提贞于孟陬兮[4],惟庚寅吾以降[5]。皇览揆余初度兮[6],肇锡余以嘉名[7]: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8],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9],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10],愿俟时乎吾将刈[11]。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1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13],謇朝谇而夕替[14]。既替余以蕙纕兮[15],又申之以揽茝[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17],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18],谣诼[19]谓余以善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20]兮,总余辔乎扶桑[21]。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选贤任能,立法富国,联齐抗秦。因遭楚国贵族排挤毁谤,被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痛感国家败亡,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注释】

[1]离骚:遭受忧愁的意思。[2]高阳:古代帝王颛顼(zhuān xū)的称号。苗裔(yì):子孙后代。[3]朕:我。秦以前通用人称代词。皇考:对死去父亲的美称。伯庸:屈原父亲的表字。[4]摄提:古代纪年的术语,即寅年的别称。贞:正当。孟陬(zōu):夏历正月。[5]庚寅:即庚寅日。降(jiàng):降生。[6]览:观察。揆(kuí):揣测。初度:出生时的气度。[7]肇:开始。锡(cì):同“赐”。嘉名:美名。[8]滋:栽种。畹(wǎn):古代称三十亩地为一畹。[9]畦(qí):田垄。留夷、揭车、杜衡、芳芷:都是香草名。[10]冀:希望。峻茂:高大而茂盛。[11]俟(sì)时:等待。刈(yì):收割。[12]芜秽:荒芜污秽,指变质。[13]修姱(kuā):洁净而美好。鞿羁(jī jī):马缰绳。比喻自我约束,不放纵。[14]谇(suì):进谏。替:废。[15]蕙纕(xiāng):用蕙草做的佩带。[16]申:重复。茝(chǎi):一种香草。[17]灵修:指楚怀王。浩荡:本指大水横流状,这里比喻楚怀王的任意胡行。[18]众女:指楚怀王身边的一群小人。蛾眉:诗人自喻。[19]谣诼(zhuó):造谣诽谤。[20]咸池:神话中太阳沐浴的地方。[21]扶桑:神话中长在东方日出处的一种树。

【直译】

我是天帝高阳氏的子孙啊,我的父亲叫伯庸。岁星指向寅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的那天我降生。父亲观察我初生的气度,于是赐给我以美名:正则是我的名,字就叫作灵均。

我栽培了九畹的秋兰,又种植百亩蕙草一大片。畦垄上培植了留夷和揭车,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希望这些香草枝繁叶茂,等我去收割的那一天。即使枯萎了也没什么可怕,令我痛心的是多数竟然质变。

我擦着眼泪长声哀叹,人生实在多灾多难。我只是喜好美洁能自我约束,早晨上谏言晚上即被贬官。他们责怪我佩戴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茝兰。这是我本性所喜好的东西,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埋怨。都怪君王是这样糊涂啊,始终不知体察别人的心愿。那些女人妒忌我的美貌,竟造谣诬蔑说我天生好淫乱。道路漫长又遥远啊,我将上下去追求理想。在咸池饮好我的马,然后把它拴在扶桑树上。

【赏析】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带有自叙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全诗373句,2477字,篇幅宏阔,内容丰富,宋代文学家宋祁称其为“辞赋之祖”。此诗大约作于楚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前后,是作者前期任左徒时,因谗见疏后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作者的美政理想,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坚守节操、反对奸佞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首先,诗人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写了自己高贵的出身,表白了献身君国的迫切愿望。但诗人一片赤诚之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却因为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招来了接踵的迫害和打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即是委婉的倾诉。于是诗人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从而由现实逼入幻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但四处碰壁,皆以失败告终。最后部分揭示了诗人去国远游与眷恋故国的矛盾。结尾的“乱辞”直陈以死殉国的本意,剖明心志。表达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悲痛和炽烈的爱国情感。

《离骚》是一部以忠怨之思为主题的交响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开创了抒情与叙事结合、幻想与现实交织,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新文学形式,是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名篇,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而万世永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