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话的说法(你还会说家乡话吗)

关于家乡话的说法(你还会说家乡话吗)(1)

关于家乡话的说法(你还会说家乡话吗)(2)

文/冯可攀

局势推送的《漫谈祭城》系列《祭城话》一篇,在我们当地引起很大反响。作为一名从小在祭城长大的原住民,我自然是都看得懂读的出的。在我有声有色的朗读过程中,一众听者笑的前仰后合,我自己也不止一次的笑场。

细读祭城话,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出现了汉字的不规则组合、语法语汇的无规律调整,还出现了非常多的语音变异。事实上,方言的这种鲜明地域特征,也正是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与普通话相比,方言的词汇更丰富,发音更生动,传情达意更清晰,更容易给人强烈的认同感与亲近感,极近地气儿!

祭城话的渊源从属于郑州话范畴。郑州话,则属于北方话次方言的河南话范畴。据1981年10月8日《郑州晚报》考证,郑州话并不是在郑州本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由旧时的“河南官话”演变而来的。而“河南官话”基本上是在以开封话为主的豫东话基础,随着郑州这个新兴城市而逐渐形成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相当数量的开封人移向郑州,和来自祖国各地操各种方言的新郑州建设者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这个时期,又正值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而北京话与郑州话又同属于北方话次方言,本身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近似。这些因素就使得郑州话在其形成过程中,保留了河南官话的特点,又与普通话很接近。

正是由于郑州话的多元素组成,目前保留在郑州四郊农村的当地方言,在发音上也是存在着区别的。

汉语拼音中的“a、e、i”这三个韵母最为典型,郑州周边发音明显不同。祭城话作为东郊代表,对这三个韵母一般发ei音。南郊基本上发i音,到西郊一带,又发e音。举个例子:

a这个韵母——蛤蟆

祭城话读:黑蟆

南郊读:袭蟆

西郊读河蟆

e这个韵母——咳嗽

祭城话读:kei嗽

南郊读:齐嗽

西郊读:咳嗽

再比如i这个韵母——棘针,就是树上的小刺儿。

祭城话读:gei(二声)镇

南郊读:棘针

西郊读:格镇

当然,以上仅是选取的个别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不具有普遍性,大部分词语的读法仍然还是按照普通话音标发音的。

因为方言,也发生过很多趣事。祭城人爱对心不在焉、拖拖拉拉的人说:卓货,又卖夜夜了。我儿子每次听到后,总会很奇怪的问我:为什么要卖爷爷?他爷爷不乖吗?

还有一次,一个外地人到我们村问陈岗(一个行政村,祭城村北边邻居)怎么走。他是用标准的普通话问的。可怜我村几个老大爷老婶子讨论了半天,谁也没搞清楚这个陈岗是什么地方。最后写出来一看,都笑了:你说的是柴(e)高儿吧。你要早说柴(e)高儿,你这会儿早都到了!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和几个驻马店朋友开的玩笑:歇了歇了来个切(天黑了,家里来个客人)!吃馍馍不服,喝非非不开(馍不熟,水没烧开)……

这些代代相传、口口相授的语言,确实土到极致,土到掉渣,但听起来又总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感怀!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社会化交往程度的提高,普通话已然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年青一代对方言越发疏远,方言逐渐衰落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着地域优秀文化方言,承载着人类最草根、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生动的词汇,蕴藏着深厚的文学价值,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随着普通话的广泛运用,方言必然会向普通话融合;而在融合的过程中,普通话也必然会吸收到方言的精华,两者相依共存、相得益彰。

庆幸的是,方言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行为。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的试点工作。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今年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列入“重点任务”,提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刚刚过去,《人民日报》当天发表了一位语言学者的文章,专门提到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提出“方言与人的乡土文化更为亲昵、更为契合,它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

插播一点小知识

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199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般性大会宣布:从2000年起,国际母语日设定在每年的2月21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


古有: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今有: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金宇澄《繁花》沪语蕴含的吴文化韵味……

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表达的风土人情,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最后想说的是,普通话要推广,家乡话要不忘,当你回到老家的时候,不管你开什么豪车穿什么名牌,一句家乡话,那片生咱养咱的土地,立刻便能认得出咱!

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且行且珍惜!

编辑:局势

邮箱:864332567@qq.com

局势:jushi197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