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

文 | 葶子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欢迎点击上方关注

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每当想起《孔雀东南飞》里的诗句,总为焦仲卿和刘兰芝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动容。

这部取材于东汉汉献帝时期的诗歌,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

字里行间,既歌颂了焦仲卿夫妇的真挚感人的爱情,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作者更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人们对追求个性自由和婚恋自由的强烈的美好愿望。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成为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

虽历经千年,依旧传唱不衰,可见文学地位之深厚,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若是封建制度下的男尊女卑思想和专横独断的家长制,是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悲剧的罪魁祸首,那么焦母刁钻跋扈的逼儿休妻则拉开了焦刘夫妻人生悲剧的序幕。

对于焦母逼儿休妻这件事,很多人或多或少有些疑问:

古代向来提倡女子勤劳贤淑,那么持家有道且聪明贤惠的刘兰芝为何不被焦母所容呢?

今天本文将抛开时代因素的影响,从焦母的人物设定和心理活动方面来分析她厌恶刘兰芝的原因;并且结合故事亲情关系来探寻《孔雀东南飞》对当代婚姻家庭的现实意义。

【恋子情结下的畸形母爱:焦母恐惧刘兰芝夺走自己的情感依赖】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这是文章开头对刘兰芝的描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她的温顺贤淑。

身为女子,她善弹音律,能诵诗书;嫁入焦家,日夜辛劳,勤于家务。

作为人妻,她孝顺长辈,照顾小姑;和丈夫,更是伉俪情深,恩爱不移。

勤奋贤惠,才华横溢的她,怎么看都不该被婆婆万般嫌弃,甚至逼儿休妻。

况且,即便女子地位卑微的古代,被夫家休弃也是要有原因的。

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2)

《孔雀东南飞》剧照

《礼记·本命》明确规定: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意思是说:休妻需要满足其中一条:不孝顺父母,没有子嗣,品行不好,有严重疾病;爱闲谈非议,善妒和偷盗。

论品德性情,刘兰芝是不可能有闲谈、善妒或偷盗等举止的;论传宗接代,嫁入焦家三年的刘兰芝刚满二十,更无法被断定不能生育。

焦母执意要休媳的原因,只剩下七宗罪的第一条:不顺父母。

但这份"不顺父母"的罪名,不是说刘兰芝不尊爱长辈,而是与儿子太过恩爱,违背父母意愿。虽然觉得可笑,但是当时封建礼教下却实有规定。

据《礼记·昏义》记载:

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

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越与公婆的亲密程度;如果夫妻关系太过亲密,则被视为不事舅姑。在这种情形下,是可以把妻子休掉的。

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3)

《孔雀东南飞》剧照

毫无疑问,刘兰芝遭受的待遇是不公平的,而这份不公平恰恰来自焦母畸形的恋子情结。

由于中年丧夫,孤苦伶仃的焦母无形间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和人生希望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在她看来,儿子就是自己的全部,她是无法忍受其他人同自己分享这份独有的亲情的。

而刘兰芝的到来,却打破了她与儿子之间密切的情感模式,将焦仲卿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夫妻感情上。

这种在外人看来合乎常理的改变,对情感失衡的焦母来说却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为儿子结婚,意味着曾经依傍在身的儿子将不再时刻围绕身边,自己将失去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这种巨大的情感缺失对寡居多年的焦母是致命的。

与其说她厌恶刘兰芝,倒不如说她惧怕刘兰芝,惧怕刘兰芝抢走自己的儿子。

所以她想方设法刁难儿媳,即便刘兰芝勤劳能干,三日织出五匹绸子,她还是嫌弃太慢。

特别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自成婚以来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这种感情,更成了焦母心中拔不掉的一根刺。

在这种畸形情感的支配下,为了找寻内心丧失的安全感,她只能将所有怨恨宣泄到刘兰芝身上,用自我回避型人格,来达到自我安慰和自我保护的作用。

也正是这份扭曲的母爱,促成了焦刘两人的爱情悲剧,也造就了焦仲卿的人生悲剧。

【强烈控制欲下的蛮横专权:焦母憎恨刘兰芝动摇自己的家庭地位】

每一份错位的亲情关系背后,往往藏着可怕的控制欲。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种独断专横的掌控也被赋予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名称——为你好。

为人父母者,借助这份"为你好"的爱,也肆意的将时间花费在对孩子的掌控上:小到吃饭穿衣,大到结婚生子。

殊不知,这份爱往往却生疏或摧毁了家庭亲情的联系。

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4)

《孔雀东南飞》剧照

《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中,焦母的控制欲更是将这对年轻的夫妻逼上了绝路。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这是焦母的蛮横,因不喜欢刘兰芝的才情和贤淑,便训斥儿子不该自作主张;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这是焦母的自私,因邻居家女儿更符合自己的心意,便不顾儿子想法,要亲自去提亲;

为儿女着想,是为人父母者的本性,但焦母这份毫无界限感且专横独断的爱,俨然侵犯了孩子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终究把亲情变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焦仲卿告诉母亲:自己没有飞黄腾达的命,只想和心爱的女子白头到老。

可他不会想到,正是这番感人肺腑的话,更加坚定了母亲要休媳的决心。

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5)

在焦母眼里,刘兰芝不仅是抢走儿子的敌人,更成了阻碍儿子仕途的罪人。

她含辛茹苦培养儿子长大成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儿子跻身权贵阶层,从而光耀门楣;但刘兰芝的出现,让儿子沉溺于儿女私情,这是焦母看不惯也是不允许的!

更何况,一向温顺的儿子然开始反叛,这完全使自己在家庭中长期以来的核心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同样的,焦母蛮横刁钻的行事理念,也注定她无法与儿媳刘兰芝亲密相处的。

对守旧古板的焦母来说,刘兰芝饱读诗书,才情横溢,是对自己家庭地位的最大威胁。

她需要的儿媳,不是具有满腹才情和不屈性格,而是乖巧听话,能亦步亦趋的服从她掌控的旧观念女子。

说直接些,她要给儿子找的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不是感情交流的知心人。唯有这样,才能稳固她的家庭地位,也唯有这样,才能不影响儿子仕途!

很显然,刘兰芝是无法舍弃骨子里的真性情而屈服焦母的蛮横专制下的;焦母更没有办法去掌控有着书香气息且才华横溢的儿媳。

对焦母而言,休妻已成必然。

而在儒家思想提倡的孝道中,父母之命,莫敢不从!

纵然焦仲卿百般难舍,也不得将妻子遣送回家。

在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时代背景下,封建家长制的专权和焦仲卿遵循的愚孝理念,使焦母毫无疑问赢得了博弈的胜利;可是这份具有强烈控制欲望的母爱,也最终成为酿造孩子悲剧的幕后推手!

【浅析故事对现代婚姻家庭的启示】

任何被称为经典的作品,都有它纯粹的文学价值和复杂的现实意义。读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思想的引导下,对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孔雀东南飞》这首叙事诗也是如此。

初读诗篇,感怀于刘兰芝的真性情,动容于夫妻两人至死不渝的美好爱情;

再读诗篇,愤懑于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对人性的压榨,悲叹于时代桎梏下人们身不由已的命运。

而如今真正置身于柴米油盐的生活后,从焦家冲突矛盾的亲情关系中,更领悟到了《孔雀东南飞》这部故事给予现代婚姻家庭的重要启示。

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6)

一、关于亲情:真正的父母之爱,是一场适当得体的退让。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肯定是为了孩子好,这点毋庸置疑。

但很多时候,这种付出却往往成为了带有专横色彩的强烈控制。

主要表现在: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变相操控孩子的思想和生活,将自己定位成亲情中拥有绝对支配权的核心人物,不允许孩子的行为违背自己的要求。

故事中焦母对焦仲卿的训斥,更体现了这种强烈的控制欲。

但这种看似保护孩子的做法,却更容易促成孩子的极端反叛。

焦仲卿的"自挂东南枝"除了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更是对焦母这种专横控制欲的无奈抗议。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说,父母的强烈控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是无法弥补的。很容易令孩子长大后的幸福指数降低,对外界依赖性增强,缺乏果断思维和独立意识,成为无担当无责任的巨婴。

这样的爱,是对孩子人格性情的终生囚禁。

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对双亲而言,家庭教育首先是保持自我教育。

而父母的自我教育,便是认识到孩子是单独的个体,孩子的发展需要放手和自由。只有适时得体的退让和放手,才是对孩子完整人格的最好保护。

二、关于家庭:婆媳矛盾的根本,大多源于男人的不作为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围绕爱家庭关系中的一大难题。

在古代,受封建家长制和愚孝观念的影响,婆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以夫妻间的分离为结局。《孔雀东南飞》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是这样,《钗头凤》中的陆游和唐琬也是如此。

这是时代礼教的弊端,也是时代人性的悲凉。

在当今社会,受女权思想的觉醒和人格魅力的独立,使女性摆脱了腐朽道德的束缚,但婆媳矛盾始终围绕在众多家庭中。

由此可见,这份矛盾并非是时代制度的产物,而是家庭错乱关系的必然。

身为母亲爱护儿子,这是人之常情;身为妻子与丈夫恩爱,更是情理之中。

婆媳之间最关键的纽带,是身居其中的丈夫;婆媳关系是否矛盾,更在于丈夫态度。

冲突不断的婆媳关系,少不了愚孝无能的丈夫。

在文中,焦仲卿是想解决母亲和妻子的矛盾的,但是他做的更多的是在两人之间来回游说,没有做出合理有效的调解行动,一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更是火上浇油,坚定了强势的焦母休妻的决心。

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7)

而高情商的男人,一定是懂得将母亲从统治家庭的主导地位中拉下来,放到和妻子平等相处的位置。这种做法也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和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

只有摆正位置,才能舍弃驾驭的心思,两者之间才能懂得尊重。

三、 幸福秘诀: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家庭才会和睦。

对于很多父母来讲,子女是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很多家庭有了孩子后,夫妻之间的关注度也明显下降,把更多的注意力给了孩子。

但这种关系既不利于夫妻和谐,更不利于家庭和睦。

要知道,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只有融洽美满的夫妻感情,才能营造出温馨浪漫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特别是对于和公婆居住的夫妻来说,只有明白家庭中最优先的关系是夫妻,拥有第一发言权的也是夫妻,这个家庭才会稳如磐石。

子女对父母的孝,并非言听计从,而是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判断能力,能守护自己的幸福;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非为孩子而活,而是将生命的重心慢慢从孩子身上剥离出来,让孩子学会走自己的路。

这样的孝道与关爱,才是奠定幸福家庭的基础。

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原句 细品孔雀东南飞(8)

【放在最后的话】

这个故事,可恨的是世道,可怜的是有情人。

焦仲卿是可怜的,虽有护妻之心,却无护妻之力。

他读的是圣贤书,便要遵那腐朽的封建礼教,在母命不可违的传统孝道中,也只能用殉情表达自己对刘兰芝的忠贞爱情。

刘兰芝是可怜的,虽知书达礼、温顺贤惠,却依旧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

前有强势婆婆厌恶遣回,后有家兄逼迫再嫁。在这种专横冷酷的家长制压迫下,"举身赴清池"的悲壮也成了她唯一的解脱。

对于整个时代来讲,焦仲卿和刘兰芝这份炽热坚贞的爱情,像是一道耀眼夺目的白光,劈开了幽深黑暗的封建制度,让世人看到了腐朽的礼教纲常"吃人"时的丑陋模样。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待鲜活的生命逝去,家人才愿成全这份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种带有滑稽色彩的浪漫结局,令人痛惜哀叹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礼教压迫人性的抗议和嘲弄。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千年时光流转,两人的爱情虽不为世间所容,却成了后世坚贞爱情的绝唱。

愿你我为这对悲情夫妻感怀之余,也坚守爱情的忠贞,懂得珍惜身边人

将心心念念的爱情,经营出充满温暖和浪漫的模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