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赵克红 赵克红洛水清风

洛阳赵克红 赵克红洛水清风(1)

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洛河,泱泱东流,不舍昼夜。

站在河岸边,丝丝缕缕的清风拂过河面,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洛阳历史上的清廉故事。公而忘私的大禹、立法倡廉的周公、一代名相狄仁杰、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以及在这里著书立说的司马迁、班固、陈寿、司马光……数不清的历史人物在这里登场,涌现出许多明君、贤后、能臣、廉吏,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话。先贤们勤政爱民的本质、清白坚韧的追求和廉洁奉公的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始终浸润着这座城,感染着这座城里的人。

强项令——董宣

秋日的一个上午,我来到洛阳老城东大街132号,一棵树干直径盈米的古槐从院内伸出了墙外,树身扭曲倾斜,虬枝苍劲横空,葱郁的树冠覆盖了街道,这便是有名的“董宣槐”。相传,这棵槐树是为了纪念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洛阳有名的“强项令”董宣而栽种的。

董宣的脖子究竟有多硬?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可以想象得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董宣是洛阳令。他上任不久,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一向目中无人,骄横跋扈。她的一个奴仆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按照王法,杀人者应当偿命。但这个奴仆一直藏在公主府内,官府无法将其捉拿归案。一天,湖阳公主乘马车出游,那个杀人的奴仆随行,董宣立即带衙役上去拉住公主的马,拦住公主的车,当场抓捕并斩杀了那个奴仆。

湖阳公主大怒,立刻跑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召董宣进宫,要将他廷杖打死。董宣镇定地说:“陛下中兴汉室,德业至高无上,公主却纵容奴仆乱杀无辜良民并故意包庇,还怎么凭公信治理天下?您不用打我,我宁愿自杀!”说罢头撞殿柱,顿时血洒朝堂。

此时,光武帝对事实真相已经明白了几分,让太监拉住董宣。但为了顾全公主的面子,他吩咐董宣给湖阳公主磕头认错。董宣坚持不肯,太监就强按董宣的头,但他两手撑地,梗着脖子,就是不肯低头。

董宣由此声名大震。嚣张跋扈惯了的洛阳豪强闻之胆寒,行为大为收敛。对此,洛阳百姓无不拍手称赞,称其为“卧虎”,还唱歌赞扬洛阳太平,“董宣衙前再无人击鼓鸣冤”。

董宣当了5年洛阳令,74岁时病逝在任上。光武帝派使者去吊唁,使者看到董宣的尸体用布裹着,家中只有一辆破车、几斗大麦。光武帝感慨地说:“董宣这样廉洁,到他死了我才知道!”于是,下令以大夫的规格安葬了他。

洛阳赵克红 赵克红洛水清风(2)

先忧后乐——范仲淹

伊川县万安山脚下的许营村,埋葬着一位流芳千古的人物——范仲淹。

范仲淹任参政知事后,可谓位高权重,薪高禄厚。他告诫子孙:“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在给子孙留下的《家训百字铭》中,范仲淹训诫并要求子孙“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范仲淹一生节俭,《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记载,范仲淹做官几十年间,未增加一名仆役。不仅如此,范仲淹一生奔波各地任职,长期居无定所,直到死也没有置办一处宅第。

范仲淹不仅自己做到了清俭一生,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孩子生活俭朴。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会“忍穷”,甘于清贫。《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范公常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听说儿媳将饰以锦罗帷幔,范仲淹立即传训其子:“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范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在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影响及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俭朴的家风。

范仲淹虽清正节俭,却乐善好施,他把自己的大半俸禄及所得赏赐都用来接济别人,如创办义庄、周济穷人、赐赏部下等。一生为官的范仲淹没有钱财,以致一生贫困,最后死的时候竟然“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真正做到了清清白白。他墓前的道路被络绎不绝的瞻仰者踩出了凹槽,他的清正品行深深镌刻进了洛阳的廉政传统文化之中。

洛阳赵克红 赵克红洛水清风(3)

清廉俭朴——司马光

在中国,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不广为人知的是,他还以清廉自律为洛阳留下了一笔至为宝贵的财富。

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到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司马光在洛阳居住长达15年之久,主持完成了巨著《资治通鉴》的编写。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高权重,却始终保持着清廉之风。

司马光每年往返洛阳和老家夏县两地时,沿途州县官员都想设宴表达敬意,但他自律甚严,从不打扰沿途地方。一次,陕州知府刘仲得知司马光要路过,早早便派人在路口等候。司马光却绕道而行,快到茅津渡口时被刘知府带着好酒骑马追上。司马光说:“我不是有意拒绝刘大人的好心,但见到沿途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哪有心思享受这美味佳肴啊!”

司马光为官四十余载,妻子死时,竟拿不出办丧事的钱,只好把在洛阳仅有的3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这就是被后人传颂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的自律还体现在他对子女的教育上。司马光的祖父、父亲和他自己三代都是进士,但生活都十分俭朴,勤政廉洁。他要求儿子牢记“清白相承”的祖训,节俭持家,他撰写的家训《训俭示康》成了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自己也常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其子司马康也是“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人称廉士。

不但他本人廉洁自律、儿孙清白相承,就连他家雇的守园人都受到熏陶。一次,他从独乐园门前经过,见新盖了一间厕屋,就问守园人建屋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守园人答,是游人给的赏钱积攒而来。司马光说,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守园人答:“难道只有相公您不要钱?”当时,陕西、洛阳附近的人都以司马光为楷模,与他对照看齐,学习他的好品德。良好家风的辐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清官廉吏,不仅名留青史,其品质更会浸润后世。董宣、范仲淹、司马光等虽已去世千年,但他们甘于清贫、恪守自律的品格,似沥沥春雨,早已融进河洛大地。

正是源远流长的河洛廉政文化,赋予了洛阳城无穷的底蕴!这一个个永留青史的清廉故事,像缕缕清风拂过,更像一面面镜子,时至今日,对我们的道德建设和廉政建设,仍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洛阳赵克红 赵克红洛水清风(4)

(作者:赵克红,国家一级作家、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洛阳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洛阳市作协主席,郑州铁路局作协主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