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员外还魂是哪一回(蒙冤入狱何其险)

蒋海松  《西游记》中的“寇员外还魂”是一个典型的冤案,虽然出自神话故事,但是对我们反思古代冤案何以形成依然具有重要启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寇员外还魂是哪一回?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寇员外还魂是哪一回(蒙冤入狱何其险)

寇员外还魂是哪一回

蒋海松

  《西游记》中的“寇员外还魂”是一个典型的冤案,虽然出自神话故事,但是对我们反思古代冤案何以形成依然具有重要启示。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即将到达灵山时,经过铜台府地灵县,遇到一个虔诚供佛的寇员外寇洪。他门前设了一个“万僧不阻”之牌,希望能够供奉一万个僧人。在此之前,他已经斋僧长达24年,供奉了9996位僧人,唐僧师徒四人正好凑足万僧。寇员外见到唐僧等人极其高兴,用最隆重的礼节邀请他们住下。每日鲜花素果,好生招待。

  唐僧等人住了半个月后,婉拒了寇员外继续留住的请求,希望早日到达灵山,寇员外只好给长老送别。他举办了一个十分隆重的送别仪式,锣鼓喧天、经幡蔽日,一直送到十里长亭之外,宾主双方才依依而别。

  但是,送别仪式太过招摇,引起了县上一伙歹徒的注意。这伙人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听说寇员外供奉唐僧有如此丰厚的供养,断定是一家有钱的大户。于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强盗们破了寇员外家的大门,杀将进去,把金银财宝抢劫一空。寇员外上前阻拦,被强盗一脚踢死。“三魂渺渺归阴府,七魄悠悠别世人”,好不凄惨。

  悲剧发生以后,寇员外的夫人为此十分嫉恨唐僧师徒。她认为,寇员外就是因为供奉唐僧才招致如此祸端,悲痛之下,把唐僧当成了替罪羊,说他们是“一伙送命的僧”。于是到官府状告唐僧四人,寇夫人说道:“我躲在床下,留心向灯火处看得明白,点火的是唐僧,持刀的是猪八戒,搬金银的是沙和尚,杀人的是孙行者。”

  县衙的刺史也是个昏聩之人,听信了寇夫人一家之言,没有证据审查,没有其他的证人证言,就非常草率地给唐僧定了罪,并点起兵马去追拿唐僧。

  这故事也是诸多巧合。唐僧一行人离开以后,正好遇到那伙作案后逃走的强盗。孙悟空施展神通把强盗用定身法定住,把寇员外家的财物夺了回来。唐僧四人知恩图报,准备把这些金银财宝送还寇员外。不曾想,路上正好遇上了刺史派来捉拿唐僧的兵马。众兵卒一拥而上,把唐僧他们一齐捆了,拉到了县衙。

  唐僧师徒一到县衙就遭受到了刑讯逼供。刺史和他的手下直接用上了“脑箍”的刑罚,也就是用绳子勒人的脑袋。“脑箍”这种刑罚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脑箍是拷打犯人的刑具“头箍”,起自唐代。《朝野佥载》记载,酷吏索元礼用“铁笼头”,把犯人折磨得“脑裂髓出”。《宋史·刑法志》载“或缠绳于首,加以木楔,名曰:‘脑箍’”。

  唐僧念紧箍咒用来约束悟空,头戴的金箍其实就来源于“脑箍”刑罚与束发用具的混合体。孙悟空是铜头铁脑,勒了好几次都把绳子勒断了。但唐僧细皮嫩肉的,受此外力,怕是得一命呜呼。

  除了“脑箍”,唐僧师徒还受到了一系列的酷刑,“推入辖床,这个扣拽了滚肚、敌脑、攀胸。”辖床,是扣押人犯的大型木制的枷锁,滚肚是用来捆绑犯人腹部的绳索,敌脑是扣住头部的绳带,攀胸是扣胸的绳带。这都是古代酷刑文化的写照。

  孙悟空觉得在监狱里被折磨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于是决定显神通洗刷冤屈。法律意识强烈的孙悟空这次并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而是直接用法力,飞到寇员外家,假装寇员外还魂,躺在棺材里面说起话来:我是你们的父亲,你们告错了人,阎王在下面非常生气,如果不到县衙去撤回这个诉状,阎王要斩草除根。寇员外一家吓坏了,第二天就到衙门撤回了诉状。

  孙悟空又故技重施,让刺史家中挂着的先人画像显灵,为唐僧等人伸张正义,受到惊吓的刺史连连承诺,“等明天小侄升堂,当庭释放”。第二天刺史升堂的时候,孙悟空再度显神通,变成了一个浪荡游神,法力无穷,差点把县衙一脚踹翻,衙门上下人心惶惶,立马释放了唐僧等人。

  救完师傅,孙悟空又到地府找到地藏菩萨,讲述了寇员外的种种冤屈,地府听闻这是个一心向佛的好人,便让寇员外还了魂。寇员外还魂以后,现身说法,告诉家人歹徒杀人,唐僧救人的真相,这才真正洗刷了冤案,皆大欢喜。所谓“地辟能存凶恶事,天高不负善心人”。

  从法律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实际上讲述了古代冤假错案的一些普遍现象。

  其一,冤狱之灾的普遍性。故事发生在灵山脚下,取经即将成功,虽然抵达佛国,却并非净土。《西游记》这回当中并没有妖怪出没,却让唐僧受了牢狱之灾、皮肉之苦,比被妖怪捉去折磨还惨。

  其二,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昏聩无能、贪赃枉法。尽管在本案当中,寇员外夫人嫉妒唐僧受到极高的礼遇,存在挑拨离间的情况,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县衙刺史根本没有审查,直接就偏听偏信了片面之词,典型的“葫芦僧判断糊涂案”。在原著中对县衙刺史的描述是“少年向雪案攻书,早岁在金銮对策。常怀忠义之心,每切仁慈之念”。本是按照儒家的科举考试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腹经文却泥古不化、大而无用,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审案。

  其三,冤案的平反极其困难。平冤昭雪依赖于悟空的神通,依赖于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在本案中,如果没有悟空的神通,冤案也根本无法洗刷。这恰好折射了在《西游记》创作之时,遭遇法律不公平,他们只能寄托于一些清官、侠客,寄托于神话故事的时代背景。

  责编:高恒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