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实身份是汉贼吗(曹操是盗墓贼的祖师爷吗)

一代枭雄是盗墓贼的祖师爷?

汉灵帝死后,京都大乱,董卓拥兵自重,后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曹操就是其中一支力量。为了筹集军饷,曹操就打起了陵墓的主意,不仅如此,他甚至还设置了专门的盗墓机构,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

曹操真实身份是汉贼吗(曹操是盗墓贼的祖师爷吗)(1)

所谓“发丘中郎将”,发即是发掘的意思,丘则是坟墓。“摸金校尉”则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通俗地说,这俩官职就相当于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

曹操盗得最著名的墓冢是芒砀山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永城芒砀山西汉王陵墓群,位于永城芒砀山境内,自汉梁孝王刘武起,梁国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均安葬在这里。梁孝王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弟弟,出生皇室,富可敌国,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他的陵墓也是工程浩大。

梁孝王墓、梁孝王夫人、李王后墓等斩山作廊,穿山为藏,规模宏大,构筑规模大于明十三陵四倍,被中外考古界称誉“天下石室第一陵”,并且,陵内设有中国最原始的冰窖和最早的坐便厕所,陪葬之丰厚,真是应有尽有。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考古工作者对汉梁孝王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虽然已被盗过,但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许多文物袁绍攻伐曹操时曾发布过一份檄文,指责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檄文的起草者是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三国演义》也说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但清代历史学家毛宗岗评价《三国》的这一说法是“文人曲笔也”,真相不得而知。

黄巢:40万人盗乾陵还是失败

乾陵全景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875年,王仙芝等击败了镇压的官军。黄巢生性喜欢动乱,与兄侄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声势日益浩大。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879年,他兵围广州,880年,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12月1日,兵抵潼关,12月13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没过多久,884年,黄巢败死狼虎谷。

黄巢如此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肯定是需要大量资金的,盗墓就是他的一个财路,在他的盗墓行径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盗乾陵。相传,黄巢为了盗乾陵,动用40万起义军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但挖了半座梁山,只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起义军根本弄不清乾陵的内部结构,找不到乾陵的入口,还挖错了方向。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

众所周知,曹操麾下骁将如云,却没有像“蜀汉五虎将”之类的说法。虽然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入一传,且有“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的评述,但由于《魏书九·诸夏侯曹传》已将与曹操有血亲关系的诸将列出,因此“五子良将”在曹营地位似乎还低一层次。不仅如此,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无论战绩、能力也参差不齐。那么哪几位是曹操麾下真正一等一的名将呢?本文根据史料分析,排出最为曹操倚重又战功赫赫的“四大金刚”。

一、曹仁

曹仁字子孝,沛国谯人,为曹操堂弟。建安二十五年,拜为车骑将军,进封陈侯,增邑至三千五百户。黄初二年,拜为大将军,后迁为大司马。黄初四年去世,加谥号忠侯。

——战绩:初平四年,随曹操破袁术,大有斩获。征讨徐州时,常督骑兵为前锋,屡败陶谦军。兴平二年,攻陷句阳城,生擒吕布部将刘何。建安三年,从征张绣,略城虏众三千馀人。建安五年,在鸡洛山击败袁绍部将韩荀,又劫掠并焚烧袁军粮谷。建安十四年,代理征南将军守江陵,抵御吴将周瑜。

——勇武:曹仁一生中最经典也最具挑战的军功,当属对垒吴蜀两位超级名将周瑜、关羽。虽然对阵初期均居守势,但曹仁都咬牙坚持,并逐渐扭转被动局面。尤其是江陵一战,更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他的非凡骁勇。当是时,魏将牛金被数千吴军阵阵包围,长史陈矫等在城上看到他们即将覆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盛,谓左右取马来”。陈矫等人都劝曹仁:“贼众盛,不可当也。即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但曹仁义无反顾,亲率数十随从出城直冲。当成功解救牛金等人后,曹仁发现还有人没有突围,又折返回阵,直至救出所有魏兵。

——谋识:在魏将之中,曹仁属识见过人。袁绍与曹操官渡相持时,派遣刘备攻掠数县,多方也纷纷起兵响应。自许县以南,官员百姓惶惶不安,曹操深感忧虑。曹仁认为,南方因为我军眼前形势紧急,势必不能出兵救援,又加上刘备强兵压境,因此背叛我们。但他指出“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曹操深表赞同,派曹仁率骑兵击败刘备,收复了全部叛县。建安十年,曹操平定河北后,曾下令攻陷壶关,将城里的人全部活埋,结果城池连月不下。曹仁提出,围城必定要留一个门不攻,为的是给人留一条生路。如今宣告他们必死,势必人人坚守,且壶关粮食储备充足,进攻会伤亡惨重,围困则旷日持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三国志·魏书九·曹仁传》)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果然城内人投降。

二、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建安十年,封荡寇将军。建安二十年,拜为征东将军。黄初元年,拜为前将军,先后进封都乡侯、晋阳侯,增邑至二千六百户。黄初三年去世,加谥号刚侯。

——战绩:建安五年,与关羽同为前锋解白马围,击破袁绍军。建安七年,随曹操在黎阳讨伐袁尚、袁谭,立有战功。建安九年,率军攻取赵国、常山,招降黑山孙轻等贼将。建安十年,攻破柳毅等辽东叛军。建安十一年,攻讨荆州,平定江夏郡诸县。建安十四年,督领张郃、牛盖平定氐六县叛乱,斩杀陈兰、梅成,授假节。建安十八年,与臧霸同为前锋征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营,擒获东吴都督公孙阳。建安二十年,与乐进、李典守合肥,以寡敌众,逼退孙权举国之师。

——勇武:张辽是真正的常胜将军。建安十二年,张辽随曹操在柳城征讨袁尚,忽与敌军遭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亲手将自己的大旗授予。张辽率军出击,大败袁尚,斩杀乌丸单于蹋顿。建安十四年,在天柱山攻击陈兰、梅成,此山高峻陡峭,道路狭窄崎岖,敌方筑营其上。众将认为,兵少道险,不宜深入攻敌。张辽指出:“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于是在山下安营,大败敌军。曹操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最展示张辽超凡武略和绝世英豪的,当数合肥大战。建安二十年,孙权率十万大军进围,张辽奉曹操密函决定主动迎击。

——谋识:张辽无疑是足智多谋的良将。建安六年,张辽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历经数月,粮秣将尽,众人商议准备退兵。张辽却说:“这些天,每次我巡视围城营垒,昌豨总注目凝视。而且他的士兵发射的箭日益稀少,一定是心怀犹豫,所以才没有力战。我想用言语试探一下,或许可以诱劝他投降。”果然,昌豨跟着张辽来见曹操受降。此后曹操责备张辽孤身冒险赴敌巢穴,称非大将所为。张辽拜答道:“因为明公的威信著称四海,我奉您的旨令,昌豨一定不敢加害于我,所以才如此做。”建安十三年,曹操命张辽屯军于长社。临出发之际,军中忽有谋反者起事,半夜营中火起。张辽对左右说:“不可惊动。这不会是全营皆反,必是叛变之人想制造混乱动摇军心。”(《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于是传令军中,不反乱者安坐勿动。而张辽率亲兵数十人,守立军营中央。不一会儿军队就安定下来,即时擒获首谋者,将其斩首。

三、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建安十二年,封横野将军。建安二十年,封平寇将军。黄初元年,拜为右将军,先后进封逮乡侯、杨侯。黄初七年,增邑至三千一百户。太和元年去世,加谥号壮侯。

——战绩。建安元年,击败卷县、原武叛军。与史涣在河内斩杀眭固。建安五年,与史涣率骑兵在故市截烧袁绍辎重。建安十三年,随曹操出征攻中庐、临沮、宜城地,又与满宠在汉津征讨关羽,与曹仁在江陵抗击周瑜。建安十五年,随夏侯渊去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斩杀贼首商曜。建安十七年,与夏侯渊平隃麋、鄜、夏阳叛军,斩杀梁兴。建安二十年,解将军张顺之围,攻克陈福等三十余屯。建安二十三年,击败蜀将陈式,确保曹军后方通道,授假节。建安二十四年,以声东击西战术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黄初元年,与夏侯尚击溃蜀将刘封,与曹仁攻克吴将陈邵驻守的襄阳。黄初七年,与司马懿击败吴将诸葛瑾。

——勇武。充分体现徐晃英气逼人的是与蜀军的数次对抗。徐晃毕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力挫关羽,此役在三国史上有扭转乾坤的价值。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樊城围攻曹仁,并水淹魏营七军,降获于禁,俘杀庞德,一时间声势“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曹操遣徐晃救援,然“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徐晃便在阳陵陂屯驻,假装修建一条大沟堑,显示要截断敌军后路之势。关羽见状,烧掉营垒撤走。随后徐晃孙武、穰苴。”

——谋识。徐晃之智,在与关羽的争锋中已显示的淋漓尽致。当然,此类事例还不少。建安九年,曹操利用袁绍死后袁谭、袁尚相争的矛盾,北上攻打冀州。易阳县令韩范假意投降又据城抵抗,曹操遣徐晃前去围剿。徐晃并未一味强攻,而是写了封信陈明利害,韩范遂以全城投降。

四、张郃

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人。建安二十年,封荡寇将军。黄初元年,拜为左将军,先后进封都乡侯、鄚侯。太和二年,增邑至四千三百户,拜为征西车骑将军。太和五年,被飞矢击中身亡,加谥号壮侯。

——战绩。建安九年,随曹操攻克邺城,大败袁尚。建安十年,随曹操在南皮消灭袁谭势力。建安十二年,征讨管承、陈兰、梅成等人。建安十六年,随曹操出征击败马超、韩遂,围攻安定并降服杨秋。建安十九年,随夏侯渊击败马超,并平定宋建叛乱。建安二十年,进至岩渠,被张飞击败。建安二十四年,与刘备隔汉水相持,授假节。黄初元年,随曹真平定胡羌。黄初四年,渡江攻取洲上屯坞,击败孙盛主力部队万余人。太和二年,败蜀将马谡战于街亭。

——勇武。张郃一生恶战频繁,但最猛烈的一次对抗是与蜀将张飞过招。张郃在汉川“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三国志·蜀书六·张飞传》)。张郃此后屯驻广石,刘备率精兵一万余人,分作十部,乘夜猛攻张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虽然两战均处劣势,但张郃也充分体现其坚韧。特别是夏侯渊战死后,魏军一度惊慌失措。张郃受命危难之际,“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三国志·魏书十七·张郃传》)可以说,张郃在大厦将倾时力挽狂澜,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谋识。张郃是曹营极富谋略的将材。早在袁绍麾下时,他就预见曹操将袭取乌巢粮草,建议率军从速加以解救。诸葛亮二出祁山后猛攻陈仓,魏明帝召张郃西进抵御,行前曾问:“等将军到达,诸葛亮会不会已经攻取陈仓?”张郃知道蜀军粮食供应无法保证,不能久攻,回答道:“在臣没有到达时,诸葛亮就已经退兵了。屈指计算蜀军的粮食,不够吃十天的。”张郃日夜兼程,进军南郑,诸葛亮果然已退走。

蒿里行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真实身份是汉贼吗(曹操是盗墓贼的祖师爷吗)(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⑴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⑵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⑷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⑸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⑺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⑻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⑼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⑽刻玺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⑾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此句以下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⑿万姓:百姓。以:因此。

⒀生民:百姓。遗:剩下。

曹操真实身份是汉贼吗(曹操是盗墓贼的祖师爷吗)(3)

【作品鉴赏】

《蒿里行》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蒿里行》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蒿里行》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名家点评】

(明)钟惺:“关东有义士”四句,古甚,似《书》、《诰》、《誓》。“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群力牵制,不能成功,尽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败,亦未免坐此,□□又云: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久矣。(《古诗归》)

(清)陈祚明:“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凉,笔下整严,老气无敌。(《采菽堂古诗选》)

(清)张玉榖:此叹二袁辈讨董卓,以不和滋变,乱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说起,欲抑先扬,作一开势。“军合”六句,转笔接叙当时诸路兵起,迟疑起衅,公路竟至僭号之事。“铠甲”四句,正写诸路兵乱之惨。末二,结到感伤,重在生民涂炭。又云: 二章皆赋当时之事,而借此旧题,盖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挽之辞,用以伤乱后丧亡,固无不可。且上章执君杀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万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与《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两相配合,勿徒以创格目之。(《古诗赏析》)

(清)宋长白:余按此诗全在“淮南弟称号”一下八句,即桓温谓王敦“可儿,可儿”之意。老瞒不自觉其捉鼻也。(《柳亭诗话》卷十二)

(清)方东树:“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

作者介绍

曹操

曹操真实身份是汉贼吗(曹操是盗墓贼的祖师爷吗)(4)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真实身份是汉贼吗(曹操是盗墓贼的祖师爷吗)(5)

中文名

曹操

别 名

字孟德、号吉利、小字阿瞒

国 籍

中国(东汉)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职 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主要成就

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

《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谥 号

武皇帝

庙 号

太祖

陵 墓

高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