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特点起源和代表作(川剧发展史上一个时代)

笑非老师是公认的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他是以表演、导演和戏曲教育名世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多说了。

川剧的特点起源和代表作(川剧发展史上一个时代)(1)

这里,我来说一说笑非老师过去很少有人谈及的一些建院史上对川剧的重要贡献。

一个剧团,演职员工能够长期在一起工作,行当齐全,经过长期的合作,形成一定的演出风格,剧目才可能逐渐丰富,演出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各自的拿手好戏多,戏经久耐看,这样的剧团才是一个好剧团。我们成都市川剧团(当时成都观众大都称“三益公”剧团),就是当年得到内行和成都观众都承认和“点赞”的这样的好剧团。新中国成立初,配合政府下农村搞“土改”,进工厂、到军营,结合当时政治需要,编演了一批现代戏,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起了很好的效果,享有盛名。

川剧的特点起源和代表作(川剧发展史上一个时代)(2)

1957、1958年又吸收了张光茹(电影演员冯喆的爱人。对她的引进,李青、夏阳也出得有力)、白美琼、张德君,等等。再加上解放初期的徐文耀、杨淑英、易征祥、吴伯祺等,笑非老师吸收、引进的人才,从不讲门户之见,只要是人才,他都讲“五湖四海”。我们成都市川剧之所以强大,人才济济,笑非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里讲一下50年代整风运动中的一段往事,也可从另一面佐证笑非老师的功绩。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后,紧接着就是反右派斗争……有人就给笑非老师贴出了大字报,揭发他“到处偷人”(就是指他引进了外州府县的各类艺术人才),是“挖社会主义文艺墙角”。

从这一点说,笑非老师是我们成都市川剧第一家被人民政府接管的“政府大团”的主要创建人、奠基者一点不为过!

这是川剧史家们尤其该书上一笔的。

因为,后来1959年成立的成都市川剧院,就是在这第一家“政府大团”成都市川剧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是现在的人越来越不知道这些历史了。再加之我们川剧从来在理论、史论建设上就薄弱、不大重视,连我这样的学生辈都早过“古来稀”的年龄了,当然知道笑非老师这一辈老先生们在建院史上的特殊贡献的人就更加少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招收的学员,先后于1960年和1961年毕业,他们已能担当日常的演出了。笑非老师和杨为老师组织筹建成立的成都市川剧院青年川剧团,就是以这批娃娃为主。大家既演主角又演配角、群角。正是青年时期,大家都想在艺术上提高,有所收获,对配角、群角都不太愿意去演。这种情绪下,当时领导们都拿着不好办。笑非老师是当时主持全面工作的业务团长,他就提出可否招收一批专演配角和群角的娃娃,学期二年,可拿实习生的工资。我们这批学五年的毕业生,实习两年后才能拿演员级别的工资。过去戏班里有一行当叫“德胜会”,就是专去“穿角”(群角)的人。此方案一提出,大家都很赞同,有人还戏称李老师的主意是“四十元买死”(意思是指两年后就能拿正式演员的工资)。当然,如果内中有好苗子,也要培养成材。笑非老师说:一桌子好宴席不光是有鸡、鸭、魚、肉,还得有红白二萝卜。其实,这里笑非老师讲的是一个戏曲院团艺术人员的艺术层次结构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从一个剧团的人员配置来看,他老人家的想法和思路是符合戏曲院团实际的,他有管理剧团的才能。

今年是笑非老师从事川剧事业八十年,我认识笑非老师也六十多年了,他演出、导演、教学和管理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我2013年去北京先后五次拜访老人家,他很关心我们剧团的情况,演出了什么戏?招收了多少学员?学习情况如何?哪些人去教学等等方面他都很仔细地问。一个九十高龄的老人了,还如此的对川剧关心,真正可敬可贵可爱戴。从退休至今,他还写了几部书,为川剧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资料,这些川丑艺术的文萃,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所说:“蕴涵着笑非先生在内的历代川丑艺术家创造的精华,可以说是一座喜剧艺术的宝库。”(郭汉城《重构“舞台剧”的一面明镜——评李笑非剧本集〈川丑流派〉》)时任文化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同志读过他的书后,曾专门写信向他致敬,称他的著作记叙了川剧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记忆,给予了赞肯和极高的评价。真正是一生为川剧献身的可敬老艺术家、教育家、导演,我们剧团的创建者、优秀的剧团领导人。他老人家却很谦虚地说:“我是一个川剧老兵。”

老人家马上就九十二岁了,我祝福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2016年8月1日于美国亚特兰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