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

谈到人文社科类申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语言能力要求高、专业冷门小众、未来就业出路不明确等。虽然人文社科在美国的大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它都只是少数国际生的申请目标。

然而,如今文科申请的竞争却日益激烈。首先,在跨学科的大势所趋之下,一些人文社科专业和理工科的跨学科结合越来越紧密。其次,人文社科美好丰富的就读体验,吸引着许多英语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的申请者。

不仅如此,美国前30大学(尤其是藤校)录取的纯理科学生少之又少。冲藤成功的大多是有着丰富课外活动背景的文科学霸,所以很多理科生也开始选择申请人文社科来"曲线救国"。人文社科方向,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中国学生采取的申请策略。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1)

Part 01

何为人文社科?

所谓人文社科,其实包含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而这两大类所包含的科目也大有不同。

所谓人文学科,是以观察、分析及理性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和知识的总称。包含的学科有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

而社会科学就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比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社会),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及相关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社会科学起源于公元193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其内容包含了心理学、语言学、犯罪学、教育学、生物学、医学、伦理学、艺术、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及地理学、管理学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学科。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2)

广义上我们也会把“社会科学”,作为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人文社科常常被人们作为理工科的对立面,和自然科学一起构成了美国本科所推崇的博雅教育,也是西方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即使是骨子里流着理工血液的MIT和加州理工,都开设了如人类学、历史哲学、政治科学等人文社科专业。推崇博雅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更是要求所有在校学生都要修满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课程才能毕业,人文社科在美国高等教育行业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其实,有不少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和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人类学就是一门在研究人文、社会的同时和自然科学息息相关的专业学科。人类学家不仅需要精通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还需要对生物、化学、地理等知识有所涉略。

人文社科对很多国际生来说,常常只是“曲线救国”策略的一种替代选项。其实,除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很多人文科目在国内外都算冷门专业,历年申请的人数一直都很少。造成其冷门的主要原因有三:

(1)人文社科往往对英语语言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要能完成标化考试以外,还需要通读历史文学作品和提交论文报告等,这不仅针对国际生,甚至对很多英语母语的学生都是一个坎;

(2)很多申请者对人文社科为何物,本科会要学什么,申请该准备什么一头雾水;

(3)人文社科未来的工作出路不如理工科和商科来得明确。

那么它们的实际状况是这样的吗?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揭开美国本科人文社科的庐山真面目。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3)

Part 02

人文社科的申请形势

我们以美国前30中人数最多的UCLA为例,这所学校在学生构成和专业选择上在美国前30大学里也最具有代表性。截止2022届学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录取者数据中仅自然科学就占据了学生数量的52%,加上工科学生13%,理工科学生占了人数的65%。

在UCLA所有在读31,002名本科生中,人文学生数量仅有2,548,社会科学学生除去热门的政治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生也仅剩3,613,人文社科学生占比总共不过19.9%。

在这里我截取了一些常见的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申请录取人数的对比(部分转学,部分本科)。竞争激烈的电脑科学录取率依然低至8%,而申请人数相差不多的社会学录取率则高达35%。因此,人文社科明显比理工科好录取。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4)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如果申请人文社科方向难度低,那是不是会有很多学生选择把自己包装成人文社科申请者的样子,导致人文社科申请难度大幅度增加呢?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一名理工科学生并不能通过“包装”完全改头换面。如果你想学习A专业,那么你必须要在活动、奖项、文书、推荐信等等申请材料中,展现你对A专业的热情、投入、成就,这都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至少需要:

(1)申请者对人文社科真的有兴趣;

(2)申请者有人文社科基础;

(3)申请者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相关活动。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5)

Part 03

人文社科的活动奖项

申请文化研究的学生需要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方向,如东亚文化、中世纪意大利文化、拜占庭时期君士坦丁堡文化等等,之后的活动和研究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方向,不用把所有的文化内容都研究一遍。

申请人文社科方向的活动,最好能有一到两个是长期坚持、并且与学术研究相关的。由于人文社科研究的特殊性,很多社会性研究都必须是长期的个人观察记录。比如说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医患关系探究,那么ta可以先找到具体课题,去医院报名成为志愿者并收集原始资料,这个研究活动可能会逐渐发展成一个校级课题,甚至是一个比赛的参赛项目。随着申请者相关知识的不断完善,研究资料的不断累积,申请主线的不断推进,最终可以在教授指导下成为一篇完整的论文。

当然,学术论文并不是研究的唯一目标,围绕兴趣方向可以做的活动有很多。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成立社团,创立公众平台,呼吁大众关注此类问题并普及相关知识,参加医疗课题相关的演讲辩论项目和比赛,展现自己的演讲及反应能力;也可以参加医学相关的写作项目,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竞赛,能在高含金量比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都是需要足够的事前积累,厚积薄发的。很多从小开始专注理工科竞赛的学生,长期以来获得的知识积累都是理工科方面的,那他们是怎么成功做到“曲线救国”的呢?往往理工科的学习研究都是具体到某一个科目:数学竞赛不会考察你的物理,而化学竞赛不会加入超纲的生物知识,这样的泾渭分明就是理工科的一大特点。人文社科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竞赛也是跨学科的居多。

不少人文社科的比赛考验的是学生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越能在其中表现出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学生,就越容易获得好成绩。那么,我们有哪些人文社科相关的比赛可以参加呢?人文社科类型的比赛活动主要分成五大类:学科竞赛类;演讲辩论类;写作类;社会问题分析解决类;博雅教育相关暑期活动。

(1)学科竞赛类:这一类比赛比较有知名度和含金量的是哲学奥林匹克竞赛和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这两个比赛入门难度不是很高,但专业性比较强,和其他奥赛项目一样每年只有一场。也有一些其他的学科竞赛,如泛太平洋应用语言学协会和中学生哲学大会等,但是它们的含金量和推广度都没有奥赛高。

(2)演讲辩论类:演讲辩论类的比赛范围很广,比赛时间也基本全年覆盖。常见的演讲辩论比赛如全美演讲与辩论协会主办的NSDA,中国全国高中辩论赛NHSDLC,中国希望之星演讲比赛,全国高中生模拟法庭PPMT,APEC未来之声等等,涵盖的主题也多种多样。

(3)写作类:写作类竞赛的比赛时间也是全年分布,主题多种多样,考察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

(4)社会问题分析解决类:包含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的综合性比赛,常见的比赛有如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CTB,全国青年观察竞赛YOC等。这类比赛一年大多只举办一次,而且需要组队,最好能提前准备。组队比赛并不意味着比赛难度会变低或每个人的工作量会减少。人文社科组队赛的常见形式是发现社会问题、收集数据、实地考察、了解分析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对整个成果进行展示。为达到这样的成果,需要团队各方紧密协作、提供资源、发挥长处。每个团队的人数是有限制的,这类比赛中,发现自己长处并挑选合适队友十分重要。

(5)博雅教育的暑期活动:这是近年来在中国快速兴起的项目,有不少是由接受过美国大学博雅教育的学生回国举办的。它们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性接触人文社科的平台,看到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有一些活动的参与者在第二年成为了活动的组织者,这也是人文社科方向学生体现自己领导力的常见形式。三士渡今年夏天就开展了博雅教育的线上课程,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古希腊哲学的乌托邦,凯撒和罗马共和国,文化、写作与思考等。授课的老师有来自耶鲁的在读博士,毕业于圣母大学的人气文书老师等。

总得来说,人文社科能参加的比赛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学科的涵盖面颇为广泛,理工科学生也能参加。比如,一个学习数学的学生可以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帮助解决社会学的问题。实际上,社科类比赛的学科门槛较低,并不意味着拿奖容易。要赢得这些比赛,往往需要缜密的逻辑和强大的思维能力,很多时候还会要求有优秀的文笔。这些比赛最考察的是学生跨学科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正因为人文社科比赛的对跨学科多方面能力的考察,参加这些比赛也能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6)

Part 04

人文社科录取案例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三士渡学员的真实案例,来分析各个活动的优势劣势和含金量,以及如何将活动联系到自己的主线方向,打造一个完整、可信、有血有肉的人文社科申请形象。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7)

2019年三士渡美本申请的130余名学员中,申请人文社科的学生有了63人,几乎达到了一半。但是除去热门专业的经济,心理学和政治科学,剩下的文社科专业仅有31人。

由此可见,即使大家知道冷门人文社科申请难度低,这些专业还是有点“火不起来”。然而,每年申请进入哈耶普斯的学生几乎都是在这些冷门专业上颇有建树。同时,我们发现大多数选择申请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都来自UWC或美高。这些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在高中时就获得关于人文社科学科的课业资源,在选择专业上有先天优势。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学生A的例子。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8)

同学A申请的第一方向是政治科学,在早申阶段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然后在常规申请阶段又被威廉姆斯学院、阿莫斯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录取。标化方面,A同学获得了1550的SAT和113的托福,非常优秀,但仅靠成绩是不够打动普林斯顿的。A同学的主线奖项非常突出,就是写作,从政治论文到诗歌创作无所不包,在申请形象中把自己优秀的写作能力展现到极致。Jack Grapes和John Locke都是高含金量写作比赛,在AO心里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方面,A同学的前两个活动直接和国际政治局势相关。她所在的国际学校得天独厚的政治地理环境,给学生提供了难民营志愿者活动和校际国际时事研讨会的机会。A同学把握住了这两个机会并长期坚持了下去,将它们发展成了自己的主线活动。

主线活动之外,A同学通过兴趣爱好体现了自己的个人特色。女篮队长和中国文化角丰富了自己爱好体育和中国文化的形象,且这些活动都是长期坚持做的,体现了她坚持不懈的品质。最后,A同学用一个超高含金量的夏校TASP证明自己一流的学术能力。由此,坚持不懈、学术能力突出、英语写作水平极强、对国际政治事务长期感兴趣并愿意投身其中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招生官必然把持不住,赶紧递上一张心动的offer。

第二位B同学的活动奖项与A同学相反,更偏重于公众形象和演讲表达。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9)

B同学的比赛主线几乎都是演讲辩论,而且不止局限于英语的演讲辩论,B同学还把自己的法语能力也转化为了活动奖项的一部分。B同学在NSDA拿到了全国团队赛亚军,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在全国法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及最佳演讲者的双重优胜,且在SAT 2和AP上都选择了法语,可谓是主线非常明确。流利的第二外语能让给招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B同学申请的第一专业方向是语言学,第二专业方向是法语,在活动上下足了功夫将这两条线穿插关联起来。方言保护项目、跨校法语社团和语言学社团,都是B同学花了多年时间参与创立或成为主席的。除此之外,B同学还展现了自己的辩论水平和舞台能力,比如歌曲创作和辩论社。配合1560的SAT和117的托福,B同学斩获了剑桥、康奈尔、伯克利、西北、杜克等多所高校的offer。

第三位申请人文社科的C同学就比较特殊了,奖项几乎都是理科方面的,而且也都不算最一流。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10)

C同学的活动奖项并不“人文社科”,不仅有物理碗、欧几里得数学竞赛、数学社团,还有触碰到雷区的计算机科学。那么他是怎么扭转形象的呢?

第一点就是选课。C同学所在的学校提供IB人类学课程,他在IB两年的学习中都选修了人类学作为自己的文科课程,并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绩。在人类学学习中,他也意识到这门课程作为人文社科,和理科其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点,也是C同学整个申请形象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他和朋友们创办了一个人类学暑期夏令营,招募了专业导师,并吸引了十几名学生参加,成功在学生中普及了人类学的概念,推广了人类学学科。这个活动对于学校招生官,甚至对于学校人类学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闪光点。包括人类学在内的那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慢慢消亡的专业来说。C同学作为一名高中生拥有如此有效的推广能力是很厉害的,甚至会比一项深入的研究更能激发部门教授对该学生的兴趣。

当然同其他优质的人文社科活动一样,这个推广必须是持续的、有专业知识支撑的,才能更受青睐,脱颖而出。单论理科奖项方面的成就,C同学其实并不算突出,在物理数学上比他做的更好的学生一抓一大把。相比于拿现有的奖项去申请物理,C同学“曲线救国”申人文社科的策略无疑是正确且成功的,在早申请阶段中直接获得了卡尔顿学院的录取。

这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会担心:我没有多年学习第二外语的经验,我的学校也没有提供人类学课程,更没有国际政治活动平台,那我在申请人文社科专业的时候是不是就在活动奖项上比别人先天要弱了呢?

不是这样的,社会上开放给所有学生的资源还是非常多的。我们来看D同学的档案,学习如何把手边的机会和资源用到极致,最后拿到卫斯理学院和明德学院的录取。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11)

来源:三士渡

在D同学的活动中,模拟联合国、CTB、环境马拉松、哲学奥林匹克都是向所有学生开放的。在活动方面,D同学没有太多适合自己女权方向的资源,于是选择自己开办社团和志愿者活动,参加线上的研究项目。D同学的优势就是把自己能参加的活动和比赛做到最好,平衡好标化成绩GPA和活动奖项。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过那么多专业)(12)

Part 05

人文社科的就业形势

自数字信息化时代兴起以来,人文社科专业就开始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如今大众认知意义上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无非是计算机科学、工程、金融经济这些专业。然而就如同组成宇宙大部分质量和空间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一样,组成人类社会大部分价值也不是肉眼可见、肉体可触的工业产品,而是蕴含在产品甚至整个社会中的文化、规则、生产资料和社会规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放缓了科技发展和工业制造的脚步,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对消费者,也就是对人的分析上。以我学习的人类学专业为例,从数据上来看,在学术机构以外,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大公司如微软、谷歌、英特尔、苹果、乐高、Uber、星巴克等都是全球人类学的雇主。其中微软是除美国军方外全球人类学家的第二大雇佣者。人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参与品牌定位、产品设计、用户市场调研及策略制定的各个阶段。在应对当前越来越强调人本的商业环境和人工智能等科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潜在伦理道德危机中,他们的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的,社会学、心理学、公共政策或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在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都能看到非常多的机遇。而且这机遇也在变得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人文社科比起理工科更注重社会本质和人类内心的稳定和进步,这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大环境下,工作机会将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增长。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学生和家长的是,“曲线救国”申请并不是一剂万灵药。就如同理科一样,不同人文社科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强项,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能在这个科目上能做到多大的成就,申请到什么档次的学校。不是说看到学长学姐通过历史专业进了斯坦福,你也开始抱着二十四史看不懂也死命啃。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脚步,最后达不到别人的高度,又失去了你自己的形象。申请是一场复制不了的旅途,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最后肯定会有心仪的学校为你投来橄榄枝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