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著名的原理(经济的自然原理)

经济学著名的原理(经济的自然原理)(1)

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再定义(36)

四、货币、资本和利率(15)

除了降低利率外,扩大货币发行量也是政府提振经济的配套手段。如果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造成货币的交换价值下跌,从而影响了货币的总需求,这会间接地影响利率的走势。要想弥补货币交换价值的下跌,只有通过投资来获取更高的收益。也就是说,这一系列政策对生产者和投资者更为有利,对那些不参与投资的个人消费者来说就比较不利,这同样会扩大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裂痕,造成贫富分化的后果。降低利率的效用是递减的,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不再起作用,反而会出现凯恩斯所说的“流动偏好陷阱”,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却会越来越大,严重损害了个人消费者的利益。因此,零利率或者负利率政策属于极端的货币政策,它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善投资的效率,仅仅人为地扩大了投资的规模,实际上是消费者在给投资者让利,从而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长期实行这种政策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效果,没有其它政策的配合就难免影响社会的稳定。

那么,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什么是适当的货币供应量?为什么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现象难以避免?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从货币进化的历史中去寻找。我们知道,货币是在私有化出现以后为了解决物物交换的困难而创造出来的。货币从商品中独立出来以后就产生了交换价值,这是货币最基本的价值。当商品和货币之间的流通越来越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地位越来越明确后,多余的商品经常要转换为便于保存、可供未来交换之用的货币,这时货币的流通价值、贮藏价值就显现出来。随着商品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越来越大,货币在消费的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出它的消费价值。当一些人手中的剩余货币越来越多时,就会考虑用它们来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回报。投资的需求就产生了投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需求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些价值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凭空捏造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