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致良知(良知也包含了情绪)

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致良知是唯一的核心,王阳明所强调的良知就是,抛开无用的欲望和私念而达到的一种修为和修养。

传习录致良知(良知也包含了情绪)(1)

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两句话,对于致良知有着不一样的解析,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使良知变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做障蔽。

王阳明的学生跟王阳明写了一封信,信里面是这样问着说:气质美好的人,善德尽显,缺点也都融化消失了。那么什么是善德尽显呢?怎么样才能做到让一个人的缺点融化消失呢?

传习录致良知(良知也包含了情绪)(2)

王明给这个学生这样解释说:良知本来是明的,气质欠佳的人缺点多,对于良知的遮蔽也越发厚实,良知不容易显现出来。一个气质佳的人,缺点原本就少,没有太多的一个屏障,稍微用一些致良知的功夫,所有的良知就变晶莹剔透的显现出来。即便有一些渣滓,也像热水上的浮雪一样,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屏障呢。

有一些本来不难明白的,你之所以在这里产生了疑问,想必是因为一个“明”字没有弄明白,也是由于稍微有一些急切的心。以前我曾经和你探讨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并不是像后来的儒生所说的明善那样简陋而已。

传习录致良知(良知也包含了情绪)(3)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俑之妙矣。

有一天,王阳明的学生写信说到,我曾经在心中体验,每当喜怒哀乐的那种情感产生的时候,即便这种情感到了极点,只要我心中的良知察觉,心中的妄念就慢慢的会缓解或者消失。

有的时候开始动气的时候就被制止了,有的时候在发作的时候被制止。有的时候,发作之后才幡然醒悟,但是我感觉两者往往是在悠闲无事的时候,才能住在心体,在喜怒忧乐发作的时候,都体现不出来是怎么回事呢?

传习录致良知(良知也包含了情绪)(4)

王阳明就说: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具有发而中节之和,具有感而遂用之妙用。

然而你所认为的良知往往是在悠闲,没有事情的时候住在这心底,这话还有毛病。良知虽然不凝滞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之上,但是喜怒哀乐,这些情感也不在良知之外。

王阳明的学生认为很多事情,在情绪到达心中的时候,才察觉自己的良知,有的时候那些喜怒哀乐,情绪上来之后才幡然有悟,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回事?王阳明就说,如果只认为良知,是在悠闲无事的时候主宰自己,最后情绪是有问题的。因为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就是属于良知当中。

传习录致良知(良知也包含了情绪)(5)

王阳明所强调的,时常自省,时常察觉自己内心的良知。在更多的时候,除了在平常闲来无事的时候去察觉,去反省之外。当你在一些情绪上来,比如说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同时,也时常自省。

发现自己的良知,这才是一种我们应该修炼的一种心态和境界。很多事情,良知这个东西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情绪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