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分组结果(试图摆脱男性凝视)

《乘风破浪的姐姐》有多火已经不用多说了。

表面上看,《浪姐》是个选秀节目,它邀请年龄30 ,在业内已经有资历和名气的出道女艺人,通过训练和考核,最终选出5位成员组成女团重新出道。但六集下来,明眼人都能看出选秀只是外壳,它实质是一档真人秀,节目的制胜法宝是姐姐们各自的魅力,她们之间的碰撞冲突还有“女性友谊”。

张雨绮在《浪姐》周边的访谈节目《定义》中说了句大实话,正是因为大家无法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30 女性的精彩故事,转而求其次,只能在真人秀综艺中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戏剧张力。

时下流行的影视剧往往还是以男性叙事为中心的。无论是《欢乐颂》中作为职业女性的刘涛,还是女尊剧《传闻中的陈芊芊》,在展现了女主的独立与自我之后,剧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滑入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所谓的“大女主”与“女尊”最终不过是“玛丽苏”的一张皮。

而聪明的观众早就厌烦了这一套,对比来看,《浪姐》则聪明太多了,这档节目太知道女孩们希望在这群30 的姐姐身上看到什么,以及不想看到什么了。某种程度上,《浪姐》一直在试图摆脱男性凝视。也呈现了部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诉求,弥补了当前影视作品刻画女性形象的力不从心。

宁静的怼天怼地,张雨绮的火爆性感……这两位现实中的“大女主”气质比电视剧里真实且丰富得多。随着节目播出到第六集,野心勃勃的蓝盈莹,不争不抢的钟丽缇、狼性的张萌,佛系的黄龄、自卑但一直在努力的吴昕……这些在影视剧中可能只能演刻板化的白富美,傻白甜、“第三者”、恶婆婆等的演员艺人们,在真人秀里获得了更细腻的更被观众接纳和讨论的“人设”。姐姐们的微表情都被一一放大,成为“浪学”分析的素材。

浪姐分组结果(试图摆脱男性凝视)(1)

以张雨绮为例,长久以来,我们影视剧中偏好的女性形象是柔顺的、易于控制的。女性甚至被教导不论多么强势,都要顺从于男性,即使是火爆女主,也得是男性盖章的火爆,才能被视作“可爱”。而张雨绮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受男性控制的,也跳脱出男性凝视的性感和可爱,那个名场面是,当黄晓明让张雨绮团,给魏大勋重新表演一次公演中的“眼神杀”时,张雨绮压根没动,而是让黄晓明蹲到镜头底下,然后对他说“好,免礼”。

浪姐分组结果(试图摆脱男性凝视)(2)

节目中的好多姐姐此前也被贴过“性感女神”标签。阿朵、钟丽缇等姐姐之前拍过的《男人装》随着节目的热播又被翻出,在虎扑等男性向论坛中针对她们身体的指指点点依然铺天盖地。而节目组在形式上努力地要跳脱出“男性凝视”,将现场的评价权完全交给了女性观众。姐姐们在女性氛围中的表演更加轻盈。不管是性感的身体展演,成熟的女性魅力,还是甜美、可爱、帅气的各色风格,都得到了女性观众的肯定。这可能是因为在女性集体的观看中,相比男性对女性的物化,女性更能欣赏女性的个人魅力。随着表演跳脱出“男性凝视”,女性身体也跳脱出了男性定义的框架,也在提醒男性明白,女性对身体的展演不一定是为了他们,这可能已经是中国电视真人秀史上的一大进步。

节目组也意识到了女性之间的情谊才是讨巧的部分。脱离了“宫斗”叙事,训练与集体生活这些姐姐们的“后台”生活才是观众们想看的“正片”。在火锅、小龙虾、奶茶与面膜这些寻常之物中,姐姐们的宿舍生活有了烟火气。黄龄给每个姐姐花样剪衣,张雨绮与金莎之间关于情感问题的探讨,万茜给其他姐姐剥虾……这些女生之间特有的相处方式与小心思,每个女生看了都能会心一笑。

正如万茜所说,“女人是可以帮助女人的,这种东西都是一种来自女性的力量。”在训练房中姐姐们互帮互助,相互分担的情景也让人动容。大姐大宁静最初“不愿意跳舞”,但是在队友的带动下,她成为了最努力的姐姐。在团队中,郑希怡帮宁静分担队长的唱跳,甚至愿意为了宁静改变公演曲的风格,两人分开之后在宿舍门口的对谈也非常真诚与坦率。如果说真有“团魂”的话,“团魂”可能就是一种女性互助的力量。

浪姐分组结果(试图摆脱男性凝视)(3)

《浪姐》展现了女性群体的多样性——“真人秀”完成了影视剧没有完成的部分,节目组也在努力营造一种“女性共同体”的感觉。现场观众全是由五百位女性组成的“浪花”。网友们也发挥创造力,给各位姐姐们组CP,“绮趣蛋”、“茜言万语”这些戏谑的名字背后,也是对姐姐们情谊的一种肯定。这些都说明,当女性共同体被放在公共领域中,所能体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她们往往更能共情,在公共议题上,为女性发声的大都是女性。

不过,节目一开始吊足观众胃口的是它号称将突破大众对女团年龄界限的刻板认知、吴梦知的“百万文案”将《浪姐》的价值观定调在“突破”。可是播出到现在,除了第一期通过杜华代表“传统女团标准”被狂怼了一番,号称要重新定义女团之外,还有多少观众在意这个节目要如何定义女团?

当观众们被各种话题热搜牵着鼻子走的时候,还有人记得那些不符合节目价值观的发言吗?宁静下意识的“好多娘们啊”,以及“母里母气”的评论里不自知的性别歧视很快被其他热搜挤走;钟丽缇“我永远18岁”的宣言和伊能静大肆追求少女感也与节目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同样早被观众忘了。姐姐们在化妆室里表现出的对瘦和美的焦虑可能也是对年轻人不够好的示范。节目的审美也没有朝多元化去努力。

当然,在价值观激烈碰撞和各种杂糅的社会中,期待一档综艺节目能够拥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也是不现实的,指望一档节目能缓解年龄焦虑,甚至改变女性地位更是想太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