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的《枫桥夜泊》因为意境优美,自唐代以降一千多年,几乎“逢诗集必收录”。这一首诗很多人小时候都背诵过,八十年代的时候,还被人编写成流行歌曲传唱。

可是许多人不知道,这首诗中描写了一些“可能是错误”的现象。因此自从宋朝时起,一直受到诸多文人指责和批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怎么会出现在“夜半”;以及“江枫”是什么,“霜漫天”又是什么“超自然现象”。

解析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1)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他的《六一新话》中点名批评了《枫桥夜泊》,说:一些词人为了贪图对“意境”的描写而违背常理。“理有不通,亦是语病”,一个有语病的诗句,肯定不是好诗句。

于是,和欧阳修持相同观点的一派,与坚持有“夜半钟声”的另一派,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反而让这首诗出了名。

其实,在争论大爆发之前,《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就得到了唐代文人的认可。多次被选录进不同的诗集。后人因为张继这首诗,不断“题咏枫桥”,硬生生把普通的枫桥打造成了著名风景区,张继的诗作又反过来借景色出名。二者互为因果,雪球越滚越大,一滚就是一千多年。

很多人爱上这首诗,是因为他们从诗里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其实他们不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个“鬼故事”。

一、《枫桥夜泊》的“钟声”之谜

张继的《枫桥夜泊》有三个谜题,其一是诗的第一句提到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都知道,霜是降于地面的,它虽然也可以落到树的枝丫上,但是绝不可能像大雪一样“漫天”。

解析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2)

同样是自然界中因严寒导致的水分结晶,只有雪花才能一片一片,缓慢地在天空中飘洒而下。因为过程较慢,才能将其视为弥漫飘飞于天空之中。可是,“霜”不是雪,霜是因为寒冷而凝结在物体表面上的水气。

其实,张继在诗的第一句中说“霜漫天”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寒气自地面升腾而起,月落的夜晚,江面上的冷得连空气中的水分都开始结了冰霜,所以才说“霜漫天”。

张继诗中的第二个谜题是“江枫”。江枫指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指江岸上的枫树,有人说是指“枫桥”。后来才知道,原来张继是化用了《楚辞·招魂》中的诗句。

屈原在《招魂》中写到:“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张继把它归纳成了一个词,就叫“江枫”。它既代表着秋天的伤感,又代表着对逝去故人的思念。“江枫”代表的枫树林结合“渔火”,来“对愁眠”,有一种由静入动,由热闹到冷清的感受。

解析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3)

张继诗中最后,也是曾经最大的一个谜题,是寒山寺夜半响起的钟声。人们普遍认为:寺院的钟声总是在早晨或中午。并且“暮鼓晨钟”,晚上难道不应该敲鼓吗?欧阳修也因此对张继这句诗大加批评,“文理不通”,根本就是一个病句嘛!

这种情况,比“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少年人还要过分。那少年人,只是感情上造假,你直接来一个大病句。这样的病句诗还出了名,不能忍!

不过,欧阳修的批评文章一出,张继的“粉丝”们也没闲着。一个叫叶少蕴的人,也写了一本诗话张继作证说:欧阳修以为寒山寺不会夜打半钟,事实上是他自己不懂。吴中的山寺,人家就是夜半打钟。

另一个叫陈岩尚的人也写了一本诗话说:欧阳修不了解情况,我在姑苏一带当过三年官。当地寺庙经常夜半三四更打钟。一间寺庙打钟,别的寺庙听到了,就集体打钟。现在还这样打,可能就是唐朝传下来的习惯。

解析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4)

《唐诗纪事》还特别给这种“夜半钟声”起了一个别名,叫“无常钟”。这无常听起来有点“鬼意思”,倒和张继诗中招魂的“江枫”意境暗合了。不过,后来有人考证出白居易、皇甫冉等唐代诗人都曾经在诗中提到这种“半夜钟”。于是,争论才拉下了帷幕。

二、《枫桥夜泊》背后的“鬼故事”

张继这首诗之所以出名,除了因为文坛上的这一场大争论之外,主要还是靠它本身的气质。

在《枫桥夜泊》开头的两句诗中,共用了六个意象,简单明了,含蓄抒情,画面感极强。后来元朝的马致远作《天净沙·秋思》的时候,一连用了九个词,营造出了一种西风古道的极致画面感,不知是否从中受到过启发。

张继是湖北襄阳人,唐代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他是一个才气出众,好作诗而“而不讲究”的人。在唐才子传中说,张继是一个极有抱负的人。他喜欢发表一些关于时事的见解,行文用语如“玉振金声”。好作诗,但不过分讲究修辞。

解析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5)

大历末年(公元779年)的时候,他是一名主管盐政的官员。古代的中国,十分重视对盐、铁资源的管理。能当盐政官员,说明他还是很受朝廷重视。然而,正当唐德宗上任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780年,张继就不幸去世了,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他最后的遗作。

许多年轻人不懂诗中的意境,想起这首诗,满脑子都是寒山寺和美景。其实作者的原意,可能没有那么美,甚至还有一点恐怖与凄凉。

张继发迹之时,正好赶上安史之乱。有学者认为:在这一场动乱中,唐朝损失人口达到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人因此流离失所,在逃亡途中成为血污游魂。可想而知,从动乱中活下来的张继,趁船夜泊时回想起过去的经历,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6)

下面,让我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来解读一下本诗大意,以供大家娱乐参考:

月落之际,天地一片漆黑。树梢头,乌鸦心惊而鸣。天寒地冻,空气中的水分开始凝结,包括人本身呼出的气体,都凝结成了漫天的冰霜。

冷,刺骨的寒冷。在如此黑暗的夜里,怎么还能见到江畔上的枫树林呢?原来,那是江上船家的渔火,它把岸上的一片枫林照得影影绰绰。仿佛江边的人们,正在向江中的亡灵“招魂”。

这个时候,客船驶近了寒山寺,寺中正在做一场法事。和尚们念着佛号,撞响了寺里的那一口大铜钟。

结语

不同的人,对一首诗的理解也不相同。好的诗歌,正是因为这种“朦胧”的意象,造成了千人千面的解读,所以才能流传千年。了解张继过去的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了解的人则是另一种想法。

解析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7)

历史上关于张继生平的记载非常少,他死后只有他的友人刘长卿撰写文章哭诉:“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一个清官死了,没钱安葬。

千百年之后,人们爱上了张继这首诗,同时爱上了“江枫”、“渔火”和“寒山寺”。当他们去姑苏旅游的时候,想起这些名词时,却不知晓这一段故事。他们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只觉得姑苏夜晚,江上的雪落得好美。

这一首诗写得美丽而简洁,又方便记忆。至于寒山寺的和尚半夜里敲不敲钟,才不重要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