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经典问题(人生的困惑4)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善)的。

在这里,“初”是开始的意思,指人刚出生,刚来到这个世界;“性”指本性,天生的素质和性情;“善”是善良的意思。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王伯厚,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三字经》的作者和文本,有多种说法。但无论怎样,第一句是不变的。

人生四大经典问题(人生的困惑4)(1)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基本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名轲),孟子认为(《孟子·公孙丑》):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荀子(名况)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人一生下来就有贪婪的本性,不教育绝对出不来善,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为通假,是教育转化的意思,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

与孟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告子(名不害),在《孟子》七篇文章中就有“告子篇”。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本身是没有颜色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人生四大经典问题(人生的困惑4)(2)

人之初的“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人性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应该讲,人之初的本性是善的,或好的,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原因有这样一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本性。“本性”的汉语词典解释是:原来的性质或个性。原来就是生来就带着的。本性就是天性。

本性是人或一切生物遗传所既有的特性。一出生就具备的,是先天性的。如:饿了就要吃东西,渴了就要喝水,喜欢温暖和阳光等,后天形成的都不叫本性。

本性由什么决定?应该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这是内因。一个是遗传基因,另一个是先天环境,即胚胎在母腹中的体内环境。遗传基因决定的天性是善的,譬如爱美、喜欢水等,因为生物进化“优胜劣汰”的原则使保留下来的都是优秀“元素”;而母腹的环境一般没有问题,怀孕的女人,一般都会与怀孕前不同,知道身体环境和嗜好等对胎儿的影响,会更加注意身体,保持好的生活习惯等,所以体内环境也会保证胎儿的天性是好的,虽然,有的女人会不太注意。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所讨论的观念是针对普遍性的群体,不排除极个别的差异或特殊性。

另外,这个地方所说的“善”是相对的,不是说人一生下来,一点恶也没有,但恶的比重会非常小。并且从绝对意义上讲,这种“恶”也是善,譬如人一生下来有贪欲,“贪”是恶吗?其实不然,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基于生存的需要。

其次,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都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是正的,所以有“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之说。这样,胎儿的成长也就符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是纯洁的,也就是善的。这是外因的力量。

再次,社会在发展,社会中好人多,坏人少,也可以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是对的。若人之初性本恶,则社会中肯定恶人多,结果就是社会的落后而不是进步。

最后,人往高处走,往好处发展。人心向善,也可以说明人之初,本性是善的。

人生四大经典问题(人生的困惑4)(3)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10年5月9日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婴儿在6个月的时候就能开始作出道德判断,而且这种辨别善恶的能力也许与生俱来地铭刻在他们的大脑中。

在研究中,科学家把分辨有益与无益行为的能力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志。在一项实验中,他们让不到1岁的婴儿玩动物和人形玩偶。由于婴儿不会通过按钮或拉杆来表示他们的偏爱,因此科学家们测量孩子盯住一个对象的时间。通常孩子凝视让他们愉悦的事物的时间会长些。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多次试验,认为出生的婴儿都会表现出利他主义和善举的心理。

研究人员说,吸乳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否则不能生存。婴儿的“恋母情结”与吸母乳密切相关。另外,母亲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大脑中分泌一种慈母素,使母爱成为女人的天性。这种母爱与恋母的互动,使婴幼儿遇到险情时便自然而然地叫喊:“哎哟,妈妈!”绝不可能喊出:“哎哟,爸爸!”世界不同语言的各民族、各国家莫不如此。

这些研究可以证明:人之初,本性的确是具有善的一面。

人生四大经典问题(人生的困惑4)(4)

“善”在这里是善良的意思,其实,这种理解有些狭义,理解为“正”更加准确,或者说“人之初,性本正”更合理,具有返璞归真的意思。人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这都是正,结果也就是产生正的本性,否则,就是不正。

“性不善不恶”论的错误在于,不善不恶是中,是不偏不倚,但不是正,正是积极的,是加。善是正,恶是负。

当然,先天是正的,并不代表后天也是正的。后天,人们受环境(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本性会发生变化,并会形成新的性格,于是,个性也就各有千秋,有好有坏了。这也是“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

如果,从”人之神“(正道理念,如上图所示)的角度去解释,可能更能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神与人同在,在母腹中,人在神后形成,神包裹着人,神是正的,他会影响胎儿趋向于正,形成真、善、美的天性。这样,出生时就具有了善(正)的品性了。

人之初,人与神都是善的,或正的。后来,环境改变了人,但是神永远是正的(自然之性),环境也就改变了神对人的态度与作用。

如果你想洞悉更多的人生命题,解除烦恼,请看下一篇:人生的困惑(5):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本文章系原创,若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