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哪些(张姓祖根纷争是个什么样子闹剧)

文/张济海

张姓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哪些(张姓祖根纷争是个什么样子闹剧)(1)

最近的世纪之交,突然冒出“张姓祖根在濮阳”的口号,引起巨大争议,闹出许多笑话,渐成连续闹剧,花样百出,笑料爆棚。其主要的闹法是:

1、本地人争当地名。

纵观这些年,张姓“祖根”闹剧中牵头的来劲的都是当地人。居于当地而为其他纷争方说话,或居于他地而为所谓张姓“祖根”说话的,几乎没有。特别是请来帮腔的专家,也有明显的地缘特征。至于当今河北清河县,倒可算例外。那里很少有人自证“祖根”,更没人象濮阳那样上下左右海内外串连吆喝。倒是清河县之外甚至国外的张家人,坚称张姓自古出清河,群起抵制濮阳的张氏宗族活动。

2、“远孙字”证“远祖事”。

纷争各方全都拿所谓“历史真相”、“古史考证”说事。而所持力证,却是现存古籍。其中最古老的有:《诗经》,估计编成时距今2600年;《竹书纪年》,成书大约距今2300年;《山海经》,成书年代无考,估计距今2400—2100年,多为神怪传说,司马迁也未敢轻易引用;《国语》,当系多国多人在距今2200-2400年间编成;《世本》,成书大约距今2230年;!《史记》,大约编成于2110年前。其他古籍,包括《元和姓纂》等,有些主要转摘上列古籍,而成书仅距今数百年至2000年。至于被考证的张姓,则起自距今4800多年的远古。当时文字待创,没留下任何文献。

于是,围绕张姓“祖根”说话的,只能拿了中古史籍,去查证远古族事,这不比刻舟求剑更荒唐吗?翻弄同样的古籍,甲说某张姓祖根在甲地,乙却说在乙地,丙又说在丙地,更有丁说在丁地,全都振振有词,貌似在理,其实全是玩戏法。

这么玩,自然没完没了。除目前在争的几个地方之外,叫做张家口、张家界、张家港的地方,甚至没啥根由的北疆、辽西某地,都将轻易“考证”成什么“祖根地”、“起源地”。

古籍与所证史实不只时隔久远,而且量级悬殊。现存古籍,只是古时文献大量亡失后仅存的极小部分。当时史事,即使文有所载,绝大部分也已随亡失书册而湮灭无考。眼前小堆故纸,远远不能全面反映浩瀚史实。

文献与史事量差巨大,面对这尴尬现实,做“考证”的要么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要么刻意歪曲臆造。

例如,有人因为史籍中少有先秦张姓的记载,就断定多数诸侯国中尚无张姓。其实当时所有姓氏,能入国史的贵族名人,万里十万里难挑其一。一国史传中未载某姓名人,怎能断定该国没有某姓黎民?这什么逻辑?照此推理,当时诸侯各国,不就只剩几个姓氏,几百民户了吗?要真是这样,那还是个国吗?再说了,现存史籍中不见某姓记载,你怎么保证亡失书册中也一定全都没有?!

尤其是所谓专家,见古籍记载不如张家祖传文化内容详尽,就借考证之名,肆意捏造。例如,借了《国语》中的只言片语、间接孤证,强说黄帝之子所得姓氏中没有张姓,进而断定张姓不是黄帝所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望就知是瞎扯。事实上,百姓家事,当时自然难以记入国史。即使曾有记载,也大多已随古文献而湮灭。幸存古籍中难觅相关记载,本在情理之中。因此考查古姓史事,唯可优先采信家族世代相传的内容。可惜专家每每不顾常情常理,利用现存古籍的天然不足,给张姓“祖根”闹剧增添种种迷雾。

3、“专家造”帮东家腔。

争抢张姓“祖根”的主操手,大多身无名气心无底气,为求世人相信,就不得不借助专家造势。而当今专家,虽大多良知底线尚存,但少数已成了“为东哄大”的“什”,只看“东”脸色卖脸皮。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即常人对姓氏文化和史地科学不甚了解的条件,编造种种荒谬的“考证”、“论证”,掺和于张姓“祖根”闹剧当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贻笑于天下。个别专家甚至今天大谈特谈甲地为某姓祖根,明天又声称乙地为该姓祖根,后天却暗示两地都是假祖根……正是

少数无良文人利用职业与话语权优势,玩弄“远孙字”证“远祖事”的小戏法,仗势蒙人,翻云覆雨,推动张姓“祖根”闹剧愈演愈烈,渐行渐乱。

20200715初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