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破涕为笑(羌笛何须怨杨柳)

你听过“旗亭画壁”的故事么?

羌笛何须怨杨柳破涕为笑(羌笛何须怨杨柳)(1)

唐玄宗开元年间,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的名声都很大。有一年冬天,冷风嗖嗖地吹,小雪簌簌地下,他们三人约在一座酒楼喝小酒。

不一会儿,只见梨园负责人带10多位歌女走了进来。

王昌龄便悄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咱们三人在诗坛也算名人了,却分不出高下。今天不如就来比比看,看这些歌女唱谁的诗最多,就算谁最厉害,怎么样?

正说着,只听一位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一听,高兴地用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标记,“我的《芙蓉楼送辛渐》。”

第二首是高适的诗。他也在墙壁上画了一道。

第三首还是王昌龄的诗。他得意地又在墙上画了一道。

这时王之涣可郁闷了:竟然没人唱我的诗,也太不给面子了吧?他指着几位歌女中最美丽优雅的一个说,

“刚才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等这位姑娘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真是我的诗的话,你们两位就等着认输吧!”

终于轮到那位最美的姑娘了,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破涕为笑(羌笛何须怨杨柳)(2)

【译文】

远远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到了白云中间,“玉门关”就孤独地耸立在黄河源头的万仞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啊!

羌笛何须怨杨柳破涕为笑(羌笛何须怨杨柳)(3)

【赏析】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非常擅长描写边塞风光。他早年在地方做官,后来被人诬谤,就干脆辞了公职,在名山大川之间游历,闲居了十五年。这首《凉州词》就写在他去官闲居期间。

凉州词”并不是诗题,是为当时流行的曲子《凉州》配的唱词。诗中描绘了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独立在边塞大地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地区广漠壮阔的风光。

羌笛何须怨杨柳破涕为笑(羌笛何须怨杨柳)(4)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说的是黄河的水从天上奔涌而来,观察角度是由远及近;而“黄河远上白云间”却刚好相反,说汹涌澎湃的黄河就像一条丝带一样飞上了云端,由近及远,目送黄河而去。想象一下,气象是不是非常开阔呢?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远处大河奔涌,近处高山耸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座塞上孤城出现了,足可以想象它的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这座漠北孤城,正是戌边的堡垒,在这堡垒之中驻守的,便是戍边的将士们。三四句非常细腻地刻画了将士们的心理。

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你听,羌笛声传来,奏的可是《折杨柳》的曲调啊,这就勾起了将士们的离愁。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习,“杨柳”往往象征着离别,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羌笛何须怨杨柳破涕为笑(羌笛何须怨杨柳)(5)

“何须怨”,不必借笛声怪这春光来迟,因为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来“折柳送别”就是一件伤感的事,可是玉门关外,春风不来,杨柳不青,甚至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实现,这就更难堪了。但“何须怨”三个字又委婉地化解了将士们的思乡愁苦:卫国戌边责任重大,个人离愁且置一端吧!

尽管有戍边、有思乡,但整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悲凉而慷慨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